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23

第23章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原 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 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茫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有危险。”

谚语说:“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读书不想,隔靴搔痒。”一个人只知道读书,从来不动脑子,不思考问题,也不发问,就会成为书呆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提倡多读书、多思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不希望大家只学习而不会思考,或者不想思考,做个书呆子,也不希望大家只会思考、只想思考,而不会学习,或者说是懒于学习,做个空想家。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

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考据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幼读私塾,以过目不忘和善思好问著称。

有一次,老师教授《大学章句》。戴震愈听愈觉得可疑,于是向老师发问:“这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由学生记下来的呢?”

戴震(1724~1777),字东源,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一生大半时间从教,他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内外条件结合的过程,帮助去“私”解“蔽”,救人之偏失老师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便抬出朱熹这一权威:“这是朱文公说的。”

戴震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追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周朝人。”

戴震又问:“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老师无法回答,说:“你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戴震不仅好问,而且能在提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敢于怀疑先贤,怀疑课本,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权威的解释,最终成长为清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这也说明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性。

先圣小像。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国的一些学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个方面,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个或七个,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个方面,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都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个方面都答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个方面,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们答了六个方面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这也说明,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提倡“学而思”,反对“学而不思”。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通常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在以色列,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孩子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就打击了孩子们“学而思”的积极性,从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

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证实了“学而不思则罔”,那“思而不学则殆”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无论读书,还是做事,只一味地冒进急进,思考得不对,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成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空想家,结果往往会使人疑惑甚至危害一生。

读书学习,一不能读死书,二不能死读书。学思结合,方有成效。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汲取前人经验的过程,但不能囫囵吞枣。书籍和经验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味蛮干。

只读书而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而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脱离实际,都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能做书呆子,但也不能做空想家。只要按照孔子所提倡的,多学习,多思考,脚踏实地,草根也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学习而不会思考,或者不想思考,是一个书呆子;只会思考,而不会学习,懒于学习,是一个空想家。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