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名村
34596600000098

第98章 一门父子三祠客——“三苏”故居

苏氏一门的老宅今坐落在四川省眉山县境内,靠近风景秀丽的峨眉山。

三苏祠的由来

“三苏”故居原是一所面积约五亩的庭园,古朴、典雅。苏东坡曾有诗描绘道:“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是时鸟与鹊,巢彀俯可拿”。苏家在当地是望族,宅院建构别具气派,常有鸟鹊栖树做巢,啼声不绝于耳,庭院内四时香满园中,引得有凤来仪。

后来,苏家举家迁往京城(开封),故居逐渐衰敝。明代洪武年间,眉山的人们为纪念苏洵、苏轼、苏辙三大文豪,捐资将故居改建为“三苏祠”。解放后,“三苏祠”又几经维修,现已成为眉山镇最重要的古迹胜地。“三苏词”占地面积为五万余平方米,四周红墙环绕,墙下有碧水潺潺流过。在落日的余晖中,“三苏祠”显得更加空灵、悠远。

故居大门正上方悬有“三苏祠”三个大字,字体雄浑豪迈,笔力遒劲,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亲笔题写。门区两旁挂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祠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说的是苏氏父子三人文才出众,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为后世景仰;下联则是说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又并称为“四大家”,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正殿:进入大门,有一条长约20余米的大道,两旁古木参天,绿荫如盖,沿大道向前,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大殿,这便是“三苏祠”的中心建筑。

正殿大门正中悬挂有三张朱红黑字的大匾,分别是“是父是子”,“文章气节”,“文峰鼎峙”,均是赞扬苏氏父子的高洁人格和文学成就。在主殿的圆柱上,还挂有几副长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光绪年间云南状元杨庆远题写的一副:“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正殿中央挂着两幅明清两代绘制的木刻像《三苏图》、《东坡签展图》。殿内摆放有一些仿明清时的家什,古色古香,殿内墙壁上还挂有一些题诗,其中有朱德委员长1963年游“三苏祠”所题的诗句: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

移步殿后,是一花园。园中种着各种奇花异草,花丛中有一口古井,据说,井水清澈甘美,苏氏父子就是因为饮了其中的水,文章才会写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启贤堂:古井前面约10米处是“启贤堂”。没有正殿那般雄伟,但亦精巧别致。门窗均为雕花漆木,韵致古雅,堂内存放着苏轼大量的诗文书画,这些作品大多是苏轼所作,有的则为其亲笔手书,其中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还有《天际乌云贴》以及《惠州致参寥于诗并叙》等。由于他高迈超拔的书法造诣,后人将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

“启贤堂”内还存有苏轼的画,他的许多画均以竹为题材,这使人想起他的那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画中的竹茎节峭拔、枝叶飒爽。

堂后景色:“启贤堂”后有一处碑亭,亭角八面玲珑。亭内竖立着苏轼撰写的各式碑文。

碑亭不远处是风韵独特的“木假山堂”。厅堂虽质朴普通,但映衬着几丛菊花,数竿修竹,月色之下格外富有诗意。堂前矗立着三座木山,为“木假山堂”得名的由来。“木假山”造型精致,凸石云洞,栩栩如生,如同天工造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木假山堂”出来,沿一条小径向前,便是苏家的遗池:瑞家池。池中设有一亭,名曰“抱月亭”,取自苏轼“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终”之句。

苏轼向来对“月”情有独钟,曾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 “瑞池亭”一带还点缀着许多雅致的亭台楼榭,如“云屿楼”“披风榭”,其中地理位置最佳的是“百坡亭”。伫立其中,极目四览,皆是宜人的美景。曲水流觞,小径幽长,萋草芳洲,构成了一幅流动着诗情的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