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425800000001

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这一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获得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又得到新的发展。在这30年间,整个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20世纪前50年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是一个战火纷飞、战乱频仍的时代,除了发生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外,还发生了数不清的局部小规模的军事动荡和战争。与此同时,也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的形势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两大阵营的对峙曾经存在过一段时期,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历史时代,逐渐取代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大局中来思考,以理论和实践的新创造推动事业的新开拓、新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我们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的要求审视自身,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发展,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世界发展变化、时代深刻变革,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造的产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一再强调:“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此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现实道路和主体力量,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实际,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预测和探索,也经受了社会主义曲折历史的检验、筛选和提炼,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真正科学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了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是经过历史检验并得到锤炼和丰富的理论珍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进”,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社会主义真正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前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体现了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毛泽东曾提出,我们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由于我们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当时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做法。毛泽东曾经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及党的八大文献,集中反映了探索中的初步思考和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实践方面来说,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立了新型国家政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从理论方面来说,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关于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关系,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许多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它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始,我们党就特别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持和继承了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与总结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来20多年的“左”倾错误,特别是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教训相联系的。他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如此广泛而深刻,就是因为我们党深刻反思和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教训,并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也认真汲取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以及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世界历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社会主义发生了“波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两次深刻的危机,开始反映出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而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以来所发生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急剧变化的转折点。西方世界为此欢呼雀跃,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已经在全世界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社会主义大失败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剧变不可避免。面对这种巨大而严重的挑战,“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前。邓小平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多次坚定而又明确地向世人表明,无论国际上发生多么大的风波,中国都将继续改革开放、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确立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认识到社会主义不存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自己的国情、传统、民族特性和现实情况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特点的体制机制和发展道路,才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与我们党认真总结和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分不开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多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多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