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03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下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分“三步走”有步骤地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得出的重要结论,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9)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和发展全局,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坚持科技强军,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1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12)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绚丽多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进步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面向未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