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68

第68章 像水一样适应环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

最高之善仿佛水。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如水。水没有一种固定的形状,因而能因物赋形。无论多小的缝隙,水都能钻过去;无论遇到多么不规则的石头,水都能绕过去;无论多么混浊或清澈,水都照样可以生存。

作为人类,我们更应该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那些深通权谋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是因为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能曲则曲,能伸则伸,就像《鬼谷子》中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明白应变,屈伸自如”,是在时机不到时伺机待时,不贸然行动,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才把握时机猛然出击,一战而胜。能屈能伸是判断形势和力量,以便能找到弃弱取强的关键。

“明白应变,屈伸自如”,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能最大限度地曲下身来保护自己,在发展的机会来临,前景广阔的时候,又能最大限度地挥洒自己的智能与才干。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是布衣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两个人争到旗鼓相当的时候,都想把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因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谁要是能把韩信拉过来,势均力敌的形势就会发生变化,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在的一方。

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在垓下困住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走投无路,刎颈自杀。刘邦借助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在韩信还在老家务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下三烂”的挑衅——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否则就把他杀了。听了这话,韩信很生气,也很无奈。然而,他遏制了怒火,一头从那人的裆下钻过。结果,轻则避免几年的牢狱之灾,重则免得赔上自己的一条命。

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与之相比,“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就没有韩信的大度了。他一时冲动,受不下牛二的纠缠,一刀把他杀了。杨志当时是很痛快和解恨,可是不久,官府就找他的麻烦了,他不得不为此去坐大牢。

这样说来,一时遇到了失利,在小事上要忍让,尽量大度些。就像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缠,甚至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牺牲,才能在曲折中继续前行。“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像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并不是我们怕,而是要看到人生的两种境界。

一是逆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二是顺境,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更上一层楼。

许多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A先生和B先生都是初出茅庐,涉世尚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便遇到了一系列不适:待遇差,受排挤……A先生在一次次挫折和不公面前怨气冲天,抑郁成病,最终于事无补,无甚成就,一晃青春不再,悔之晚矣;B先生则大度为怀,含蓄忍让,见怪不怪,努力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积累经验,等待时机,逆境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他扬长避短,屡出成就,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功成名就。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不可一味的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周围环境不尽如人意: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工作压力太大,报酬太低……面对这种种烦恼,不少人整天抱怨生活待自己太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明白,即使是皇帝,也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一切如他所愿。对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它,将现实中不令人满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这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