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08

第8章 千姿百态的昆虫(8)

当它把满意的食品收集好后,它就先用外端生有五个锯齿的强有力的前足,扫清一小块地面,然后把这些食物搬到平整过的地面上,并置于自己的腹下。它又用后面两对细长有爪的足来搓动,使食物不断旋转、滚动,最后形成一个圆球。这个圆球大小不等,一般似核桃。有时,在食物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个球制得像拳头大。球形食物制成后,它们便把它搬到安全、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开始了人们常说的屎克螂推粪球的“旅行”了。它的搬运方式显得笨拙而滑稽:它用后足紧紧勾住粪球,这样使它的“臀部”高高翘起,头部向下,在这种不自然的姿势下,用这比较有力的前足,撑动着地面将球体慢慢向后推去。

有时,正在搓球的蜣螂,放弃自己的“活儿”,伸出“友谊之手”,赶来帮助它的同伴推球,且显得很卖力,但实际上它却是想伺机夺走这个食物球。有时,有的蜣螂坐在粪球上,而别的蜣螂用力推球,这是争夺食物的情景。球主人历尽千辛万苦,把球运到适当、安全的地方,然后用头部的“铲口”和前足,挖个土穴藏起来。有时在挖土穴过程中,粪球主人有些不放心回到地面上来瞧瞧,却见这个伙伴安详端坐在粪球上,似乎对它说:“伙计,放心地挖吧!食物由我看守着呢!”待粪球主人再次返身挖洞时,那位对美味粪球觊觎已久的伙伴,立即露出“骗贼”的真面貌:它迅速将粪球推走,推得像小偷怕被人捉住一样的快。待到粪球“主人”挖土累得返回地面喘气时,那个“骗贼”早已带着粪球逃得无影无踪了。

有时,粪球主人发现得早,能及时追上“窃贼”。这个“窃贼”还会再次施展狡猾的伎俩。它迅速变换位置,好似向主人表明:“粪球是自行滚来的,我正在阻止球的滚动呢!”这个“窃贼”的诈骗术与人类社会中那种伪善、诈骗的“流氓”行径,竟何其相似!

主人把粪球稳妥放人土穴后,就把出口处用一些废物堵住,然后坐在美味的食品堆上,饱餐终日。

蜣螂还会制造甚为精致的梨形粪球。不过,这是蜣螂用来生儿育女的产房,也是小蜣螂孵化成长的“摇篮”。这种梨形粪球,是由土穴里的圆形粪球改制的。雌性蜣螂在一个完整的圆形粪球上,先用前足压出一个圆环,然后压成一条环形槽沟,使粪球的顶端出现一个突起,接着再在突起的中央压成很深的凹穴,随即产卵其间,然后把顶端的小孔用一束纤维塞住。

这时,雌蜣螂似乎已经觉得尽到自己的义务了,因此,产卵一结束便悄然离去。由于这些披盔带甲的小蜣螂要到炎热妁夏天才出世,因此,没有父母照管的食品“摇篮”,有的烤干,有的破裂,很多蜣螂在幼虫阶段就夭折了,只有少数的小蜣螂能顺利成活下来。

蜣螂对它们的后代的护理,显得有些草率了事,然而,与它同类的犀头,在养育它们的后代上,却是异常尽心尽力的。

它的体形不及蜣螂那样健壮,可是,在容貌上,却是诸甲虫中的“美人”。它的体色漆黑而有光泽,陡斜的胸背高出头部,头部同其他甲虫一样长着一块扁薄的额片,形状似“半月斧”。两眼之间,偏生着一枚向上竖起的尖角,酷似犀牛的“鼻角”,故名犀头。

当交配、产卵的季节来临的时候,犀头一反常态地雌、雄共同忙碌起来。它们一起收集最柔软美好的食品,并将其运到土穴里,为后代准备丰富的食物。育儿的土穴也远较平时寓居的“房间”要宽敞得多,精致得多。“房间”的墙壁都仔细地压过,“屋内”堆满了大堆可口的育儿食品。

犀头体圆足短,它要为后代制作精致的蛋形“摇篮”,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它们雌雄共同努力,首先由雌犀头用头部锐利的额片切割材料,并用力把其压成圆块。然后,雌雄一起原地加工成一个精致而匀称的圆球来。接着,又在顶部慢慢地压出一个浅穴来,母犀头就在浅穴里产下一枚卵。然后它又非常小心地把浅穴加高、合拢,最后制成蛋形的育儿“摇篮”。

雌性犀头不像其他蜣螂一样,一产完卵就离去。相反,它却始终守在那里。从筑穴到产卵结束,它不吃一口食物,尽管身边有丰富、美味的食品。它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动用儿女的口粮。由于母亲亲自照料,并不断地进行察看、修补,育儿“摇篮”始终保持完好。在黑暗的土穴中,为了照顾后代的成长,雌性犀头足足4个月不吃任何东西。

这种“母爱”虽是犀头的独有的本领,但怎能不令人感叹!

最后,新成长出来的幼犀头跟着它们的慈母一起来到地面上。

在昆虫世界里,除了那些过着群体社会生活的昆虫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昆虫像犀头那样不顾自己地爱护它们的后代了。

作为昆虫王国人们不屑一顾的虫国成员——蜣螂,居然作为“宾客”,“出使”到大洋洲,立功受勋。大洋洲曾以畜牧业而著称于世,奶牛的总头数达4500万头,若每头奶牛一昼夜排便十次,那么一天便有45000万堆牛粪。这些数量多得惊人的粪便如果不及时处理、清除掉,就会污染牧场、孳生蝇类、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而这种环境对蜣螂来说,那真是美好的地方。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学家们非常重视蜣螂食粪的本领,并且把它列为养牛发展中重大的研究课题。他们先后从世界各地引进大批蜣螂。我国各地常见的食量极大的神农蜣螂,也被“邀请”到澳大利亚作为清除牛粪的使者。

讨厌可恶的蟑螂

蟑螂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讨厌而且可恶的昆虫。蟑螂形体椭圆而且扁平,柔软轻盈,行动迅速,神出鬼没。它全身颜色深褐、油光闪亮,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油虫”。它的头很小,能隐藏在前胸的下面,但是有两根头发丝似的触须,这是它的“雷达天线”的缘故。蟑螂有四片翅膀,两前两后,都是很薄的膜质。前翅小而长,后翅大,张开翅膀,就像扇子面一样。可是它不大用翅膀飞翔,而是善于用脚奔走。只是在夜间飞扑灯火的时候,偶尔作短距离的飞翔。它一飞进房间里,就在地上飞速奔走,眨眼之间,就粘到箱子或者柜橱后面躲藏起来。

蟑螂从石炭纪开始就出现在地球上了。石炭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离现在大约有3.5亿年到2.7亿年。那时候气候温暖,植物长得高大茂密。后来,海水浸漫大地,这些茂密的大树等植物,沉积在地层里,就逐渐形成了煤层。在这个地质年代以前,蟑螂就出现在地球上了。

从石炭纪后,地球表面发生过无数次的变迁,很多的昆虫类,都销声匿迹,但是蟑螂却顽强生存下来,一直到了今天。现在,在世界上,蟑螂大约有4000种以上。不过,其中只有少数的种类,隐藏在人们的房屋或厨房里,过着偷吃食物的生活。

蟑螂原是生活在热带的昆虫,所以非常怕冷,和苍蝇、蚊子等能够越冬的情况不同。当温度下降至零度以下的情况时,它的生命就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会死亡。所以到了冬天,它大多在有取暖设备的房子里活动,或者躲藏在靠近火炉的黑暗角落里,并且行动非常迟缓,好像全身麻痹了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人发现,它只好束手就擒。

蟑螂白天隐藏,一到夜间才四处出来寻找食物。但是人们不大容易看到它偷吃食物的情况。人们发现它,往往只在它奔走如飞的时候。它的食量很大,吃的东西又很杂。只要它在肮脏的东西上爬过,再来偷吃食物,食物和食器就会被污染,并且给人们传染很多疾病。所以我们必须消灭蟑螂,不能等闲视之。

为什么蟑螂偷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一般看不到呢?因为蟑螂是在黑夜,人们都睡熟的时候出来找食的。如果寻不到食物,它就爬到厕所、马桶、便盆里去寻找,不管是粪便、尿液,凡是含有有机物质的,不管是香的、臭的,它都吃。吐在地面上的痰液、动物的粪便、腐烂小动物的尸体,它都吃。在这些脏东西里,有各种各样的细菌。蟑螂带着这些细菌再爬到食物上来,就把细菌带到食物和器皿上了。它是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霍乱菌、鼠疫菌等病菌传播的媒介。

蟑螂不仅传染肝炎等许多消化道疾病,而且还能传染结核病。科学实验证明:这些病菌在蟑螂的粪便中有很大活力。蟑螂也是寄生在老鼠和人身上的棘头虫、线形虫类的中间宿主,如果蟑螂实在找不到食物,它就到书柜、书箱里去吃书脊上的浆糊,把书籍咬坏,还会钻进收音机、电视机里面,把线路的包皮咬破。据国外文章记载,蟑螂甚至会咬伤婴儿的娇嫩皮肤和手指。

蟑螂偷吃食物和苍蝇不同。苍蝇是在明处死死缠在我们周围飞来飞去,再随时落在食物上;而蟑螂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出来,如果你在夜里突然打开电灯,偶尔会看到蟑螂那惊惶失措的样子。一眨眼之间,它就逃到黑暗角落里去了。

蟑螂的嗅觉非常灵敏,在人们还没有发现它以前,它头部的那两根像“雷达天线”一样的触须,就能感觉到危险的来临,早就作好了逃跑的准备。所以,在它行走的时候要想捕捉它是比较困难的。

蟑螂很会利用死角来隐藏自己。例如不常使用的抽屉,食品柜的背面,煤气炉台的底下和水槽贴墙的裂缝,都是它隐藏的好地方。一般来说,它总是在接近水源和食物的阴暗角落“安营扎寨”。由于蟑螂的身体扁平柔软,只要有2毫米~3毫米的缝隙,它就能贴着身子钻进去藏起来,使人对它束手无策。

蟑螂的产卵期间,尾巴尖上拖着一个外面有鞘而很像蛏子模样的细长卵袋,卵袋里大约有20粒~40粒卵。开始的时候,卵是在雌蟑螂的腹部里,到了一定时期,它就把卵排到腹部外面在尾巴尖上拖着。它的幼虫在卵鞘里发育生长,并不经过蛹的阶段,这在昆虫学上称为不完全变态。卵逐渐成熟以后,雌蟑螂就把幼虫一只只地产在房屋里隐藏的地方,幼虫逐渐长成为小蟑螂。

蟑螂的幼虫阶段比较长,要脱皮7次~9次,经过8~9个月的时间,才能成虫。在我国分布较广的一种小形蟑螂,叫做德国小蠊,身体长只有1.2厘米~1.4厘米之间。前胸背板上生有两条纵横黑色花纹,翅膀比腹部长,卵袋很小而外膜又薄,里面包着,20粒~40粒卵。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它的踪迹,而北方出现的蟑螂多属这种。它每年产卵两次,繁殖两代。

有一种身体深褐色,身长2.5厘米的蟑螂,叫做东方蠊,雄蟑螂翅膀很短,仅达腹部的2/3,雌蟑螂的翅膀退化成两小片,卵袋里有16粒卵。这种蟑螂看上去会被误认为是尚未长翅膀的幼虫,实际上它已是成虫。在我国仅上海等个别大城市有它的踪迹。

生长在我国南方各地的几种蟑螂,如凹缘大蠊,棕褐色,体长约3厘米,翅膀覆盖腹部,卵袋内含卵26粒。一种叫美洲大蠊的大形蟑螂,分布范围很广,身体红褐色,身长3.5厘米,翅膀覆盖腹部,触须很长,卵袋里有卵16粒。还有一种与美洲大蠊是“兄弟”的大型蟑螂,叫澳洲大蠊,卵袋里有卵24粒,也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体型较大的蟑螂,每年产卵一次,繁殖一代。蟑螂的幼虫,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吃的、住的、相貌、习性,都和成虫一样,也像老蟑螂一样神出鬼没。

尽管蟑螂“眼明脚快”,善于奔跑,可是它也有难言的苦处。它是“全家老少”在一起集体生活的。他们身上发散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而且都有一种“习惯”,凡是他们的伙伴走过的路线,都会遗留下那种难闻的气味。这样,它们“大家庭”里的成员,就可以大胆放心地顺着带有气味的熟路跑来跑去。当我们掌握了这种生活习性以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电灯,来个突然袭击,就可以看到正在偷食的大大小小的蟑螂惊惶失措、狼狈不堪地顺着熟路回到老巢。只要仔细看准了它们的逃跑路线,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它们的老巢,随后向它们群聚隐蔽的地方大量喷洒杀虫剂,就可以一举全部消灭它们。

为了彻底防治蟑螂,使它不能繁殖,达到除害务尽不留后患的目的,就要经常清扫有可能隐蔽蟑螂的死角、缝隙,然后喷洒杀虫剂。死角、缝隙最好用喷雾器喷射。在食物旁边、食品柜里面、装有食物的抽屉里,可以放几片杀蟑螂药片。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用半汤匙硼砂粉加少许白糖,溶解在二三汤匙的清水里,然后用干馒头、干面包的碎块放在里面浸湿,连容器一起放在食品柜内,招引蟑螂来吃,连放几晚,就可以大批杀死蟑螂。

死喜鹊招来的“食客”——埋葬虫

林边青草里躺着一只死喜鹊,这只死喜鹊不但变成了其他动物的食物,还成了许多种动物——主要是昆虫——的住处和生活场所。

随着喜鹊残骸的变化,居住在它身上的动物种类也有所变化,因为不同的昆虫有着不同的口味,生活条件也不一样。

当死喜鹊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的时候,蚂蚁就跑过来了。这些善于钻营的小家伙在树林里总是到处乱窜的。无论在路上遇到什么东西,它们都要摆出一副非常认真的派头,用触角摸索一番。触角是蚂蚁侦察周围世界的主要器官。结果发现,这只身上长着密密的羽毛的喜鹊原来是一个不容易到嘴的东西,可是食物的气味却把蚂蚁留住了,它们在喜鹊身上乱爬,寻找可吃的东西。

人的嗅觉很迟钝。有好些气味我们的嗅觉都闻不到。金蝇的嗅觉不知要比我们灵敏多少倍,它们从几百米外就能嗅出食物的气味。一些亮晶晶的铜头金蝇向喜鹊飞来,接着又出现了一些红头、腹部有深色方格图形的灰金蝇。死喜鹊是这些蝇类的蛆的食物,因为铜头金蝇和灰金蝇都在它身中产了卵,死喜鹊身上有住户了……气味越来越浓,新的客人陆续飞来。

一只埋葬虫落到地上。它叠起带有黑色横条的棕黄色鞘翅,把两根短短的锤式触角伸向前方,朝着喜鹊爬来。接着又飞来第二只、第三只埋葬虫……这些埋葬虫在喜鹊身上爬了一会,接着就钻到它身体底下去了。

埋葬虫有一种特殊的习性。它们会把小鸟和小兽的尸体埋起来。它们在尸体下挖掘,让尸体逐渐陷进地里。对它们来说,喜鹊是个庞然大物,所以这几只埋葬虫虽然在喜鹊身体底下挖掘了一阵,可是除了挖出几个很浅的小坑以外,什么结果也没有,它们并没有把喜鹊埋掉。埋葬虫把卵产在喜鹊的下侧,因为喜鹊的身体是一种很好的防御物。跟着埋葬虫飞来的是几只另外一种暗色埋葬虫,这种甲虫并不把找到的东西埋起来,而是吃了一阵就开始产卵。

蝇蛆、埋葬虫的幼虫和暗色埋葬虫的幼虫都加速了死喜鹊的腐烂。它身下的土地变得潮湿了,甚至出现了一些小水洼。那些蝇蛆在这小水洼里蠕动,旁边是一些捕捉蝇蛆的幼虫——阎虫的幼虫在爬。阎虫是一种不大的甲虫,身体短而扁平。它们那坚硬的甲壳光滑发亮,所以看上去很漂亮。阎虫的幼虫是肉食性的幼虫,它们喜欢在死喜鹊身体底下爬着捕捉蝇蛆,这是它们的家常便饭。

还有些住户和客人来到喜鹊身旁,这是一些小甲虫和各种蝇子。它们都到喜鹊身旁来吃东西,有的吃喜鹊的残骸,有的捕食各种吃尸体的虫子。许多昆虫还产了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