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143

第143章 乾隆的帝王生涯会谢幕吗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1795年10月15日)可是个大日子,乾隆皇帝就是在六十年前的今天登基即位的。

一大早,乾隆皇帝在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们,举行了一次皇代会。在会议上,乾隆高瞻远瞩地指出:“为了大清帝国长治久安,永葆活力,我决定正式让位。同时我建议,就由我们家的老十五、嘉亲王爱新觉罗·永琰担任大清国的一把手吧。”

大臣们听了,有的面带微笑,有的愁眉苦脸,有的不露声色。永琰早就得知自己已经被立为储君,所以看到诏书后仍旧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嘉亲王宽厚仁慈,勤学认真,在朕看来是皇太子的最好人选。朕这就下旨,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皇太子移居毓庆宫!”

“永琰,你名字中的‘永’字为常用字。朕考虑到君主名讳,避讳起来很是不便,便决定将你名字中的‘永’字改为‘颙’字,你意下如何?”乾隆看了看永琰说道。

“儿臣领旨谢恩!”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话要说?”乾隆又看了看群臣说道。

“皇上!臣等恳请皇上继续执政!自皇上执政以来,国势强盛,天下太平,百姓们舍不得皇上您,臣等也舍不得您啊!”福长安的一批幕僚正等着这一刻,连忙跪下来表自己的忠心。

“诸位爱卿的心意朕领了,但朕作为一国之君,如何还能出尔反尔?”乾隆望着跪下去的大臣们,心里十分舒坦。

“至于禅位大典,朕打算于冬至日举行。”乾隆环视了一下大殿中的臣子,吩咐道。

“是!”大臣们听了,齐刷刷地跪了下来。

乾隆皇帝结束了一代帝王六十年的政治生涯。随着乾隆帝王生涯的谢幕,满清第一大宠臣和珅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连他自己也感受到了周围那汹涌的暗流……

退了朝,颙琰精神不振地回了府,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任谁叫都不肯出来。

府上的人都已经得知了主子被立为接班人的事情,高兴还来不及,都不明白他怎么会这样消沉。

这时,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少妇轻轻地走了过来,她就是颙琰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喜塔腊氏是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她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宫,成为十五岁的皇子颙琰的妻子。八年后,喜塔腊氏生下了儿子,更为颙琰所珍爱。

喜塔腊氏推开房门,缓缓地走到颙琰身边,有些不解地问道:“王爷已经被立为接班人,难道不是天大的喜事?怎么还会如此消沉?”

“你有所不知,我这个接班人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大事小情还得由我家老头子做主!老头子二十五岁就是一把手了,而我三十五岁却仍旧是个傀儡太子!”

“既然您已经被立为接班人,又何必着急?禅让大典不是就在冬至日举行吗?到时候您就是名正言顺的一把手,国家大事还不是得交由您来处理?”

“我怎能不急!今天在朝堂之上,福长安等人大张旗鼓地请求老头子继续执政,说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不愿他退位!难道我这个接班人就那么差劲?”颙琰想起福长安一党的嘴脸,心里就别提有多烦了。

“老爷怎么犯起了糊涂,跟福长安这等人计较起来?虽然目前朝中满是和珅、福长安的党羽,但您对他们的冷淡哪位大臣看不出来?天下早晚都是您的,凡是有些远见的大臣只怕都会脱离他们,慢慢的这朝中自然都是您的人啊!”喜塔腊氏在为人处事上要比颙琰冷静许多。

“道理是如此,只是……”听了妻子的话,颙琰的火气消了不少,但还是非常担忧。

“听说皇上要您入主毓庆宫。日后住在皇上身边,接触朝臣的机会也就多了,咱们正可以借机慢慢培植亲信。如今您势单力孤,就算大权在手也不能轻举妄动啊!”喜塔腊氏见丈夫还有些想不开,又继续劝道。

“哎……”颙琰听了不再说话,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从此,皇太子颙琰移居毓庆宫。只待冬至一到,乾隆举行禅让大典,他就可以亲自执政,成为清王朝的第七代领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