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20

第20章 世界之最(6)

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蛇和鸟是下了蛋,再把小蛇和小鸟从蛋壳里孵出来,它们是卵生动物。而小兔和小狗则是由它们的妈妈直接生出来,吃妈妈的奶水长大的,它们则中哺乳动物。然而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小溪和河、湖边的鸭嘴兽与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都不同,十分奇异。它既是卵生的,但又靠哺乳来喂养幼兽。鸭嘴兽身长有50厘米左右,全身长满了细而密的柔软短绒毛,油光发亮,不怕水,嘴巴扁平,又扁又硬简直和鸭子的一样,其感觉比猫的胡子还灵敏,能准确捉到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鸭嘴兽没有耳廓,游泳潜水时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就把耳孔和眼睛紧紧盖住,使水进不去。另外它还有一个长15厘米左右的扁平的尾巴,能起舵的作用;四个脚的脚趾中间有蹼,能伸能缩,游泳的时候能伸到爪外;爪子锐利,雄兽后脚大姆趾上生有能分泌毒液的结构。这些特点说明鸭嘴兽是非常适合在水中生活的。

鸭嘴兽大部分时间在水里度过,但它也挖洞筑巢。一个洞口挖在岸边近水的树下,用碎石碎草遮盖伪装;另一个洞口挖在水下。巢穴里是用草和树叶铺成的。

鸭嘴兽在水中交配,半月后,产出两个白色的,直径只有1.7厘米的软蛋,而这时胚胎约已在母兽体内发育15天了,这一点与爬行类和鸟类都不同。生蛋后,母兽就开始呆在巢穴中孵卵,很少活动。10天左右,幼兽破壳而后,新生的胎儿很小,体上无毛,眼也未睁开,小嘴也不是“鸭嘴”。十几天后,幼兽开始吃奶,母兽仰卧,腹部的低凹处渗出奶汁,幼兽爬在母兽的腹部舔食奶水,因为没有奶头,则边吃边用小嘴按压母兽腹部乳区,得到足够的奶水。经过120多天,幼兽才发育完全,渐渐不吃奶了,晚上出窝游泳、觅食,开始独立生活。

名颠姓倒的大熊猫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他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土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川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十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肢、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做“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而且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至二仔,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个小仔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的场所。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公斤竹子。但大熊猫吃得多,吸收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消化力差。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忙于进食,有时长达十六七个小时。但是它肠道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当然不停地排泄,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有时甚至边吃边拉,边走边拉,走到哪里,拉到哪里。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它也食肉,食竹鼠、羊、猪甚至羊猪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人们在捕猎熊猫时常常用煮熟的肉或骨头当诱饵,而大熊猫则因为贪吃而成为捕猎者的笼中物。

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也喜欢喝水,而且一喝就喝个够,肚子喝得圆滚滚的,以至喝得走不动路,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这就是人们说的“醉水”。但是过几个小时,它自己就会醒过来。

大熊猫长得一幅温文尔雅的样子,一般情况下,无论与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都能和平共处,表现出友善的样子。但是当遇到自己的天敌,如黑熊、豺、豹的时候,它是决不甘心示弱的。处在发情期的雄性熊猫到了一起,一场争夺情侣的大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在动物园里还发生过大熊猫伤害饲养员的事。

熊猫形体硕大,但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仔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一个有经验的饲养员竟难以单纯从形体上来断定一只雌性熊猫是否怀孕。初生的仔熊猫虽然很小,但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慢,到一个月时体重达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公斤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公斤左右,大约5~6年,达到性成熟期,这时的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大熊猫因为其数量的“稀”,而显得“珍贵”,但是更重要的不只在数量“稀”,而在其品种确实“珍”。大熊猫是一种当今动物世界中留存着的极少数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种,动物学界因此称它为动物中的“活化石”。据对大熊猫的化石测定,可以推断大约1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但是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小,到300万年前的更新纪中期才有个头较大的大熊猫。这与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能给大熊猫提供丰富的食物密切相关。那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得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过大熊猫的足迹。由于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尤其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把大熊猫最终“挤”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条高山狭谷之中。然而历经千万年的变化,大熊猫还是幸存下来了,除了形体的变化外,它的身体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与之同时代的巨齿虎、猛玛等早就从地球上绝迹了。“动物的活化石”的美称,对于大熊猫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了。正是由于大熊猫的无可比拟的珍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标志。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熊猫曾经遇到过一次无法抗御的天灾。1975年至1976年,在四川北部地区和甘肃南部一些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枯萎,以食竹为生的大熊猫由于无竹可食,竟饿死了130多只,这件事引起了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严重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从1975年开始,国家划定了十余个以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四川省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最大的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在保护区内还设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饲养站。在研究中心内,除了我国研究大熊猫的专家以外,还有一些外国专家也参加了研究工作。

大熊猫既然如此珍贵、稀有,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数量迅速增加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其不受伤害,保证其自然繁殖。然而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首先,大熊猫的人工饲养量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猫数量极少。此外,由于受大熊猫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两只。

而大熊猫产仔后,仔熊猫的成活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由此看来,大熊猫家族的繁盛,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们期盼着有关专家们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再说说大熊猫的“家谱”问题。动物学界发现大熊猫在1869年,而我国对于大熊猫早就有所记载,只不过不叫大熊猫罢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中对大熊猫就有过记载,书中称其为“狨”;在《后汉书》中称其为“貊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貘屏赞》中的“貘”也就是大熊猫。唐代咸阳宫中的上林苑还饲养过大熊猫。到了宋代,又有大熊猫为貔休。然而上面这些称呼都是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俗名,而不是动物界确认的学名。从亲缘上讲,大熊猫与熊有某些亲缘关系,而与猫则说不上一点亲缘关系。国外的科学家们总想从亲缘关系上将它归属于熊类或浣熊类,我国的动物学家们贝枞实际出发,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而此科仅有一属一种,这样“大熊猫”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称号。

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别号。由于它独产于我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由于它与熊有亲缘关系而又有些像猫,有人称它为大猫熊,这些都是它的别名。大熊猫是一种现存的古老物种,有人就给它起了“动物的活化石”这一别号;大熊猫栖息在深山幽谷的密密竹林之中,因而又获得了“竹林隐士”的别号。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一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中。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乡的中国人,更应当无比珍爱我国所独有的国宝大熊猫。

最美丽的灵长类——金丝猴提起我国动物中的国宝,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大熊猫,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不会忘了金丝猴,尤其国外动物界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中国独有、世界无二的一种稀有动物。许多国外动物界人士为了一见它的“庐山真貌”,专程越洋过海来中国考察。

金丝猴这一雅号,顾名思义是源于它那与众不同的金黄色体毛;然而与其独特的形体特征相关的雅号还有两个:它长着一副蓝色的面孔,因此它又被称为蓝面猴;它那蓝色的脸上又长着一只鼻孔朝天翻着的鼻子,所以它又有了一个仰鼻猴的雅号。

金丝猴的体型在猴类中算是粗壮的了。它身高在70~80公分,母猴稍矮些,也在60公分左右。体重多在10公斤以上,雄性的体重可超过15公斤。它那几乎与身体等长的尾巴,长达60~80公分。它那独具特色、因之而得名的体毛竟长达50~60公分。

金丝猴有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别有特色、向上翻着的鼻子,鼻梁既小又塌,每当下雨的时候它要不就低着头,要不就用前肢捂着鼻子,或者发挥长尾巴的作用,把尾巴甩过来盖着鼻孔,免得雨水流进去。它的嘴巴圆圆的,长着两片厚嘴唇,雄性金丝猴在嘴的两侧各长着一只肉瘤,这肉瘤随着日月的增加越长越大、越长越硬。它脑袋两侧长着一对不算大而竖起的耳朵。

金丝猴喜欢栖息在林木茂盛的高山上,主要在树上嬉戏、活动、摘取食物。如果下地活动,它们就把长尾巴搭在肩上,这样行动就比较自由了。金丝猴也有垂直迁徙的活动规律。

它们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海拔1500米至3500米的高度,它们不怕寒冷,但是冬季也要往海拔较低的地方迁徙,为的是便于觅食。夏季到来时,它们早早地就迁徙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因为它们非常怕热。这与满身的长毛不无关系。

迁徙时猴王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带路,幼猴夹在中间,几只成熟母猴殿后,几只在中间照料幼猴。

金丝猴喜欢群居,每群少则十余只,多则上百以至数百只。金丝猴的猴群中也有一个猴王,这个猴王身材壮实,体力充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历次你死我活的争取权力斗争中的获胜者,角斗的冠军宝座,也是猴王的宝座。获得猴王宝座的当然是雄性的金丝猴了。它一副威严的姿态,行走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很有王者风度,臣民们则前呼后拥,以示臣服,王后、王妃也紧随身旁。在金丝猴的家族中,猴主虽然妻妾成群,威风凛凛,但是它的生活并不潇洒,它承担着保卫家族的重任。家族的其他成员在觅食、嬉戏时,它要攀援到树木的高处,观察有无敌情。一旦发现敌情,它就要向家族成员报警,并带领家族逃离。一群金丝猴只有一只成年壮公猴,而且必须处在领袖地位,有时也有其他成年公猴,但是必须服从猴王,并不得沾染后妃。幼猴长大了,或者闹分裂,拉出一群猴子建立新家族,或者打倒老猴王,夺来猴王宝座。但是将王位夺到手并不那么容易。

一群金丝猴在某一个季节或一定时期里,总有自己的固定领地,这片领地大约有两三平方公里的范围,每迁徙到一个地点,它们总要先建立自己的领地。领地确立以后,其他金丝猴家族就不允许人内了。如果其他猴群入侵,领地的原有猴群就会全力以赴地驱赶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