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食品资源营养与功能评价
34587300000012

第12章 中华食疗与营养保健科学技术学的发展

中华食疗与营养保健科学技术学科就是利用现代生命科学(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营养科学等)、食品科学技术理论及实验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食疗学(药膳学)的精粹。

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现阶段全世界在这方面所热衷研究的课题包括抗衰老、抗肿瘤、防痴呆、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专用食品等。人们都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增进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以达到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自古以来,药食两用生物资源作为中国药膳食疗的原料,发挥了充饥、治病、保健康的重要作用。用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来研究这些生物资源中的营养成分、药效成分、反应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

1.学科发展具有雄厚的中医食疗理论作基础

中医素有“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意味着阴阳失调,而表现为机体平衡功能失调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历代中医药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具有补益养生作用,计有聪耳、明目、生发、增力、善走、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强筋、壮阳、助孕、益寿等20余类。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首列《食治》专篇记载,其中可供食疗的食物有二百余种。中国食疗著作中提及的食疗方剂,大多都是经过大量人群验证的、毒副作用低、效果比较确切。从20世纪10年代以来,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对中医食疗的研究应该说非常深入。食疗是中医药的宝贵遗产之一,我们应努力加以发掘,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近几年有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获得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2.学科的发展需要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做支撑

生命科学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大学科,它包括医学、微生物学、营养学、药学、遗传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使用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手段,研究“食养”、“食疗”的理论,既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术语阐明有关“食疗”配方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又要允许运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资料阐明“食疗”机理,努力提高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水平。另外,我们还应该依据生命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建立一系列为国内外所公认的,反应灵敏的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抗肿瘤、增强记忆、降血脂等功能评价体系;发展功能因子提取分离的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

在药食两用生物资源开发中,既要充分利用经典的中医食疗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做支撑,又要密切关注食品工业出现的高新技术,如超微粉碎技术、超高压灭菌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辐照技术、微波技术、冷冻干燥技术以及食品生物技术等被列为国际性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

3.学科发展需要以扩大的药食两用资源范围为研究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中国卫生部正式公布的药食两用资源外,许多食品资源或新资源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如冬虫夏草、鹿茸、海马、蛤蚧、全蝎、蜂王浆、蜂蛹、蚕蛹等传统中药滋补资源;螺旋藻、绞股蓝、花粉、红景天、月见草油、鲨鱼软骨、蚂蚁、蚯蚓、昆虫等新资源;南瓜、豆粕、麸皮、蛇肉、海参、茶叶、醋、食用菌等日常食用的食品资源;富含DHA、EPA、角鲨烯、褪黑素、甲壳素、多肽、多聚糖、大豆磷脂、花青素等有效成分的生物资源,以及富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发酵乳制品。

4.学科发展应尽快建立药食两用资源数据库

目前对药食两用资源相关系统化的研究还相当分散与缺乏,如资源的分布、生物性状、生物特性、传统的中医性味功效与实践验方、现代营养功能成分的分析分离纯化技术、保健机理与毒性研究成果等。要充分开发药食两用资源,必须建立有详细的药食两用资源数据库。应积极组织中医药、食品科学、营养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技力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对相关研究成果与经典中医验方等汇总整理工作,以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筛选抗自由基、抗衰老、抗“三高”等药食两用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