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57

第57章 有皇上罩着还真弄不死他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乾隆皇帝在北京呆腻了,开始第五次往江南溜达。当溜达到苏北境内时,和珅的报告递到了乾隆的手上。

报告中将李侍尧贪污的各个款项写得清清楚楚,乾隆看得很是痛心。他明白,以这所写的罪状,李侍尧可以死上几次了,可和珅最后却给李侍尧判了个死缓。和珅的用意乾隆自然明白,由此对他的“懂事”更加赏识起来。况且,和珅前后仅用了二十天时间就将事情办得如此干净利落,他对和珅的办案能力也大为欣赏。

有了李侍尧这件事情,乾隆再没有了心思瞎溜达,草草游览了一番就返回了京城。

和珅也希望能及早地赶回京城,查探一下京中的动静,一路上可谓是日夜兼程。可天公不作美,刚抵达河南境内就遇上了连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无法前行。无奈之下,和珅只好在河南许昌安顿了下来,待天气放晴再出发。

这一停就停了七八天,和珅的心里实在有些着急了。

这天,和珅早早地起了床。窗外仍旧阴沉沉的,雨没有半点要停歇下来的样子。和珅正在发愁,刘全突然推门走了进来。

“老爷!老爷!京城来人了,让您去接旨!”

“圣旨到了?”和珅慌忙地穿起了自己的官服,稍稍整理了一番连忙出了门。

果真是圣旨到了,皇上不远万里特地下旨升他为户部尚书。和珅连忙接旨谢恩,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包裹,塞给了宣旨的太监。

“刘公公,这一路上辛苦了!”和珅客气道。

“应该的,应该的。”这位刘公公一边客气,一边将包裹接了过来放在了怀中。“和大人困在许昌有些日子了吧?您也真是不巧,这河南开封以北,天气都好得很,道路也顺畅得多。可偏偏这开封以南道路就难行了起来,我一个人走了四天才赶到许昌啊!”

“我困在许昌都七八天了,不知最近京城里有什么风声?”和珅抓紧时机赶紧问道。

“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谈论李侍尧的事情,和大人这件案子查得真是漂亮,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啊!”刘公公笑着夸赞道。

“那皇上对李侍尧到底什么意见?”和珅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这一个。

“六部九卿都一致要求严惩李侍尧,要求立即下令弄死他,可皇上似乎很犹豫……”

“六部九卿一致要求严惩,皇帝如何还能救得了啊!”和珅心里暗自高兴起来,那些京城的官员们果真帮了自己的大忙。

“是啊,只怕这李侍尧早晚都是一死啊!”刘公公也感慨道。

和珅的目的达到了,他陪刘公公用过了晚宴,立即安排他休息去了。

第二天,许昌的天气竟然放睛了,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和珅立即下令启程回京。他现在可是归心似箭,时间耽搁得越长,生出变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十天后的傍晚,和珅顺利地抵达了京城。刚回到府上,乾隆就把他叫进宫去了。

“奴才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见到乾隆皇帝连忙请安。

“快起来吧,这两个月可真是辛苦你了。”乾隆连忙亲自将和珅搀扶起来,“朕本想让你在府里休息几天,不过事情紧急,只好这时候就把你叫来商量了。”

“皇上您找奴才是为了李侍尧的事情吧?”他知道能让乾隆如此心急的事情恐怕只有这么一件了。

“正是。如今六部九卿都要求朕立即处死李侍尧,可朕念他旧情,实在是不忍下旨。我看满朝文武只有你对李侍尧还算宽容,自然就找你来商量。”乾隆当然明白和珅“斩监候”和“斩立决”的含义。

对于李侍尧,乾隆的确想要刀下留人。此人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十分擅长统领军队。现任首席军机大臣福康安身体孱弱,不堪重任,只有阿桂还能算作是个独当一面的全才。满朝文武能与阿桂相比的就只有李侍尧一人。倘若此人一死,国家一旦有危急之事,只怕会捉襟见肘啊!

“皇上,李侍尧犯下滔天大罪,奴才念及他对皇上的忠心才建议斩监候。可如今满朝文武都要求立即处斩,奴才也没有什么法子啊!事到如今,只怕他只有死路一条了。要怪也怪他自己,做事情没有分寸,真是枉费了皇上的一番苦心啊!”和珅自然希望乾隆赶紧下旨处死李侍尧,但既然人情已经卖了,还得装到底才成。

“朕知道这事情很为难,可朕还是不忍心看着他就这样被处死。所以,朕想把这件事情交由各省一把手商议,也许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只要有人能站出来帮李侍尧说句话,朕要救他也就容易些了。”皇上原来早就已经打定了主意。

对于乾隆的决定,和珅哪里敢说半个不字,他立即赞同了乾隆的看法,并表示愿意为此肝脑涂地。乾隆见状,这才放心地让和珅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