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37

第37章 世界之最(23)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老虎为什么能独来独往?这当然涉及到老虎的本事。老虎有锐利的虎爪,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即使是捕食强悍的对手,它也能挥洒自如,当然,这样获取的食物,也无需和任何同类分享。猫科动物中的大部分种类如豹、猫、猞猁等,仗着自己的灵巧和凶悍,都不屑与同类为伍。

自然界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但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除此之外,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身处的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虽然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但集群无疑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猴子也集群生活,虽然猴子的灵活和聪明有目共睹,但它的弱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大型肉食动物如虎、豹等常常要把猴子当做它们的美餐,这就使得猴子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在高高的树枝上,一只猴子手搭凉棚,原来是在放哨呢,这是对安全有利的集群。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集群,它们的目的都是互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弱者更容易集群,不过,集群的规模还要依据生存的空间、食物的丰富与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和强弱来决定。如果群内个体数量过多,有限的食物无法分配,有限的空间无法共享,这种集群就显得没有必要。反过来,如果群内个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对捕食者的优势,也就达不到集群的目的,同样毫无意义。所以,群体的大小也要根据需要,这样才能对生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种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集群规模,白蚁可以组成100万只以上的大群体,沙丁鱼也常常是成千上万聚在一起,但是,大多数集群动物只是几只、几十只或者几百只聚在一起。

有时候,当集群动物的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出现分群的情况。我们大家熟知的蝗虫,在群内密度达到极限时,一部分个体的翅膀会变长,飞翔能力会提高,为了能更好地生存,这部分蝗虫就主动迁徙出去,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不同种类的弱小个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会暂时聚集到一起,利用各自的听觉、视觉和嗅觉,来防范共同的敌人。

动物年轮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有年轮。那么,动物的身上有没有年轮呢?经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动物也有年轮。

河蚌有两片贝壳,外层黑褐色,上面有许多同心圆状的环纹,叫做生长线。在一般情况下,夏季河蚌生长快,形成的环.纹宽疏;冬季生长慢,形成的环纹紧密。一年一年随着蚌体的长大,贝壳上留下了一圈圈的生长线,这就是蚌的年轮。数一数生长线的数目,大致就可以知道蚌的年龄。

不同的鱼类,它们年轮的部位也不同。例如,在鲤鱼的鳞片、鳃盖骨上可以看到年轮;鳗鲡的年轮在牙齿上;黄花鱼的年轮在藏于头骨中的耳石上。耳石是一种石灰质的块状物,磨成薄片后可以见到一圈圈的同心环,那就是年轮。年轮不仅记载着鱼的年龄,也是鱼一生经历的记录。

龟鳖有所不同,它们的年轮在背甲上。从龟鳖背甲各盾片上同一环数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也有一些龟鳖,一出生就有固有年轮,计算这种龟鳖的年龄时,就要减去固有年轮数。

不仅植物、动物有年轮,人也有年轮。人的年轮在脑子里。由此可见,很可能所有生物都有年轮,只是各自在什么部’位,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罢了。

会发光的动物太阻光照射大地,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是一种“热光”。发光动物发出的光,是不发“热”的光,叫做“冷光”。

动物发光很常见,除了大家熟悉的萤火虫之外,还有珊瑚虫、虾、蛤、墨鱼等等,甚至昆虫、蜈蚣、蜗牛和鸟类都能用各种形式放射出美丽的光来。

那么,动物发出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人以为这是磷的作用。其实,大多数动物的发光不是磷引起的。例如萤光虫,它的尾部有发光细胞,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与荧光素酶能在空气里将化学能变为光能,发出光亮。

海洋里的动物会发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鱼体上附有发光的细菌,像带鱼的发光一般是身体上的发光细菌引起的。这些发光细菌常和鱼类共生,如角鲛鲸、长尾鳕等动物利用共生发光细菌发出的光照明和寻食,而发光细菌又靠从动物体中得到营养来维持生命。另一种是有发光物质从动物体内排泄到皮肤上的缘故,这叫细胞外发光。例如,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深水墨鱼(乌贼),会喷射出发光的液体,使追赶的敌人不知所措,从而趁机逃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发出的冷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它的新用途,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动物的血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人类的血液一样,是鲜红色的。但是也有一些动物的血液并不是鲜红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

蚯蚓的血色非常美丽,呈玫瑰色。

蜘蛛的血是青绿色的。生活在海边岩香缝中的一种小环虫,它的血是鲜绿色的,因而有些科学家称它为“绿血虫”;那么乌贼的血是黑色的吗?不是,它的血也是绿色的。

对虾、海蟹、毛蟹的血是淡青色的,因而有人误认为虾、蟹是无血动物。

有一种叫鲎的节肢动物,它的血是蓝色的。河蚌和蜗牛的血也是淡蓝色的。

田螺更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无血动物,因为,它的血是白色的,有点像牛奶。

南极海域有一种“白血鱼”,它的血既无血色素,又无氧所带来的其他物质,连血球也没有,因而血是无色的。南极附近的海域里有十几种珍贵的鱼,它们的血液都是五色的。

更奇特的是生活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扇螅虫,它的血液居然可以变色,一会儿变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

动物的血液为什么会有各不相同的颜色呢?原来,血液的颜色是由血色蛋白含有的元素决定的。各种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血色蛋白,所以血液也就五颜六色了。

白色动物我国神话《白蛇传》里有白蛇变成的白娘子,自然界中陀的颜色很多,但白蛇却很罕见。在我国湖南西部的金鞭岩发现有这种稀有的白蛇,它全身覆盖着白色的鳞片,很像一根透刃的玻璃椿。此外,人们还发现了白眼镜蛇。

近年来,在湖北神农架林区陆续发现白熊、白猴、白獐、白鹿等10几种白色的珍奇动物。1984年8月,还在海拔1500米的白草坪发现了白色动物群体——5只一群的白麂。这件事引起了生物学界的关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深山峡谷的密林中,人们还捕获过一只罕见的全身披着银丝般白毛的雄性白叶猴,它的体重有6千克。

在白色动物中,比较有名的还是台湾白猴,这种猴极为罕见。乌鸦的羽毛一般通体乌黑,可是人们在鸦群中间发现了羽毛雪白的白乌鸦。

这种偶尔出现的白色个体,动物学上叫做白化动物。白化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眼睛一般都是红色的。这是由于瞳孔失去了原来的色素,呈现出血液颜色的缘故。

白色动物一般都是由于同种动物的遗传因子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变异现象。由于杂交的关系,一般很难遗传到下代,因此白色动物往往不能形成一个新种。

身体透明的动物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各种动物,它们都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隐形就是它们的绝技之一。例如,水族中的玻璃鱼、水晶虾、面条鱼、海蜇、墨鱼等,它们的身体都是透明的。

生活在南美洲的蛇眼蝴蝶,它的双翼像两扇玻璃窗子,在空中飞舞时几乎看不到它的形体。海蜇在大海中可以上下垂直地游动,尽管不同深度的海水颜色不一样,但因其身体透明,不论它穿行到哪层海水,身体都能与该层海水浑然一色,以适应环境,隐蔽自己。玻璃鱼和水晶虾的自卫能力差,但身体透明,在水中能隐蔽自己,逃脱捕食者的视线。

另有一些隐形动物,身体只有一部分透明。如两栖节肢动物——钩虾,身体是透明的,而内脏是不透明的。捕食者看到的只是它的肠胃,而不是它的整体,认为它小得不值一吃,就不去吃它,钩虾从而保存了自己。

隐形动物的身体为什么会透明呢?原来,隐形动物都具有透明度很高的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皮肤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因而皮肤也没有色素细胞,于是看起来就是透明的。透明是为逃避捕食者的一种伪装。当然,透明的身体也是自然界进化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舌头舌头,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味觉和发音器官,但对动物来说,不仅是吃食物时的搅拌器,而且还有别的用处。所以,有些动物的舌头就长得奇形怪状。

老虎等食肉动物的舌头上长有许多肉刺,当吞食猎物时,舌头能把猎物骨头上的碎肉一丝不留地舐干净。

长颈鹿的舌头很长,约60厘米,能把树上的嫩枝嫩叶卷住,吃起来就很方便。食蚁兽的舌头是动物中最长的,伸人蚁窝可以把白蚁粘出来吃掉。

青蛙的舌头很奇特,舌根长在下颌的前方,舌尖则伸人到口腔内。当捕捉小虫时,舌头会立即倒弹出来粘住小虫,然后翻回口腔,把食物送人口中。

啄木鸟的舌头又细又长,舌尖上还有一排小倒钩,可伸人树洞,钩出里边的害虫。

蜜蜂的舌头生在口器管状的吻中间,采花粉时,长而细的舌头伸进花筒,一伸一缩,花粉通过吻部进入蜜蜂体内。

蜗牛的舌头上生着无数细小的牙齿(多的竟达1万余只),只要把舌头在嫩叶上一刮,就把嫩叶刮进嘴里,这样常常把农作物的幼苗给害死了。

蛇的舌尖是分叉的,舌头与嗅觉器官相通,因此,蛇经常把舌头伸出来摇动,靠舌头探闻周围的气味。

动物的尾巴在目前世界上生存的150多万种动物中,除少数动物(如猿、蛙等)的尾巴已退化外,相当多的动物都长有尾巴。动物的尾巴有各式各样的外形,它们都有着特别的功能和妙用。

大部分鱼类的尾巴就像一台推进器,能推动鱼儿在水中前进,同时又能控制方向,起着舵的作用。

老虎的尾巴是它的三大“武器”之一,能使许多动物丧命。

蜥蜴被敌兽追得无处藏身时,就会把尾巴留下来给敌人,自己则逃之天天,所以它的尾巴有“救命尾巴”之称。壁虎的尾巴也有这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