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嗽方
《病源论》云∶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各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受之,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脚下满;乘至阴则脾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喑喑引于 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乘冬则肾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呕胆汁;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者与咳俱;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者,咳而肠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千金方》云∶问云∶咳病有十,何谓?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异?咳则咳脐《僧深方》云∶热咳,唾粘而如饴;冷咳,唾清澄如水。
《医门方》云∶夫酒客咳者,其人必吐血,此为坐极饮过度所致,难疗。
《极要方》云∶此病有数种,有冷热咳嗽,有肺萎嗽,有肺痈嗽,有水气嗽。若有本性非热嗽,唾无出息,腹满闷,甚者头面有气过久,重者身体皆肿,此是水气嗽也。
《葛氏方》云∶上气喘嗽,肩息不得卧,手足逆冷,及面浮肿者,死。
《僧深方》紫菀丸,治咳嗽上气,喘息多唾方∶紫菀 款冬花 细辛 甘皮(一名橘皮) 干姜(各二两)上五物,丸如梧子三丸,先食服,日三。
又方∶如樱桃大,含一丸,稍咽其汁,日三。新久嗽,昼夜不得卧,咽中水鸡,声欲死者,《录验方》小紫菀丸,治上气夜咳逆多浊唾方∶干姜(二两) 甘皮(二两) 细辛(二两) 紫菀(三分) 款冬花(二两) 附子(二两)凡六物,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二。
大紫菀丸,治上气咳逆方∶紫菀(二两) 五味子(二两) 橘皮(二两) 香豉(二两) 干姜(二两) 桂心(二两) 杏仁(凡十一物,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夜含一丸如杏核大,咽汁,昼更含。
《承祖方》治上气咳嗽杏仁丸方∶杏仁(一升,熬)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紫菀(二两) 桂心(二两)捣下筛,杏仁别如脂,合和以蜜丸,服如枣核一枚,日三。
《广济方》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桂心散方∶桂心(六两) 杏仁(三两)捣筛,以绵裹一枣大,含,细细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葱油腻。
《范汪方》治咳紫菀牙上丸方∶紫菀〔一分(一方一两)〕 干姜(一分) 附子(一分) 桂心(一分) 款冬花(一分) 细辛(凡六物,冶筛,和蜜丸,丸如小豆,先食,以二丸着牙上,稍咽,日再,不知稍增。
又云∶投杯汤,治久咳上气,胸中寒冷,不能得食饮,卧不安床,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款冬花〔四十枚(一方二十枚)〕 细辛(一两) 紫菀〔二两(一方一两)〕 甘草〔二两(一方三两)〕凡十物, 咀,以水八升,煮得二升,先食,适寒温,再服,温卧汗出即愈。(今按∶《录验方》∶麻黄三两,甘草三两,杏仁百枚。凡三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未食分三服。)《短剧方》治咳嗽上气,呼吸攀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桂肉(二两) 贝母(二两)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今按《范汪方》云∶苗诡士孙粟,男儿四岁,母又云∶泼雪汤,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麻黄(四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两(一,或本)〕 半夏(四两) 桂心(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卧,一名投杯汤。令得汗,汗多喜,不杏仁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十两 半夏四两 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五合(七合)服,渐渐加之。〕《千金方》云∶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坐极饮过多所致,浓朴大黄汤主之。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本草》云∶咳逆,鹿髓,以酒服之甚良。
又云∶ 膏,酒和三合服之,日三。 又云∶食鲤鱼肉也。
《孟诜食经》云∶疗卒嗽味方∶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纳一粒椒,以面裹,于热灰中椒七枚。合煎含咽之。)又方∶梨去核,纳苏蜜,面裹,烧令熟食之,太良。
又方∶割梨肉于梨苏中,煎之,停冷食之。(今按∶《朱思简食经》云∶凡用梨治咳,皆须《葛氏方》治卒得咳嗽方∶皂荚、干姜、桂心分等捣丸,服三丸,日三。
又方∶生姜汁(一名干姜)、百部汁和煎,服二合。
《集验方》治忽暴气嗽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 声,气欲绝方∶麻黄(三两) 杏仁(四两) 干姜叶(二两) 紫(茈)胡(四两) 橘皮(二两)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张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枣丸方∶大枣(百枚,去核) 杏仁(百枚,熬) 豉(百二十枚)凡三物,豉、杏仁捣令相得,乃纳枣,捣令熟,和调丸如枣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方∶细辛 紫菀 麻黄 甘草 干姜(各四分)五味为散,白饮服一方寸匕,日三。
《效验方》款冬花分丸治三十年咳上气呕逆面肿方∶杏仁(三分,熬) 干姜(三两) 柑皮(一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款冬花(二两)凡六物,冶下筛,以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
《僧深方》治新久嗽芫花煎方∶芫花(二两,末) 干姜(二两) 白蜜(二升)凡三物,纳于蜜中,微火煎,服如枣核一枚,日三。
熏咳嗽法∶《录验方》治久咳熏法∶蜡纸一张,熟艾薄遍布纸上熏,黄末一两,款冬花末二分。前遍布剂,一《千食方》治咳熏法∶细熟艾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复以硫黄(《本草》∶硫黄一名)末薄布之,灸咳嗽法∶《僧深方》云∶灸近两乳下黑白肉际纹百壮,即日愈。(《范汪方》同之。)又方∶以绳当****围周身,令前后平正,当乳脊骨解中,灸之九十壮。
又方∶横度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边,灸八十壮,三日报毕。
又方∶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间中一处灸,随年壮,并治上气秘方。
《短剧方》云∶灸肩井穴百壮,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随年壮,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随年壮,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风门热府穴百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壮,在结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壮,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壮,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者中。
又方∶灸云门穴五十壮,在臣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横去旋机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壮,肺募也,在云门下一寸。
又方∶灸巨阙穴五十壮,在鸠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门穴五十壮,在去巨阙五分举臂取之。(以上《千金》同之。)又方∶灸输府穴,在旋机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输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气户穴,在去旋机旁各四寸。
《葛氏方》云∶度手拇指,中折以度心下,灸三壮即瘥。
治喘息方
《病源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胎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葛氏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捣韭,绞,饮汁一升许立愈。
又方∶人参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根白皮细切三升,生姜切半升,吴茱萸半升,酒五升,合煮三沸,去滓,尽服之。
《极要方》疗上气、气逆满,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救命汤方∶麻黄(八两,去节) 甘草(四两,炙) 大枣(三十枚) 夜干(如博子二枚)上,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再沸,纳余药,煮取四升,分四服,入口即愈。
《医门方》治上气喘息不得卧,身面肿,小便涩方∶葶苈(一两,熬,捣如泥) 大枣(三十枚,擘)水三升,煮取一升,纳葶苈,煮取五六沸,顿服,微利,瘥。
《效验方》游气汤,治上气一来一去无常,缓急不足,不得饮食,不得眠方∶生姜(八两) 浓朴(四两) 人参(二两) 茯苓〔(一名松髓)四两〕 桂心(五两) 半夏〔(两)凡九物,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七合,日三。
《录验方》大枣汤,治上气胸塞、咽中如水鸡声方∶款冬花(三十枚) 细辛(四分) 桂心(四分) 麻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 甘草(四两) 杏仁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顿服,卧令汗。食糜粥数日,余皆禁,便愈。
《新录方》治上气、喉中水鸡鸣方∶桑根白皮(一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冷水渍足,温易之,瘥。
又云∶上气,身面浮肿,小便涩,喘息不得卧方∶葶苈子(十分,熬) 杏仁(四分,熬) 大枣肉(五分)三物,合捣三四千杵,可丸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二,加至十丸,以小便为度,此方大安稳,又方∶以桑根汁一斗,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饮汁。
又方∶大豆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桑根白皮,切一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又方∶以水一斗,研麻子三升,取汁,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饮汁。
又云∶乏气喘息方∶桃仁去皮一升,捣为泥,分以酒若汤服之。
治短气方
《病源论》云∶短气者,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也。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僧深方》治短气欲绝、不足以息、烦扰,益气止烦竹根汤方∶竹根(一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粳米(一升) 小麦(一升)凡六物,水一斗,煮麦米熟去之,纳药,煮取二升七合,服八合,日三,不能饮,以绵滴口《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半夏(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百颗)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气瘥。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千金方》治短气不得语方∶栀子(二七枚) 豉(七合)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纳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气者方∶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气气短方∶椒五两,绢袋盛,酒一升,渍三七日,服之任性。
治少气方
《病源论》云∶少气者,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气《广济方》疗腹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尽更合,不饮酒,煮大枣饮下,《千金方》治乏气方∶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葛氏方》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方∶干姜三升, 咀,以酒一升渍之,服一升,日三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即瘥。
又方∶麻黄三两,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纳甘草二两,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
治气噎方
《病源论》云∶气噎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有咽塞不通,而谓之气噎又云∶噎者,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新录方》治气噎胸塞不达方∶水服盐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苏蜜合煎,令相得,细细含咽之。
又方∶捣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内踝上三寸。
《集验方》通气噎汤方∶半夏(八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气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两) 桂心(三两)二味,丸如枣核,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极要方》同之。)
治奔豚方
《病源论》云∶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也,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其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也。若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也。
《医门方》云∶论曰,奔豚病者,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时欲死,皆从惊得之。
疗奔豚气方∶生葛根二十分,甘李根白皮切小一升,水九升,煮三升,分温三服,服相去八疗奔豚气在心胸中不下支满者方∶生姜(五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 吴茱萸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云∶灸奔豚法∶恒灸气海、丹田、关元,皆当其穴灸之,穴在脐下一寸、二寸、三寸是也《短剧方》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灸耶,此四部病皆从惊得之,所言如奔豚之状者,是病患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汤方用 猪者,谓雄豚、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杀取血及脏合药也。
葛根奔豚汤方∶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参(三两) 术肉(二两) 半夏(一升,洗,炙)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
牡蛎奔豚汤方∶牡蛎(三两) 桂肉(八两) 李根(一斤) 甘草(三两)凡四物,煮豚令熟,取汁一斗七升,煮李根得七升汁,纳药,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广济方》疗贲气在胸、心迫满支寄方∶生姜(一斤) 半夏(四两,洗)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吴茱萸(一两) 甘草(二两,炙)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生菜、面、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