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55

第55章 假糊涂,真聪明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第二十章》

世俗之人都聪明自炫,只有我愚钝笨拙。世俗之人都严苛明察,唯独我这样淳厚纯朴。

郑板桥有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至糊涂难上加难。”其真意与老子的意思类同,即人能达到聪明机智难得,而天生本性的淳朴不受沾染的所谓糊涂者也难得。

众所周知,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老子应该归为假糊涂,真聪明之类。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截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老子认为,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摆弄自己的聪明,“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以免让别人窥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不要让别人看透内心。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监视。

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论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谁人当之?”

曹操说,“惟君与操尔”。

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聪明的。

现实生活中,“糊涂”的用法很简单,难的是对世态人情的理解。因此,对于那些对人性人情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来说,一般都不敢使用这个方法,即使用了,也会心存疑虑,畏畏缩缩的,总担心送出去了就收不回来。结果,当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有智慧的人肯“糊涂”,主动“当傻子”是善于抓心理弱点的智慧。当你自愿显得有点“傻”时,别人既喜欢和你在一起衬托出自己的聪明,又不用担心你有深藏的企图。在所有商人都在力求更精明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只有目光远大者才敢“糊涂”。很多商人在交易过程中看到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有小便宜就占,有小亏就躲,这样的人只看到了一时之利,而别人也看出了这种人的贪婪和精明。在商场上,没有人愿意和太精明的人合作,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很傻,总占别人小便宜毕竟是一件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反倒是甘愿吃点小亏的人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者。能保持相对长久的合作关系,如此这般自然能获得丰厚的长远利益。

人人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不愿意成为一个糊涂的人。但是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难得糊涂”的精神。因为这种“糊涂”才是顶级的聪明。其实,有的时候,一点点的“糊涂”和人情味比十足的“精明”更容易得到回报。表面上你“憨”,其实最大的赢家还是你!

比如,有人找你帮忙,而你心里实在是不愿意,而对方又死缠烂打。这时你就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一话题。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插科打诨,逗人哈哈一笑,也是可以的。

对于用此法的人,我们也并非没有办法对付。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遇到有人上门求他办事,便产生一种优越感,侃侃而谈,越扯越远。或者,对方故意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消耗见面的时间,最终拒绝、搪塞。这样的人我们最难说服他。如用一般手法,会中对方的计。但一味沉默,等于承认对方占了上风。对付这类棘手的人物,要先干扰他的决策。最好的办法是很频繁地说:“有点道理”“是这样的吗”之类的话来打岔,或是故意注意别的东西。这些动作会打断他的思考逻辑,结果纰漏百出,从而获得插话的机会。

人人都愿意做一个聪明人,不愿意成为糊涂人。但人生在世,许多时候逼得你不能不这样做。因为这种“糊涂”才是顶级的聪明。其实,有的时候,一点点的“糊涂”和人情味比十足的“精明”更容易得到回报。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