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骨质疏松一本通
34592800000062

第62章 康复治疗不可少

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会造成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病人一定非常着急,这种心情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这就牵涉到一系列问题:要不要开刀手术?到那里去开刀?找谁开刀?开刀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要吃哪些要和补品……

◎ 不要急于求成

有的骨折病人伤后“病急乱求医”,乱用药物,恨不得骨折马上就愈合。这反而有可能干扰治疗程序。对此,医生最好尽快制订出治疗方案,并告知病人及家属。而且,医生此时的适当解释、说明也很重要。医生应该让病人及家属明白,尽管不同部位、类型的骨折愈合时间各异,但时间都比较长,约1~6个月,甚至更长。这样,有利于病人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 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知识”

有的病人抱着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夹板,明天就活动自如。一些招摇撞骗的江湖“医生”便迎合他们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关节,使其关节内外发生损伤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说,还会因严重粘连影响骨折治疗效果。这里提醒病人千万不要上当!

◎ 康复期间要刻苦锻炼

骨折进入恢复期,解除石膏或夹板后,关节往往变得僵硬,稍稍活动就会疼痛或肿胀。另外,由于长期不活动,肢体肌肉会萎缩,肢体周径变细。为此,有的病人担心能否恢复;还有的病人则怀疑医生把自己治坏了……他们担心留下终身残废,整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其实,这种情况多数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是由于关节固定后,其内部粘连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就可以消除。

◎ 注重术后功能锻炼

骨折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但又相当痛苦,病人往往因怕痛,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干脆放弃功能锻炼,寄希望于药物和医疗仪器。此外,一些骨折病人的亲属从感情出发,不忍心让病人吃苦锻炼。事实上,病人及亲属必须懂得:功能锻炼是肢体康复的必由之路,任何内服外敷药物和先进仪器都无法代替。开始锻炼时,肢体有些痛、肿反应是正常现象,而断断续续的功能锻炼势必痛不得止、肿不得消。因此,亲属应帮助病人克服畏难情绪,对其微小的进步也应赞赏鼓励。

◎ 正确认识可能留下的后遗症

骨折的致残率较高,有的骨折即使完全恢复了也可能会留下外伤或手术疤痕。有这些情况的病人常常或是终日愁眉不展,或是脾气暴躁易激惹。这时,家属亲友要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多加关怀体贴,劝慰他们“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不要过分忧虑。要让病人明白,只要及时治疗,并进行刻苦的功能锻炼,就可以恢复正常,即使因为伤情留下后遗症,也能将病情减小到最低程度,对于已经瘫痪或肢体严重残疾者,要鼓励其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做到身残志不残、残而不废。

◎ 配合医生的术后处理

手术治疗骨折会选用接骨钢板、螺钉、钢针等内固定器材。骨折完全愈合后,内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这时,内固定器材是留在体内,还是取出来好?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内固定器材不取的弊端:一是可以诱发迟发性感染,置于骨骼内的坚硬钢板、钢针等,由于没有血管分布,容易成为细菌的藏身之地,细菌生长繁殖起来,会造成感染;二是造成附近骨质疏松,骨骼在一定范围内受力越多,越是坚强。内固定器材尤其是钢板,承受了本应由骨骼承受的应力,在骨折早期,对于保持位置、恢复运动功能等有好处,但骨折愈合后,由于缺乏力的刺激,附近的骨质会愈来愈疏松,骨质过于疏松,螺钉固定不牢发生松动,可导致再次骨折;三是置于骨外的内固定器材可刺激软组织,产生滑囊炎等并发症,少数情况下,儿童骨折的内固定器材会随其生长发育发生位置变化,引起瘫痪或血管瘤等严重并发症;四是内固定钢板在体内,日积月累可发生明显的电解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因此,骨折内固定器材,一般均应在骨折愈合后适时取出。但这并不意味着骨折一旦愈合,就应立即取出内固定器材。

何时取出内固定器材合适?早期骨痂是坚硬的类骨质,其外表租糙、内部结构杂乱无章,牢固度也差,这时拆除内固定器材,为时过早。随着关节不断活动、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质逐渐变得坚硬,而那些多余的骨痂,则由破骨细胞破坏吸收。经过如此改造,断骨上下浑然一体,十分坚固,这时即可拆除内固定器材了。除了引起并发症者外,拆除时间在原则上应宁可适当推迟,而不要提前。手术风险大或高龄病人,也可暂不拆除,进行长期观察。

有如下情况则不宜取出内固定器材: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经、血管,二次手术反而会增加损伤机会;骨骼生长过牢,将内固定器材包埋其中;螺钉尾槽损伤变浅;钉、针、钢丝折断。

◎ 注重拐杖使用的宣教,促进病人康复

严重的骨折主要是股骨骨折,为使下肢骨折在骨痂形成期后,离床步行锻炼时,正确使用拐杖,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就要通过宣教,使病人掌握拐杖的选择、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正确的扶拐方法、扶拐的步法、双单拐的使用原则及弃拐的注意点。

1.拐杖的选择

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要求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试、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以铝合金制品为最佳。宣教的医务人员也要用一副拐杖,来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义,怎样调试拐杖的高低,以保证病人能够安全地使用拐杖。

2.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

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下地过早或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下地时机最好选择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已修复,骨折断端已初步稳定,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特别是病人经过几周的床上锻炼,肌肉收缩有力,当踝关节背伸时,患肢抬高时,脚不会发颤,这个时期,就可以让病人离床开始扶拐练习步行了。

3.正确的扶拐方法

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现场示范扶拐的方法。拐杖的高度应根据病人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病人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10厘米,与肩同宽。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而一旦发生臂丛神经麻痹,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进程。

4.扶拐的步法

扶拐的步法是宣教的重点,为达到安全自由的步行锻炼,单纯地讲解不能使病人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护理人员应示范扶拐步法的动作要领,直至病人掌握。扶拐行走时,首先要让病人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进30厘米,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要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病人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时,应有护理人员现场指导并保护,有的病人步幅过大,重心后移,易摔倒,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使病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充满信心。针对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在使用拐杖的过程中始终要有医护人员或亲属的监护,以克服儿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拐杖的使用原则

(1)双拐的使用原则:所有下肢骨折病人在骨痂形成期后开始离床下地锻炼均应扶双拐,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如果骨折部位于股骨中上段,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中立位,行走时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步。双下肢骨折离床活动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右,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

(2)单拐的使用原则:在下肢骨折临床愈合期后,可由双拐改为单拐行走锻炼。其原则是:股骨干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轻度向外成角者,应先去患侧拐,以保持在行走时患肢外展,纠正和防止成角过大,这是因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有向外成角倾向。其他情况应先去健侧拐杖。

6.弃拐

下肢骨折病人用拐是暂时的,骨折愈合后应该及时弃拐。部分病人由于弃拐过早,会导致骨折畸形,甚至钢板弯曲或折断,进而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也有部分病人对骨折愈合存有顾虑,不敢弃拐,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双下肢力不平衡而不利于患肢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