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打人
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
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是人的一种天性,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种体验和认知。
②不管孩子是因何种原因打人,家长都应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制止,引导孩子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更加关注”我“的存在和需求。对于一个1 ~ 2 岁的孩子来说,攻击性非常普遍,此时攻击别人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认知,通过打人来试探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攻击性。
6 岁的遥遥是他们幼儿园里出了名的”危险分子“,爸爸经常因为孩子打或咬伤了其他小朋友而被老师”请“到幼儿园。遥遥并非独生子女,他还有一个比他大7 岁的姐姐,遥遥的降生让非常希望能生一个儿子的爸爸妈妈如愿以偿。对这个”老来子“是如获至宝,在生活上对遥遥百依百顺。遥遥1 岁多的时候,非常喜欢用嘴咬东西,一次他和姐姐玩,将姐姐的胳膊咬伤。看到哇哇大哭的姐姐,遥遥也被吓哭了,妈妈闻声赶来,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女儿一顿批评。后来,遥遥还咬妈妈,可妈妈并没有生气,看到遥遥咬完后那诡异的表情,妈妈竟然对遥遥笑了笑。后来有时妈妈为了讨好遥遥或者为了不让遥遥哭闹,就把胳膊伸过来让遥遥咬一下,遥遥这咬人的习惯就这么被妈妈”培养“起来了。
当遥遥上幼儿园时,就经常发生在幼儿园咬人的情况,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对遥遥的行为进行阻止或批评,相反觉得孩子很有出息,认为孩子的霸道是有”能耐“。随着遥遥年龄的增长,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仅咬人而且还打人。每次把小朋友打伤,都是爸爸买些礼物去上门赔礼道歉,但从未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阻止。在遥遥看来,能打架就是有”本事“,而且送点礼物就能”没事“。
心理学认为,婴儿最早接触事物并不是用眼睛和手,而是用嘴,这就决定了孩子会用嘴去咬东西来探索其他事物。遥遥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一生理反应,在最初就没有告诉他嘴的正确用途。另外,当遥遥有意识用咬人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时,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采用向被咬小朋友送礼道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在无意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了认可和强化。也可以说,遥遥的咬人习惯是其家长一手培养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如果一个5 岁的孩子爱打架,预示着10 岁时仍然有爱打架的倾向,并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因此,孩子”打人“会影响其一生。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 ~ 6 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 ~ 11 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爱打人、个性强是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年龄大了就自然会好的。但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有攻击行为。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孩子在小的时候,发生打小朋友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这种不良行为,不仅会对其他小朋友的安全构成威胁,长大后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暴力倾向,家长必须对此事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1)孩子咬人是一种生理反应
1 岁左右的孩子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痒而咬人。对此,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可以满足”咬“需要的替代品,如磨牙棒、青苹果等,同时要告诉孩子不能咬人,”咬“会让小朋友疼的。
(2)正确对待孩子咬人或打人的行为
如果孩子已经3 岁多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打或咬别人,家长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因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遥遥的妈妈对孩子咬人的情况,不但不制止而且有时主动让孩子咬自己,把孩子的咬人当成了制止孩子哭闹的条件,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孩子咬人后,家长以”买礼物“的方式来”平息“, 实际上就强化了孩子咬人的行为。尤其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被打,就不会重视孩子的行为,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接来下的行为发展方向。
(3)全家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
无论是保姆还是爸爸妈妈根据环境不同而变化不一的态度,会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全家人对”规定“态度不一,孩子就会不断尝试去”突破“所谓的规定,直到达到目的。这也正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正是因为家长的规矩在不断变化,导致孩子学会”察颜观色“后见风使舵。
(4)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有不良行为,家长不仅要严肃地制止,还要给孩子适当的惩罚,比如减少孩子玩的时间、不给孩子喜欢的食物等,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还要进行阳性强化,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来强化孩子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