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08

第8章 无为而治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

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道家认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

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纯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相反的,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高层(相对来说)的领导者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那么,领导者如何做好“有为”与“无为”呢?

(1)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表现出“有为”来。实践证明:很多事情不必领导者躬亲其过程,而只需要在开始表示一个态度就可以了。这种表态可叫“拍板”,也可叫“决策”。算是“有为”的举动。领导者仅在工程之始参加的“奠基仪式”、“开工动员”等亦属于此类性质。

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分大小,她都要亲自过问。她手下有5个副总级的干部,但她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中间环节上表现出“有为”来。此时的“有为”,是为了引导、完善群众运动,促使高潮的到来。而当高潮形成后,他应当奔向新的目标,在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有为”。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身在茅庐之中,就已经看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并且制定了辅助皇叔刘备匡复汉室的宏伟计划。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明朝的吕坤在《呻吟语·人品》中说到“有所不为,为必成!”“为”与“不为”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便能“为必成”,有所不为是大有所为的必要前提。相反,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任何事情都“为”,其结果必然是“无为”又“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