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02

第2章 千姿百态的昆虫(2)

“人类王国”对“蜜蜂王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一步步地揭开了蜜蜂生物学的许多奥秘。人类有了科学饲养蜜蜂的方法。如今人们不仅能将蜜蜂养在活框的多层蜂箱里,还能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蜜蜂去采指定农作物的花,为这些作物授粉。养蜂生产中像人工育王、人工分蜂、人工授精等养蜂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蜜蜂王国”的许多更深奥的东西必然进一步被人们所揭示。我们相信,当人类对这个“王国”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时,蜜蜂这种可爱的小昆虫造福于人类的功绩也就会越大。

无花果小蜂

在我们面前有一棵树,树上长满了美丽的大叶子。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树上出现了许多像小钮扣一样的东西。这些绿色的钮扣渐渐长大,变得好像一只只小梨。后来它们继续长大,开始发红、发青、发黑。无花果成熟了。

这棵树什么时候开过花?要知道,无花果是一种“果”,它里面有许多种子。可是花呢?

谁也没有瞧见过它的花。

绿色的无花果,形状好像一只没有瓶颈的水瓶,其中有许多微小的花。厚而多肉的“瓶”壁是未来无花果的果肉,它既不是果实也不是花。花托、花梗、花柄都连生在一起,汇成一片,形成了无花果的果壁。无花果是一个内壁布满了小花的“水瓶”。“水瓶”里面的花非常小,根本就不像花。它们在“水瓶”里面相挤在一起。有一道窄窄的出口从“水瓶”里通到外面,它被一些微小的鳞片密密地掩盖着。

雄花只是雄蕊和一些不好看的鳞片所组成。通常在花里一共只有一两个雄蕊,偶尔也有更多的。雌花是由雌蕊所组成的。雌花往往有两种,一种花柱长,一种花柱短。

有些无花果里面,三种花都有:有些只有雄花;有些有雄花和长雌蕊的花;有些有雄花和短雌蕊的花。而且,所有这些花在“水瓶”里分布的方法也往往不同:有的混杂在一起,有的雄花分布在入口的地方,而雌花却分布于深处。无花果的花和花序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这种树有很多不同的品种。

短雌蕊的花不会结种子,因为这种花的柱头不发达,不适于授粉。这种花并不是畸形的,它们很平常。显然,它们有什么地方是对植物有益的。

的确,无花果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它的花不像花,它的嫩果又甜又好吃。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它上面有一批奇妙的居住者。

无花果的花不是靠风来授粉的。试想,什么风能吹进这种“水瓶”呢?它是由昆虫来授粉的,然而并不是随便哪些昆虫都能完成这一使命的。

即使不知道是什么昆虫,也能断定给无花果授粉的不是蝴蝶。试问:哪一种蝴蝶能钻进“水瓶”那么狭窄的“瓶颈”?对于蜜蜂、熊蜂、黄蜂来说,它也是太窄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水瓶”里面没有蜜汁,既然这样,各种爱吃甜食的昆虫为什么要钻进去呢?

给无花果授粉的是一些小昆虫,它们并不是被香甜的花蜜引诱来的。它们不是前来访问的客人,而是在无花果中居住的住户。这些微小的昆虫叫广肩小蜂,它们有很多种。居住在无花果中,给无花果授粉是广肩小蜂中的一种。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无花果小蜂。这种小昆虫身长2毫米。有翅膀的是雌蜂,没有翅膀的是雄蜂。

无花果小蜂的幼虫是靠吃无花果的子房发育的。这种子房当然不能结种子。无花果小蜂是在既有雄花、也有雌花的“水瓶”出生的。小蜂刚一出世,就在“水瓶”里面爬,极力地往外爬。它们向出口,也就是“水瓶”上端的窄口爬去。雄花正好分布在这儿。雄蕊已经成熟了,所以雌蜂就粘上了花粉。

雌蜂爬出无花果以后,就开始清理身体,在“水瓶”里爬的时候,花粉不仅沾在它的身上,而且还有些粘住了,因为无花果里面是潮湿的。所以,不管怎样清理身体,它也不能把身上的花粉全都清除掉。

清理完身体,并且等身上干燥之后,雌蜂就开始替自己的后代寻找住处。它需要年轻的“水瓶”,所以就沿着树枝爬,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去寻找年轻的“水瓶”。

它终于找到一个年轻的“水瓶”,于是就钻了进去,爬到雌花密集的地方。在“水瓶”的壁和底部有大量雌蕊竖起着,它们弯弯曲曲地伸向各方。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些小茸毛,可是对于雌蜂来说,却是一片地道的丛林,要是钻到深处,就能藏得不见踪影。

雌蜂在这片丛林上用产卵器扎进任何一个花柱里,等产卵器全部扎进,它就产一粒卵。

如果是短花柱,那就很好,因为卵应当会落到适合的地方,落进了子房腔。假如雌蜂跑进了长花柱的“水瓶”里,那会怎么样呢?

雌蜂在这种“水瓶”里沿着花柱丛跑的时候就把花粉遗留在柱头上面。于是这些花就授粉了。往往雌蜂刺了长花柱,但是它的产卵器太短,没有花柱那样长。结果,产下的卵并没有落到子房腔,于是幼虫也就不能发育。

雌蜂一个接一个找着“水瓶”。在一些“水瓶”里它粘了一身花粉,并且产下了卵;在另一些“水瓶”里面,它却把花粉留在柱头上面。

那些有长花柱的花的“水瓶”,最后就变成好吃的无花果;而那些无花果小蜂幼虫在里面发育过的“水瓶”,则变成了不能吃的无花果。

这就是大自然中,在那些野生的无花果上的情况。

人们所培植的无花果品种,土麦那品种是其中最好吃的,它不受粉也不会结籽。但是,传递花粉的无花果小蜂却寄生在结不能吃果实的无花果树上;没有这种树,便没有授粉者。

不过,也用不着在果园里另外再种上几十棵这种无花果树,因为它们会很占地方,却根本不带来收获。

人们并没有成百棵地栽培这种无花果树,2000年以前,人们就发现这种结不能吃的果实的无花果树有重要作用,谁也不清楚其中的奥妙,但是大家都确信:没有这种无花果树,就收获不到无花果。他们还懂得了另外一点:没有这种无花果树,无花果就没有、并且也不会有种子。

于是那时种果树的人就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从结不能吃果实的野生无花树上折下一些树枝,把它们挂在人工培植的无花果树枝中间。在没有这种结不能吃的无花果树的地方,人们就种上几棵,好从树上折树枝。

现在,人们通常总是采用压条和插条的方法来繁育无花果树,用种子来繁育的已经很少了。许多培育品种无花果树所结的无花果,不经过受粉也生长得很好。这种无花果里面没有种子,而且也不需要它们有种子,因为培育它们就是为了取得食用的无花果。

有益的昆虫——螳螂

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在有些地区也称之为“刀螂”,它是肚大腰圆、行动缓慢的昆虫。螳螂比起蝗虫、蟋蟀那样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是有逊色的;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拙。实际上,螳螂并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虫的本领是很高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蝴蝶和蚱蜢等害虫。所以,螳螂是有益的昆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长颈媲美。脖子两旁还生有锯齿状的硬刺,这是对脖子的保护性“装甲”。它的脖子非常灵活,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地摇摆转动,这样有利于观察食物的所在,监视小虫的行踪,以防备小虫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溜走。

为了方便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它的视野就格外广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论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行动是否灵活,只要它是活动的东西,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苍蝇喂螳螂,它是不会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苍蝇,只要它挣扎一下,螳螂就会把它捉起来吃掉。

在螳螂细长的胸部上,生长着一对非常发达强壮的前足,样子很像两把镰刀。这对前脚十分厉害,它的尖端,比钢针还要锐利。在前足的内侧,还生有很多锐利无比的钢刺,非常适合把捕捉到的小虫挟在前脚弯里牢牢押住。虫子只要被它捉住,那就休想逃掉。

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虫,也就是专门吃其他虫类的昆虫。如果小虫在草丛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无疑问那是大祸临头。

螳螂捕捉小虫的时候;就像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猛追不放。有时候又像渔翁垂钓,静待鱼儿上钩。当它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的虫类的时候,它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轻手轻脚接近小虫,连它站立的叶子,也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真是“神出鬼没”。

当螳螂准备捕捉蜂类和蝶类的时候,它采取的“战术”是隐藏在花朵的背后,摆成“伏击阵势”。这时,它会竖起上半身,抬起那对镰刀似的前足,耐心等待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等蜂类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跃而起。螳螂伏击的姿式,就像虔诚的教徒祈祷的模样。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作“祈祷的信女”。螳螂捕虫的时候,它的三角形小脑袋,不停地摆动,目不转睛地监视对方,绝不让对方乘机逃跑。有时距离要捕捉的虫类稍微远些,螳螂不等小虫接近,也会一跃而上,把小虫捉住。

当螳螂捕捉蝉和蚱蜢等身躯比较大的昆虫时,它就使出浑身的招数,猛然挥动那对镰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对方狠狠地砍去,这一招实在使对方难于招架,不等挣扎,就一命呜呼了,螳螂马上进行一顿丰富美餐。螳螂对食物的选择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活的。只要是活的小虫,它捉起来就吃掉,决不“挑肥拣瘦”。因此,就是它自己的“家族”和“晚辈”也一定要时刻留心,否则,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

螳螂的小嘴,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下面,从上到下,越缩越小。它那两个“大牙”,有力而且坚硬。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对方,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草丛和树林都是绿色的,这时候螳螂也是绿色的;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也就变成黄褐色的。

秋天是螳螂“结婚”的良辰吉日。结婚,本来说应该是欢乐的喜事,而在螳螂的世界里,“结婚”就意味着螳螂要大祸临头了。当它们婚配以后,雄螳螂就要遭到雌螳螂的毒手而被杀死。所以,在螳螂的世界里,“结婚”就等于是雄螳螂生命的结束。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虫生态学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摄取的食物中含有极为充分的蛋白质的话,雌螳螂本来并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环境里,雌螳螂生理上所需的蛋白质,光靠它能捕捉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雌螳螂为了产出饱满的卵,培养出健壮的后代,至少要吃掉四五只雄螳螂那样多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所需要的养分。

尽管雌螳螂那样“身强力壮”,但是,到了产完卵以后,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说,它们都是为了下一代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雄螳螂的身体,成了雌螳螂怀孕后的营养品,雌螳螂在补足了蛋白质以后,大约在10月底左右,就在树枝上或者在草丛里,产出约四五厘米长,约二三厘米粗的卵袋,叫桑螵蛸。

有趣的是:雌螳螂产卵的时候,同其他生物产卵的姿势不相同。螳螂产卵头部朝下,腹部朝上,从尾尖排出质量松柔的流体泡沫,卵就裹在里面。流体泡沫排出以后不久,就凝固成硬块,成为圆筒形的,表面有横的皱纹,里面由薄膜隔成许多小隔,每个小格里大约有30几个卵。卵块里遍布无数的小气泡,凝固以后就像硬质泡沫塑料一样,既防寒又防震。雌螳螂产一次卵,如果能顺利孵化的话,可以孵出数百只小螳螂。

到了来年的梅雨季节,小螳螂就开始孵化出生。刚孵化出来的小螳螂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它的长相、习性和食物同成虫一模一样,经过五次蜕皮,它就长大了。这些小螳螂为了健壮成长,必须大量吃东西,尽量摄取蛋白质,未来的大螳螂就是从幼小的时候开始养成了生活的习惯。

螳螂的幼虫时期,用蚜虫充饥。随着身体的发育生长,它所捕捉的食物逐渐升级,从捕捉苍蝇和蜂类,发展到捕捉蝴蝶和蝉等身躯较大的虫类充饥,食量之大,在昆虫中是数一数二的。

螳螂属于热带生活的昆虫,以北纬53度为极限。在热带地区的南非生长的螳螂,身躯巨大,凶猛异常,有时会攀缘到树上捕杀小鸟的幼雏。生在螳螂国家的小朋友,都喜欢捕捉螳螂来玩耍。南非的小朋友用细绳拴住螳螂的脖子,以虱子喂螳螂来饲养,所以南非把它称为“食虱虫”。螳螂在准备捕捉小虫的时候,高高举起它那一对“镰刀”,就如面向麦加虔诚礼拜的模样,所以在阿拉伯地区人们对螳螂是很尊敬并加以保护。

螳螂和蟑螂虽然外貌不大一样,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看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螳螂是属于蟑螂分支的一种肉食性类群。因此,科学家认为,螳螂的祖先早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这一学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

螳螂虽然强悍,但是它也有畏惧的强敌,某些凶猛肉食性鸟类,就是它的大敌;受了伤的螳螂,甚至连蚂蚁也无法应付。还有一种小蜂的幼虫,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块里,是螳螂卵的大敌,可使卵块里的卵全部覆灭。

螳螂是属于无选择性的肉食性昆虫。在它捕捉的虫类中,有时也吃掉一些对人类有益的虫类,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它所捕捉的虫类仍然以害虫占多数,所以把它列到益虫的行列中。因此,我们对螳螂应加以保护。

嗜腐善污之夫——苍蝇

一只灰褐色的大苍蝇,洋洋自得地站在刚拉出的粪便上,它,搓搓前足,又摩挲了一下唇末端海绵状的球般唇瓣,用后足理了理能作弹性飞行的薄翼,似乎在向人们炫耀自己飞行本领的高强。它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骄态,自呜得意:“唯有我,才能尝到这么鲜美的食品。”一阵嗡嗡声中,一只体态臃肿、红头绿甲的大金蝇出现在粪堆旁。灰色小家蝇“恭敬”地闪向一边,似乎在说:“啊,老兄,今天怎么来迟了!”以“老大”自居的红头蝇,习惯地在粪便上作一番表示的飞舞后,就毫不客气地舐食起来。

一阵清风吹来,这两个家伙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空气中的一丝异味被它们闻到了。红头大金蝇首先腾空而起,“老弟,那边准有吃的!”于是,这两个家伙先来个弧形飞行,直向飘来异味的地方扑了过去。

果然,在那间陈设雅致而整洁的客厅里,中央的餐桌上端放着白斩鸡、醋溜鱼片、清炒肉干……这又香又甜、微带酸腥的浓烈香味往它们的鼻子里直灌,以至使它们那对密布细孔的短小触角兴奋得频频颤动。它们乘着主宾谈话的良机,首先扑向那盆肥嫩的白斩鸡,分布在口器内外的味觉感觉器告诉它们:这是一道鲜美的美味食品。这两个家伙立刻吐出能液化固体食物的唾液,不一会,食品的汁液多了,它们就贪婪地吮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