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40

第40章 学会信任人和提防人

“原 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论语·宪问》

“译 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主观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早察觉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吧!”

记得前些年看过这么一则新闻,说是在某繁华商业街乞讨的乞丐,别看外表脏兮兮,可怜巴巴,还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惨事,其实个个日薪过百。赶上“五一”、“十一”,每天的收入竟然能超过五百。据采访,他们在“下班”之后,竟然换过衣服,得意扬扬地去吃麦当劳!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谁都轻信、都坦诚,不存防人之心,固然是一个人善良的表现,但也容易让坏人钻空子,让好人吃亏。善良用错了地方,就有可能助纣为虐。

做人固然要正直善良,但不等于任人宰割。有一位父亲写了首诗送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其中有这么一句:“孩子/请准备好一副钢牙/因为/生活很硬。”生活真的是非常残酷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是随时可能成为牺牲品。所以,每个人都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

当年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23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愤世嫉俗之言。他写了一首《竹枝词》抒发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忠良的无耻之徒的无比愤恨。刘禹锡以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之险,比喻人心险恶,令人防不胜防。这是刘禹锡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鲁迅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光讲忠厚,不知道阳光之下还有罪恶,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愚昧。但光是防人也不可行,如果时时事事都存防备之心,那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张。

孔子主张不要无端地怀疑人、猜测人、防着人,但他高明的地方是“先觉”,就是既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在不善者的马脚刚刚暴露时就能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好人,让坏人无法得逞。这个办法很适合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论语》,认真体会孔子的教诲。既不无根据地怀疑、猜测,也不天真得毫无警觉。

孔子就曾经遇到过企图加害他的人,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化解了一场灾难,也贯彻了自己提倡的“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一直找不到英雄用武之地。这时,晋国的赵简子派人来请孔子。孔子觉得有了可以实施自己主张的机会,便接受聘请,带领弟子准备渡过黄河到晋国去。其实,赵简子是心存歹意,想把孔子骗去杀了。孔子并不知晓赵简子这一阴谋,本着“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原则,孔子满怀希望地去了。

到了黄河边上,孔子听说了一个消息:晋国的两名贤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面对滔滔黄河水叹道:“波涛滚滚的黄河,真壮观呀!可惜我不能渡过你了,这是命呀!”弟子子贡见孔子突然改变过河的主意,颇为不解,就问孔子原因。

西河返驾。孔子59岁那年,孔子见灵公不能用己,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大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孔子说:“窦鸣犊、舜华二人都是晋国的贤人。赵简子未得志时,是靠这两个人才发达起来的。现在赵简子大权在握,却杀了他们,真是让人扼腕而痛呀!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残忍到剖开动物的肚子来杀死幼胎,那麒麟是不会来到他那里的;如果排干了池塘水来捉鱼,那蛟龙就不肯来兴云致雨;弄翻了鸟巢打破了卵,那凤凰是不愿飞来的。君子痛心于自己的同类受到伤害啊!连飞禽走兽对于不义的人事尚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我们走吧,不渡河了。”

孔子在赵简子聘请的问题上,表现了他既“不逆诈”又“先觉”的处世方略,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所以,做人不仅要浑厚,就是“不逆诈,不亿不信”;还要精明,就是要“先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在不善者的马脚刚刚暴露时就能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让坏人无法得逞。与人交往,首先要信任别人,但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