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57

第57章 精英也会误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老子·第六十五章》

人民所以难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老子认为,天下太平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大治在民趋于正。国家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以管理,就是因为百姓的淳朴天性被世间奸邪之智所败坏的缘故。

古代那些懂得社会法则的统治者,不是用明民政策来管理国家,而是用愚民方式来实施管理。这是因为民众难管理其根源在于智者百出。所以依靠民众的机智来振兴国家,实则是为国家养了一批盗贼,不依靠民众的智慧来维护国家,反而造福于整个国家。

现在,不少公司里都拥有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在经营管理或者是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优秀的技能,有的甚至是某个领域的“精英”,是公司的“能人”,但这些人才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反过来会“对组织的杀伤力非常巨大”。

按照能级原理,电子围绕质子运动,能级越大的电子,速度越快,能量越大,离质子越远,如果把它放在“能级低”的轨道,它就会发生跃迁。人才也有能级,但是不同的是,一般公司不会有“自动跃迁”的机制,人“捂”在那里久了就容易出事情了。

还有一种人,适合做比较大的事情,希望公司能够提供更大的事业机会,公司的事业“庙”太小,就“装不下大和尚”,轻则消极消沉、重则会给公司带来不利的影响,试想一些小公司,事业和业务都比较“小”,这些“大人才”思路和习惯都比较“大”,在工作中或许偏要“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资源上面弄“大手笔”、做“大文章”,公司不仅战略会混乱,而且也铺垫不起,已经搭出的架子也可能被破坏。这种“善意捣蛋”、“真诚地搞破坏”后果也会比较严重。

有一个资产不足300万的公司,生产“液体香皂”,本地市场还开发得可以,公司生存没有问题,但是后来公司引进一个洗化用品专业人才,动不动就谈P&G公司有7000多个博士搞研发,搞配方,要上实验室、上好项目、引进助手,弄得老总对他的五花八门的项目十分感兴趣,公司超越发展阶段跟着他“闹腾”了一圈,根本支撑不起,基本上耗尽了全部积累,结果产品还在实验室里面出不来。

这些“能人”,公司一般非常重视,确有过人之能,又容易影响决策者的思路,作用发挥不当的话,很容易“搅”公司的“局”。

实际上,要克服这种现象,有时也很不容易,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公司要有清晰的战略思路并且能够把握和控制战略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本身也浑浑噩噩被“牵着鼻子”跑。

(2)公司的领导对这些“能人”要有统御能力,否则这些“齐天大圣”会把“天庭”也搞得鸡犬不宁。

(3)建立适应的“能级通道”,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合理用人。

(4)人才引进、培养要有规划,实际上人力规划应该与公司战略规划配套一致。

老子主张弃智绝圣,在治理上反对精英主义。因为精英主义会导致成员积极性的的下降。在一个团队中,如果认为某个人是精英,那么其他的人心里就肯定会不服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果有什么事情,不被认为是“精英”的人就会消极怠慢,因为他们认为这写事情理应由“精英”做。一开始,“精英”也许还愿意多做一点,但时间长了,“精英”的身体或者心理都会慢慢的受不了,最后他们就觉得自己也没必要这么卖力,于是这个团队就出现了事情没人做,团队内成员之间互不服气,钩心斗角。

美国的IBM公司当初打入日本的时候,因为销售人员工作做的好,美国老板就给了其中的10个所谓的精英一人一个红包。结果没拿到红包的人全部提交了辞职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公司中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不久拿到红包的人也辞职要走,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和没拿到红包的人做的工作是同样多的,却拿到了额外的红包,感到惭愧。最后IBM公司学乖了,收回了所有的红包,重新平却分配。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的就是要真正发挥集体的作用,就不应该把人分成等级。只要团队的工作按计划完成了,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功劳的,而且功劳是一样的,无非是分工不同而已。所以日本人能在世界上把团队做的这么好,不能不说和他们的理念有关。

§§第七章 守柔处雌,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