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是起源于一个孩子的发现。那是一个眼镜匠的儿子,他在无意中拿起两块镜片比划看着,但是却发现对面教堂尖顶上的方向标变得又大又清楚,他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而他的父亲根据孩子的发现制造出了玩具望远镜。这个想法启发了伽利略,他据此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成为了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第一人。
看,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一切都只源于一个孩童的神奇发现,由此可见,孩子的眼睛是多么的明亮,思维是多么灵活,在他们的小脑袋里,时刻都燃烧着创造力的火焰!人类依靠创造力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改变。爱迪生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发明了电灯,照亮了整个世界;瓦特通过观察气体壶盖发明出了蒸汽机,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脑的发明,让人类的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发明都源于发明家们的创造力,他们用这些发明创造改变了整个人类的面貌,体现了创造力的神奇。
其实,孩子正处于思维能力旺盛的年龄阶段,作为父母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和启发,他们就能够自觉地进行发明创造。只要我们的启发得当,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有一个小男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很多书,他被书中发明家千奇百怪的故事深深吸引,后来,他在老师与父母的精心辅导下经常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并且多次在区、市小发明比赛中获奖。时间一久,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并且搞一些小发明。
他所发明的“双尖绣花针”就荣获了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专项奖——金牌奖。这种针的两头是尖的,针眼在针的中部,在使用这种绣花针的时候,每绣一针的动作只需要“扎下——扎出——线拉直”,不需要再翻腕调换针头的方向,大大简化了手部的力量。而且扎下拔针后就立刻可以从上一个针头旁拔出来,方便了从反面扎出时的针定位。通过以上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刺绣速度与质量,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
发明“双尖绣花针”的想法来自于他的姑姑,他的姑姑是一名湘绣工人。在他10岁的那一年,偶然见到姑姑在一个很大的绷面上绣花的时候,双手分工合作,一只手在绷面上,另一只手在绷面下。每绣一针,包括:扎下——线拉直——翻手——针尖调向——扎上——线,拉直——翻手——针尖调向——第二针再扎下……如此这样不停地绣着,一直到把几个很大很明显的图案绣完。他的姑姑说:“这样修起来简直太累了,时间一长,两只手腕又酸又疼。”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发明了不翻腕针的想法。后来他从渔民织网的梭子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终于发明出了双头针。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就是著名的小发明家王帆。
应该这样说,王帆的姑姑遇到的这种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但是都习以为常,而一个10岁的小男孩却从中找到了发明的契机。
由此可见,创新根本就不具备年龄的限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平常的事物中一样具备创造的种子。王帆就是在小时候经常进行一些发明创造活动,让他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每一次想问题的出发点是小发明,观察生活的目的也是小发明,让他的思维已经充满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因此当他见到姑姑面对的困难的时候自然就想到通过发明解决问题。
经常进行发明有利于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那么,具体而言,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为孩子设置一个“家庭创造发明奖”。每当孩子完成一项发明的时候,就由父母做出裁决,给孩子颁奖。设置好奖项,根据孩子发明的质量与创新度颁发奖励。
第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想指导行动,若是没有创新的意识,是不可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因此,孩子首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应该在平时的锻炼中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让孩子过多地依赖,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了发明创造活动做好铺垫。
第三,给孩子准备充足的材料。孩子有了发明创造的想法时,父母应该全力支持,为孩子准备必要的材料,满足孩子的发明的需要,在平时也要给孩子准备书籍,补充孩子的知识,为孩子进行发明打下物质与理论基础。
第四,正确看待孩子的“研究行为”。有时孩子会在发明创造之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从垃圾桶里面掏出一些宝贝来,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看成是不务正业,而应该尊重孩子的行为,甚至应该帮助孩子翻垃圾桶,这样,孩子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受到很大激励,搞发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这个兴趣小组里,同学之间的兴趣交流,还有老师辅导,父母要让孩子多多参加这样的组织,对于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只要条件允许,父母可以在精神、技术、物质等多个方面对孩子的创造发明进行支持,长久的坚持下去,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