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34587700000018

第18章 什么都是“我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行为:什么都是“我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① 1 岁半至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 “我的”和“你们的”概念,还不懂得分享。

②这个阶段的孩子遇到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情况时,就会哭闹、发脾气以示抗议,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令父母尴尬的是,孩子大多会为了争抢玩具而哭闹。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学会礼让,但也有的家长会不做声,用沉默来支持孩子的行为。

1 岁零9 个月的晨晨对自己的东西看得比较“紧”,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即使是爸爸妈妈摸一下她的玩具,她也会大喊“这是我的”,如果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不管人家手里的东西是不是自己的,她都会去抢过来,并大声地说“我的”。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心理学家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小猴子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

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吃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孩子的自我意识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新生儿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吃手、啃脚丫、照镜子以及学习行走中渐渐明白, 自己原来和世界是分开的。大约在1 岁半至2 岁时,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能用名字和代词“我”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孩子开始把自己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自我意识进行培养,具体的做法,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1)责备孩子要讲方法

当孩子有这种“什么东西都是我的”行为时,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并非孩子霸道和不讲理。因为孩子此时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我的”和“你们的”概念,还不懂得分享。如果孩子抢夺别人的玩具,家长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不能这么做的理由。尤其对孩子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地拿到自己家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制止。

(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孩子一般都喜欢照镜子,当1 岁多的孩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通常他们已经知道了镜子里的人不是真的,不会再到镜子后边去看一看。妈妈可以与孩子对坐,然后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鼻子”,然后再拿着孩子的小手,指他的鼻子并告诉他说“鼻子”,并且要反复地说上2 ~ 3 遍,并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当孩子能用名字和代词“我”来称呼自己,就标志着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