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10

第10章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追求学问天天增益,离大道的距离越来越短。一步一步,最后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就无所不能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越多,与“无为”的距离就越近,最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了,这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很多知识,刚开始学的时候发现知识真多,比如项目管理,若干知识领域,无穷无尽的名词解释,不头晕才怪,但等你学完,才发现不过如此,顺着项目操作的流程看下来就简单了,所以到这个地步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没什么好学的了。而这个时候你对项目管理的把握已经“无不为”了。也如同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

当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以至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但即使这样,我们普通人也达不到。怎么办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接近“无为”。

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在他所著的《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中,讲了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

这里的“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上去好像非常消极,一副听天由命,不再挣扎的样子,但却是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如果不顾客观情势在坠水之后就拼命地胡乱扑腾一番,那倒会事与愿违,落得一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一个是“无为”——不作挣扎,一个是“有为”——拼命挣扎。无为者生,有为者死。这就是“无为而为”的神妙。

“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领兵打仗也是这样,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贪心太大,必遭祸害。

无为而为,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在的“为”。“无为而为”有时候是客观形势逼迫着你收敛锋芒,藏而不露,以求安身立命、以得来日重图大业。这就是所谓的“韬光养晦”之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政治家,很想为振兴国家干一番事业。

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可是,三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他将晏子召回来,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毕竟是很有头脑的,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为了保住继续施展才能的机会,他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那时,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

景公见晏子有知错必改的勇气,且言辞恳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过了三年,景帝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

齐景帝感到奇怪,就问晏子究竟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让人修筑道路,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这一次,我采取了顺其自然的作法。我不让人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我都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为相,交给他治理全国的重任。后来,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争霸天下的强国之一。

晏子前三年治理东阿,他所采取的政策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得罪人,面临着丢官免职的失败。如何挽救自己的仕途呢?晏子没有像平常人那样急于申辩,急于表功,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请求齐王再给他一次机会。齐王果然答应了。如果晏子这时候就说自己是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地受了委屈,那么齐景公肯定不能相信,反而会认为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在这里,晏子隐藏了自己的才能,装成确实犯了错误的样子,便是用了韬晦之策。

第二次去东阿,晏子收敛锋芒,暂时放弃自己的治政之道,凡事都顺其自然,几乎是无所作为。但好名声却纷至沓来,如果晏子永远都这样下去,那他肯定成不了大器,而且日后那虚假的好名声终究是要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