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任性
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教:
①孩子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②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特点的基础上,把孩子向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把孩子变成听话的”小绵羊“。
用老人的话说,现在任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个个都是惹不起的”小皇帝“或”小公主“,一言九”顶“,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个性太强。
6 岁的宁宁在家里像个小霸王,什么事情都要依着他,否则就连哭带闹。给他讲道理,宁宁根本就听不进去,有时候妈妈实在没有了办法,就动手打孩子。当时也许把孩子镇住了,但是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宁宁照样哭闹。
其实,宁宁的任性,妈妈早就领教过了。大概从宁宁2 岁多开始,以前那个听话的乖宝宝就不见了。先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可宁宁还没有做事情的能力。比如,吃饭要自己吃,当自己不能把饭菜顺利地送进嘴里的时候,就生气发火;穿衣服非要自己穿,每次不是纽扣系不上就是两条腿伸进了一个裤腿里;有时候见到小朋友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要给抢过来,还说是”我的“。最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带宁宁去超市购物,宁宁见到什么要什么,不给他买的话,宁宁就在众人面前哭闹,甚至还躺在地上不走了。尤其爷爷奶奶在场的时候,就会闹得更凶,因为爷爷奶奶每次见到这种情景,都会去帮孩子说话,孩子有了靠山胆子就更大了。
现在宁宁都快要上小学了,妈妈担心宁宁这么任性会影响他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更加不好管。刚开始时,妈妈实在生气了就打孩子几下或训孩子几句,宁宁也会有所收敛,可是现在宁宁越来越大,对妈妈的招数也都已经了解,妈妈都有些束手无策了。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孩子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他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探究的欲望愈发强烈,可是他们对问题考虑还不够全面,在对新鲜事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也许在父母眼里就是淘气,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就认为孩子和自己对着干。比如,孩子看到商店里的小汽车非常喜欢,很想让妈妈买下来自己研究一下,可是妈妈却由于现金没有带够或者觉得家里有同类型的玩具,就不答应孩子。可孩子不管这些,他太想要了,所以就会哭闹。如果孩子通过哭闹达到了目的,慢慢地他们就会经常用这个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爸爸妈妈不同意,而爷爷奶奶同意的话,或者爸爸妈妈在家里不同意的事情,在外边就可以答应,所以孩子在外边就会更加任性,因为这个方法真的很奏效。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就会产生自己来为一些事情做决定的想法,以此向别人宣布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当他们真的做的时候,却发现还没有这个能力,如果遭到家长的阻止,就会和父母对着干。因此,对孩子适当地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去探究这个世界,其实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同时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让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遗传因素;二是性格和气质因素;三是家庭教养因素。先天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抛开不说,单从家庭教养方面,应对孩子的任性,我给您提出如下建议:
(1)适当对孩子放手
当孩子想”自己来“的时候,家长应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对孩子放手。对于一个6 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一洗自己的小手绢、决定每天穿哪件衣服、让孩子和自己的小伙伴去楼下的活动区玩一玩、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拆开并负责装上等。要保护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和机会。
(2)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预防和纠正孩子任性,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入手。当孩子建立了好的习惯以后,就会避免很多任性行为的发生。比如,从小培养孩子每天早睡早起等有规律的作息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进门换拖鞋的习惯;见到长辈打招呼、尊老爱幼的习惯;做事情有规矩,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的习惯,不能动不动就哭闹的习惯等。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有效避免任性行为的发生。
(3)家庭成员一致性
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致,如果在爸爸妈妈这里行不通的事情,在爷爷奶奶那里却一路绿灯的话,孩子的心里就没有正确的是否评判标准,内心充满矛盾,这是孩子任性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家庭成员要本着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和目标,统一战线,不能溺爱孩子,更不能为了在孩子那里”拉选票“而说另一方家长的坏话,这样受害的是孩子。
(4)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带孩子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给孩子讲故事、让他看图书等方式,在孩子的心里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培养他们坚强、勇敢、谦虚、礼让的好品质,扩大孩子视野,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