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53

第53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道的人不开口,夸夸其谈的人必无知。

“知者不言”的意思是明明知道的事情而故意装着不知道,看得分明的东西装作看不见。通俗一点讲,就是虽然明白一切,但却故意装糊涂。明明知道、明明看见了却装着不知道、没看见,这当然是一种策略。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使目的达到,你都必须这样做。比如你偶然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你必须要缄口不言。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知者不言”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关于这一段话,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一是“知”当作为“智”来讲,比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知’者,或并云‘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三是“言”字,又有人认为不是指一般的言说,而是声教政令,如蒋锡昌说:“是‘言’乃政教号令,非言语之意也。”这里有相通的地方,因为“知者”与“智者”,一般的言说与特殊的言说如“政教号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

再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绎起来,非常的美富。从生活中来看,就处处可见,可运用。

一种情况是知道说不出而不言说,那么相反把说不出的东西还要说出来,那就是“言者不知”了。比如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那么这也就是说,“常道”与“常名”想要说而说不出来啊。这好像不好懂,其实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苍天,漫漫宇宙,我们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还有那么多的星球,人们能说得出那里的“道”来吗?说得出那里的“名”来吗?

另一种是知道可以说出来而不说,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说而说出来。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内涵,比如我们有个成语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对一个人熟悉了,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再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祸害,那你就来个“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后悔。这种“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又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要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遭不测。

春秋时候,齐国的齐景公喜欢射鸟,他让一个叫烛邹的人看管那些捕捉来的鸟,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命令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知道了这事就对齐景公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当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状,然后杀他。”

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就把烛邹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列数烛邹的罪状。

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之一。因为这事,使我们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这是罪状之二。因为这事,使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齐王看重鸟而轻视了人,这是罪状之三。”

晏子列数烛邹罪状之后,请求杀掉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听从你的指教。”

这就表现出晏子说话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应该不说什么和说什么,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表面上说什么和深里说什么。晏子说话的目的很明确,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齐王。但是,他很智慧,这不能直接说,直接说那就不吻合,而是触逆那个氛围、那种场合,可能适得其反。于是他顺着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晏子在怪罪烛邹失职,这一点不错,双方都能接受。这样就让齐景公能够有一个沟通的平台,否则直接批评的话,可能给齐景公火上浇油了。

但是,接下来是智者之言了,烛邹你“使得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由此及彼,批评齐景公不该重鸟轻人而随便杀人,那就点出一个齐王在滥杀无辜的大问题了。晏子说话开始由顺而逆了,直刺齐王的错误。然后加大逆势的力量,如果这种舆论一旦造成“国际影响”的话,那损失就大了,不是几只鸟所能比拟得了的。晏子最后又智慧地把逆势的力量推到极至,即请求齐景公杀了烛邹,反而迫使景公不杀烛邹,而且深受教育。大家也可以从中再体味一下老子的这一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