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思考的引导者:
①爱问“为什么”说明孩子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②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问题不能敷衍,可是当我们真的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时该怎样来巧妙应对呢?
女儿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儿童,记得从她会说话开始就喜欢问这问那。如果带她上街,一路上,她看到什么就问什么。她1 岁多时,大多问“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小嘴不停地问,用她爷爷的话说——就像随身带了一个收音机,走一路“播”一路。记得有一次带她到公园,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吃东西,她就不假思索地问:“妈妈,小哥哥吃什么呢?”弄得那位孩子的妈妈以为我女儿也想吃了,赶紧问道:“你想吃吗?”并对自己的孩子说:“给妹妹吃点。”我忙说:“不是的,她就是想问问。”女儿一本正经地说:“我不吃,你吃什么呢?”还连说了好几遍,逗得我们大家哈哈大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问题渐渐也由“是什么”变成了“为什么”。问的问题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千奇百怪,什么“天为什么会下雨”“夏天怎么不下雪”“爸爸妈妈为什么结婚了才会生宝宝”“为什么爸爸的头发长在了胳膊上”“为什么不管冷不冷人都要穿衣服”等,有时候她的问题让我不知从何说起。
我的同学曾经说过一句笑话:“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电影里面,当妈妈回答不上来孩子的提问时,就会说这么一句话,你知道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她告诉我说:“妈妈一定会语重心长地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听后大家都笑了起来。
如今,当自己已为人母,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常常会想起当时的那句话,却并不能像当初 “一笑而过” 那样轻松,更不想说出电影里面的那句台词来应付孩子,而是想说得更加合理,不能敷衍孩子,不能误导孩子,希望给孩子以启发,引导她去思考。
因为我更加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妈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在孩子的心里打下烙印,影响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一个好事情,说明孩子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观察到了自己不懂而非常想弄明白的事情。家长面对孩子无休止的提问时,不要嫌烦,而要积极回应,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喜欢提问题的年龄,从1 岁多2岁左右开始,到6 岁时达到高峰。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心理学系研究员布兰迪?弗雷泽和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在与成年人对话中寻求解释”课题,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关注他们总爱问“为什么”这一行为。
弗雷泽针对2岁至5岁的儿童设计了两组实验,分析儿童提出的问题、大人的回答以及儿童听到回答后的不同反馈。
在第一组实验中, 研究人员记录下6 名2 岁至4 岁儿童每天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客人的日常对话, 从580 多份对话记录中发现超过3100 处“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我的胃这么大”“为什么要关灯”和“为什么蛇没有耳朵也能听见声音”等。
研究显示,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提问敷衍了事, 孩子们锲而不舍重复提问的可能性比获得认真回答后重复提问的可能性高一倍。不过,即使大人认真回答了孩子的提问, 孩子们也很有可能冒出更多问题,追问到底。研究显示,儿童得到满意回答后继续追问的几率比得到草率回答后追问的几率高三倍。
研究发现,儿童对知识的渴求比人们想象得要强烈。孩子们无休止地追问“为什么”,并非淘气或故意给家长添乱,而是发自内心地想知道答案和真相。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幼儿发展》双月刊。
因此,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不仅不能敷衍孩子,还要对孩子有所启发,引导他们思考。具体做法,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1)尊重并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给您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您千万不要因此而厌烦,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他,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更不能批评孩子怎么问这问那的,让孩子敢于提问。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要耐心地回答,叙述要流畅简洁,不要有太多的赘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
(2)回答具有启发性
如果孩子的问题,用语言表达不够形象的话,建议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小实验,让孩子通过实验后,能够自己来得出结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对于“水是怎样流动的”这个问题,您可通过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个小水槽,然后在水槽中倒上水,并将水槽架高,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他自然会发现水原来是由高处往低处流。
(3)不能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
如果孩子的问题您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不妨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提问原因,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想到问这个问题,看看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当您知道了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后,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点来回答,或者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寻找答案。绝对不能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来误导孩子,否则可能会让孩子对您失去信任。有时孩子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得到答案,只是为吸引大人注意而已,这时不妨用语言和表情向孩子示意自己在注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