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怕生
如何帮助缓解孩子的社交恐惧:
①“怕生”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是感知、辨别、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这有利于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惧,尝试与陌生人接近。反之,会对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交造成障碍。
3 个月大的孩子大都会一副笑面,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逢人便乐,如果大人出个鬼脸或弄一个怪动作,孩子有可能笑得前仰后合。看到孩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家长当然是喜在心头。可是当孩子到了5 个月左右时,却成了浑身长满刺的小刺猬。尤其是到了七八个月时,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敌视”,对不熟悉的人,不仅不让动、不让摸,甚至如果对方和他多说几句话,都会被吓得哇哇大哭。
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我经常带她到楼下小区里晒太阳,在她3 个月左右时,只要楼下的奶奶一逗,她就会裂开小嘴笑个不停,而且手舞足蹈地去找奶奶抱抱,那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可是等她大些时,反而变得“小气”了,表情也严肃起来,上个月还让人家抱呢,可现在却对人家不苟言笑,有时候弄得对方很“没面子”,尤其对不太熟悉的人,更是敬而远之。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一个朋友家,对方也有一个比我女儿大1 岁的女孩,他们和姥姥姥爷在一起住。老人非常好客,特别喜欢孩子。当他们看到我女儿时,又是逗、又是哄,可女儿却一点都不领情,小嘴一撇——哭了。最可气的是,不能看到那位姥爷。当姥爷不在房间时,她好像也慢慢适应了这个环境,高兴地玩了起来;可是只要姥爷一进房间,她就会“哇哇”地哭起来。这下让姥爷特别尴尬,弄得我也非常不好意思。
这种情况令很多父母不解,为什么孩子越大反而越怕生了呢?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就是这种性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想到这些,有的家长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强制,逼着孩子和陌生人在一起玩,希望这样能让孩子的胆量得到锻炼。可是越这样,孩子却越怕生,那怎么做才科学而有效呢?
其实,孩子在四五个月以后出现的这种怕生的情况,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也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种情况到了孩子七八个月时会更加明显,因为孩子已经能够敏锐地辨别熟人和生人。怕生同时也标志亲子依恋的开始,说明孩子需要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如果陌生人突然到来,他们会用眼睛盯着对方看,如果对方走到跟前,并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时,这对7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将使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如果孩子能顺利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一般到了18 个月以后,会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怕生现象逐渐消失。针对7 个月左右孩子怕生的情况,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不要强迫孩子接触生人
当生人到来时,您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您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他学会“信任”客人;让客人逐渐接近孩子,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就可让客人抱着孩子与您的孩子接触,这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如果客人靠近他时,孩子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着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孩子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2)扩大孩子的生活和活动范围
五六个月的孩子,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了。您可以在这以前的几个月里,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外边逛一逛,或者到客人的家里做客,听一听收音机里的人讲话。孩子熟悉的大人越多,体验新奇的视听刺激愈多,那么,“怕生”的程度就越轻,时间也就越短。
(3)多接触同龄小朋友
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同时要拓宽他的接触面,尤其是让他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接触、玩耍,不要过度保护。这样,勇敢、自信、开朗、友爱、善于与人相处,富有同情心和竞争心等良好的品质,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