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言行要低调细节要高调
34419300000008

第8章 把住细节关,铺平交际路

社交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一举一动之间天长日久地自然形成的,但恰恰这些细节处不为人所注意。如果在自己家里,这些细节确实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在社交场合却会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因此,它们又都是影响社交形象的大事。

平时结人缘,急时好求人

求人办事靠的就是好人缘。一些人之所以觉得求人办事难,就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人际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也就没人来帮他。所以办事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平时关系的积累。

那么怎样才能在平时结下一个好人缘呢?

1.对人以诚相待

与他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虚伪、表里不一的行为只会被人疏远。诚实是你赢得好人缘的第一原则。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抱膝长吟,略无意于当世。他与刘备原是素昧平生,谈不上有什么私人友谊。但刘备知道诸葛亮是杰出人才,一心想收为己用。他不顾自己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子孙的身份亲自去访问诸葛亮,一连去了3次,才得以相见。这种做法,十足地表示了他的诚挚。诸葛亮无意当世,原是找不到合意的主子,待见到刘备有重建汉室的雄心,对他又万分诚挚,便放弃高卧隆中的想法,以身相许,虽几经挫折,绝不灰心,到后来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矢。可见诚挚感人之深。

千万不要对别人使用欺骗手段。人无诚不信、无信不诚,你要诚,必先要修身,修身乃能立信,立信乃能行诚。因此,劝诫欲求人者,千万不要欺骗别人,免得别人对你抱有成见而发生不必要的怀疑。“汝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配偶的不信任,还会遭到怨恨,何况是朋友呢!你应该增加你的诚,直到足以打动对方的心为止。任何事都要“反求诸己”,不必“求诸于人”,这是用诚挚去感动他人的唯一方法。

2.对人守信用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与好友约定相见,老是迟到;但和客户谈生意时,却一定比对方早到。这样的人总认为彼此既是好友,守不守时无所谓,而纵容自己的疏失。实际上,这样做只会失去朋友的信赖,友谊肯定会因此而逐渐疏淡。因此,赢得好人缘的又一条原则就是始终保持守信用的美德。

不论公事或私人的约会,不遵守约定的日期或时间,对方基于友情不会露骨地表示不满,但在心中定会感到不悦。如果只限于此,倒还是幸运的事,关键是对方可能因此视你为没有修养的人而不愿继续深交。

不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视为一个在交往中连最起码的道德都不遵守的人。

3.说话不要得罪人

说话把握分寸,别得罪人,是一个人获得好人缘的第一准则。不去提及他人平日认为是弱点的地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尤其是身体上的缺陷,本人几乎没有任何责任,同时也是事出无奈,所以千万别用侮辱性的言语攻击他人身上的残缺。

可是,生活中有些人在盛怒时往往忘了自身形象,忘了失去人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害。平日相当友善的同伴,不至于和你反目成仇,但日后你再找他办事,可能就不灵了。有些人为了公司的前途,不得不牺牲别人,对于商场来说,“得罪人”意味着调职、开除等人事变动的宣告。如果,你也是经商人士的话,“得罪人”就是代表对方的拒绝往来或“关系冻结”。

4.广交朋友

赢得好人缘还要有长远眼光,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在别人有事时不计回报,“该出手时就出手”,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往冷庙烧香,有备无患,这是赢得好人缘的又一个原则。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虽灵,也不会来帮助你的,因为你平时心目中没有菩萨,有事儿才去找,菩萨哪肯做被你利用的工具!所以你请求菩萨,应该在平时烧香,表明你别无所求,不但目中有菩萨,心中也有菩萨。你的烧香,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对你有情,才会帮忙。

人情投资最忌讲近利。讲近利,就有如人情的买卖,就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对于这种情形,凡是有骨气的人,都会觉得不高兴,即使勉强收受,心中也总不以为然。即使他想回报你,也不过是半斤八两,不会让你占多少便宜的。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须在平时往冷庙烧香。平时不屑到冷庙烧香,有事才想临时抱佛脚,冷庙的菩萨虽穷,也绝不稀罕你上这一炷买卖式的香。一般人以为冷庙的菩萨一定不灵,所以成为冷庙。殊不知,英雄穷困潦倒是常有的事,只要风云际会,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靠个人力量以求发展,则发展有限;多与各方朋友结缘,则发展的后劲没有止境。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投资:对于事业的投资,是买股票;对于人缘的投资,是买忠心。买股票所得的资产有限,买忠心所得的资产无限;买股票有时会赔钱,买忠心始终能把事儿办好;股票是有形资产,忠心则是无形的资产。“纣有人亿万,为亿万心,武王有臣十人,唯一心。”纣之所以败亡,武王之所以兴周,就在于有没有这份无形资产,“得天下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者得其心也,得其心者得其事也”。

5.千万不要情绪化

一个情绪化太强的人大多被认为神经质,这种人易给人造成一种不合群的感觉,人缘也便随之而去。只有言谈举止始终保持常态,在公开场合上随圆就方,才会在社会上取得别人的认同。这种随圆就方,是赢得好人缘的又一个原则。

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事情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其中涉及原则的事本没有多少,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犯不上与人斤斤计较,特别是感情用事。比如单位里某个同事就萨达姆的好坏谈了一种观点,虽然他的观点过于偏颇,你也没有必要情绪激昂地去与之辩出个头绪来,因为一句话两句话伤了感情,实在没什么必要。

6.别盲目炫耀自己

生活中,要注意谦虚待人,不要把自己的长处常常挂在嘴边,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如果一有机会就说自己的长处,无形之中就贬低了别人,结果反被人看不起。切忌夸夸其谈,有人在与别人交往中,为了显示自己“能说会道”,便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长篇大论,这种人会给人以不够稳重的印象。

力避憨言直语,用词要委婉,要融洽各方意见,不要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说出不近人情的话,否则是得不到他人的好感和赞同的。只有言辞婉转贴切,才有利于融洽感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人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你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如果不希望自己在临时有事时孤立无援、求助无门,那么平时就一定要尽己之力,广结善缘。

嫉妒别人会自毁人缘

嫉妒虽然是小毛病,但却会给你造成极大的伤害。它是一股祸水,会使你头脑发昏、丧失理智,招来别人的厌恶。因此,你要时时提醒自己,嫉妒别人就是在毁坏自己的良好形象。

卢梭说:“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还喜欢看到别人不幸。”这句话不仅道出人类容易嫉妒的心理,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幸灾乐祸的想法。

嫉妒往往源于私心。如果真正大公无私,能全方位考虑问题,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能如此,他人会为你的崇高而由衷地喜悦,并以“见贤思齐”来要求和勉励自己。不嫉妒不仅会激励别人,更能培养自我。

荀子说:“君子以公理克服私欲。”孔子说:“君子明于道义,小人明于势利。”义,是天理所应实行的;利,是人情所应思索的。君子根据天理行事,便没有人欲的私心,所以能泛爱;小人放纵私欲,不明天理,所以嫉恶别人。

嫉妒是一种慢性“毒药”,可以使人不辨是非,对人无端生怨,对己则身心俱损。嫉妒是产生“恶毒仇恨”、“无名怒火”的重要根源。嫉妒会毁了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不菲的收入,但他从不看重这些,也不嫉妒他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永远是个小学徒”。他追求艺术的理想还像童年那样执着单纯,追求成功,但绝不嫉妒比他更成功的人。也许他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此。

而生活中,我们见到最多的却是那些因嫉贤妒能而变得丑陋的人:“他不是比我强,老受表扬嘛,这次我就不帮他了,看他能比我强到哪里去!”

你知道什么是螃蟹心理吗?你知道渔民们怎样抓螃蟹吗?把盒子的一面打开,开口冲着螃蟹,让它们爬进来;当盒子装满螃蟹后,将开口关上。盒子有底,但是没有盖子。本来螃蟹可以很容易地从盒子里爬出来跑掉,但是由于螃蟹有嫉妒心理,结果一只都不能跑掉。原来,当一只螃蟹开始往上爬的时候,另一只螃蟹就把它挤了下来,最终谁也没有爬出去。大家不用想就知道它们的结局:它们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人一旦嫉妒起来,就好像那些螃蟹一样。嫉妒的人以消极的人生观为基础,他们信奉你好我就不好的信条,所以这种心理常常给人际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嫉妒的起因是我们发现别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别人比我们拥有得更多。嫉妒有推动力,但是它不能给我们正确的导航。它给我们指明一条道路,但是却让我们去妨碍和伤害别人。还记得《白雪公主》中那个原本很美丽的后母吗?因为嫉妒白雪公主比自己美丽,就狠下毒手,最后自己反倒被气得鼻歪眼斜,成了一个真正的丑女人。用拖别人后腿的方式来赢得胜利或者至少保持不输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嫉妒使我们放弃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别人的优势恰好映照出我们的不足。想要完成一个健康完善的自我的塑造,必须要懂得为自己加油。去拖别人的后腿只会使别人和我们一样差劲,而不会使我们获得进步。

嫉妒是发生在自己最熟悉的圈子里的,我们普通老百姓不会去嫉妒国家首脑所拥有的特权、亿万富翁所取得的财富,但我们却不能容忍周围普通的人超越我们半步,故而这种心理会对我们造成切实的伤害。你只要发现别人进步比你快,运气比你好,你心中便酸溜溜的不舒服,说话也不自觉地尖刻起来,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小动作。有了这样的行为方式,谁还会同你在一起互帮互助?到头来只能伤害到自己。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些嫉妒心在作祟,因此,看到别人发生不幸,有时候幸灾乐祸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那些与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人身上,因为他们罹祸,我们就会觉得似乎又少了一个竞争的对手了。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他人在成功之前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怎么规划人生的?目前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激情吗?自己在工作中,能否获得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与别人相比,自己是否有一些突出的特质?然后,将自己未来真正想做的事情,或是欲追求的目标记录下来。例如,希望身旁拥有什么样品质的益友?希望从工作中还能多学习到什么知识或技能?未来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请将所有的梦想个体化,目标明确化吧。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其实往往代表了全人类的成功。爱迪生成功地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成功地试飞了飞机,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这些成功的事例最后都给全人类带来了便利与福音。因此,不要嫉能妒贤,请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骄傲,为他们喝彩吧!

不要只把嫉妒当成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小问题,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嫉妒之花往往会结出最难以清除的恶果。

小处更不可随便

古人告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人往往能在大奸大恶面前保持自律,但面对小错小失时却常管不住自己。其实小处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因此千万不能在小处放纵自己。

生活中,普通人很少会犯大过失,因为大过失太明显、影响太大,有很多双眼睛盯着呢!而小过失则不然,它不引人注意,有时甚至别人都不会发现,小处随便一点儿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小事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内容,自我形象的定位也正是来自小事的累积。所以,小处不能随便,要让良心监督自己,不管事情大小,不论别人知不知道,你所要做到的就是问心无愧。

为人应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即使在小事上也应如此。《诗·小雅·何人斯》中说:如果没有做什么有愧于己心的事,那么对于上天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说道:“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时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全神贯注,像这么稳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前途莫测,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松下这段名言的主旨是要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人生的舞台是旋转的、不定的,我们应该慎重地举步落足,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为人处世,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一个美国游客到泰国曼谷旅行,在一个货摊上看见了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3件纪念品后就问价,女商贩回答是每个100铢。美国游客还价80铢,费尽口舌讲了半天,女商贩就是不同意降价,她说:“我每卖出100铢,才能从老板那里得到10铢。如果价格降到80铢,我什么也得不到。”

美国游客眼珠一转,想出一个主意,他对女商贩说:“这样吧,你卖给我60铢一个,每件纪念品我额外给你20铢的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钱。你我双方都得到好处,行吗?”

美国游客以为这位泰国女商贩会马上答应,但只见她连连摇头。见此情景,美国游客又补充了一句:“这只是小事一桩!别担心,你老板不会知道的。”

女商贩听了这话,看着美国游客,更加坚决地摇头说:“佛会知道。”

美国游客一时哑然。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钓鱼一样,设了一个诱饵,但女商贩并不上钩,关键在于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须讲究商业道德,正经钱可赚,昧心钱不可得;别人能瞒得住,但良心不可欺。

为人的道理和经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一句话几乎包含了各种层面的人生活动,比如做官、种田、教书、打仗等等;后一句话则更是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于人于己问心无愧,无论处于何种人生情境,无论是别人知道还是别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视“人”这个崇高的称号,必须保持个人品德的纯洁无瑕。

利用别人不知道而欺骗别人,是一种最大的罪恶。许多奸恶之人大都以“别人不知道”来为自己壮胆,从而干下了许多坏事。天下的坏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别人不知道而进行欺骗,一种是虽然别人知道却不害怕。前者还知道有所畏惧,说明他良心未泯,后者就是肆无忌惮了。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一则“杨震四知”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奉命出任东莱太守,中途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是由杨震推荐上来的。这天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拜见杨震,并献上黄金以感谢他往日的提拔。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黑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这则故事不仅仅涉及到了行贿、拒贿的问题,还涉及到了人的良知与做人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的小人、奸人、恶人,不都是借着“黑夜没有人知道”的掩护,干下了大大小小的罪恶勾当吗?可是,那些在黑暗中干着不可告人勾当的人,不要以为自己在行动时别人不知晓。其实,天上地下的神明正睁着大眼睛看着你呢!因此应及早回头。当然,对于那些干坏事肆无忌惮的人,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

在一个人行动之前,良心起着审查和指令的作用;在行动中,良心起调整和监督作用;在行动后,良心对行动的后果进行评价和反省;或者满意或者自责,或者愉快或者惭愧。一个人做人能做到问心无愧,能在良心的引导下做事,大致上可以高枕无忧了。也就是谚语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就做有愧于心的事,不要因为错误很小就毫不在意;在为人处世中,你必须始终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才能对得起你自己。

让仁爱宽容为你的形象加分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一些人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爱计较,而他们自己似乎对此毫无察觉,于是他们成了别人眼里“刻薄的人”。何必因为一些小事让人厌烦呢?如果你能在待人处世时更宽容仁爱一点儿,你就会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要知道人性之美在于宽容、仁爱,这种内在的形象比外在的形象更为重要。

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不过这个仁爱不是爱无差等,人人兼爱的,它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个人为基点,以家庭为中心,由内及外,层层推进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好比扔一块石头到水里,激起的波纹层层向外推衍,越是向外,其推力越弱,也就是对于与自己关系越疏远的人,仁爱的程度就越小。这样一种伦理关系,十分适合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状况,因此数千年来长存不衰,因为我们的生存是以家庭为背景的。在一个家庭里,依照这种道德关系,亲父母甚于兄弟,亲兄弟甚于邻里,亲邻里又甚于老乡,这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保证生活的正常运转,都是自然而且有好处的。

但是,令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自从进入商品时代,步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范围程度上远较古代更广更深,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宽容与仁爱之心扩展开来,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比较正确、客观地看待、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才能比较冷静、稳妥地处理各类事务,才能让人乐于亲近和来往,一句话,善良的人才是美丽的。

生活中,你应该注意检讨自己,不要总对别人满怀敌意,不要把它当做无关紧要的小节而忽略。待人处世表现得更宽容、仁爱一点,你将因此而广受欢迎。

小事不必争得太明白

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遇事就争个明白,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就让它过去算了,为此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反而会损害自己在众人眼中的形象。

寺庙中的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方丈评理,方丈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说的对!”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跑来找方丈评理,方丈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说的对!”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方丈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方丈问道:“方丈,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方丈听完之后,不但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说的对!”第三位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方丈的教诲。

以每一个人的立场来看,他们都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没有办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为他人着想,冲突与争执因此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能够以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说的对”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做人也一定会更轻松。

因此,凡事都要争个是非的做法并不可取,有时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危害。如当你被别人误会或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你偏要反复解释或还击,结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闹越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宽一些,没有必要去理会。

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虽然人和人相处总会有摩擦,但是切记要理性处理,不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赢了,大家也会对你另眼相看,觉得你是个不给朋友留余地、不尊重他人面子的人,于是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

2002年3月,一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发现一块墓碑,碑文中记述了一个名叫布鲁克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事件。由于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图游历和讲学的城邦——叙拉古——郊外,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块墓碑可能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为布鲁克立的。

碑文中记述的故事是这样的:布鲁克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他说,卡塔尼山上有一只老虎。城里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卡塔尼山从来就没人见过老虎。

布鲁克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是一只非常凶猛的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人相信他。最后布鲁克只好说,那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正的虎,你们总该相信了吧?

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但是转遍山上的每一个角落,却连老虎的一根毛都没有发现。布鲁克对天发誓,说他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一只老虎。跟去的人就说,你的眼睛肯定被魔鬼蒙住了,你还是不要说见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布鲁克很生气地回答:我怎么会是一个撒谎的人呢?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布鲁克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他确实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了他就躲,而且背后都叫他疯子。布鲁克来叙拉古游学,本来是想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现在却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这实在让他不能忍受。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在到达叙拉古的第10天,布鲁克买了一支猎枪来到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叙拉古,让全城的人看看,他并没有说谎。

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3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布鲁克的一只脚。经城邦法医验证,他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布鲁克在这座山上确实见到过一只老虎,他真的没有撒谎。布鲁克在这场争论中取得了胜利,不过代价却是他宝贵的生命。

急于证明自己清白而为一些小事一争到底的人是愚蠢的,这样做只会白白地损害自己的形象,惹人耻笑。如果你能更大度一点儿,对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笑置之,那么你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放弃凡事争个明白的傻念头吧!真正的智者从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他们总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样评说,而时间最后总会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亲戚间要常走动

求人办事儿时,亲戚是我们容易求助的对象。生活中很多人对亲戚尤其是一些关系较远的亲戚,常常是没事不走动,有事再登门,就是这个小细节,让他们办事的成效大打折扣。亲戚平时就要常来常往,有事时才好求助。

郭力今年29岁了,能力很强,做过几年的生意,小发了一笔。但他不满足,总想干个大点儿的才过瘾。刚好村里的鱼塘要对外承包,他有心把鱼塘承包下来,只是手头的资金不够。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方亲戚,是他母亲的表弟,按辈分应该叫老舅,在县城承包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是县城有名的“土财主”。这位老舅倒是有能力拉他一把,只是关系疏远,好长时间没有走动了,贸然前去,显得突兀不说,事情肯定办不了。怎么办呢?他决定先把关系搞好,和这位老舅亲近起来。他打听到这几天老舅身体不太好,时常犯病,他看准时机,拎了一大包的滋养品来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来看您了,您老人家怎么病了呢!年纪大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我这里有好东西,您好好滋补一下,身体肯定会好起来。”郭力非常热情地说,并把东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虽说两家好长时间不走动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么多的东西上门,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位老舅心里格外地高兴:“郭力啊,你今天能过来,老舅我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中午咱俩喝两杯。”郭力留下热闹了一番。

自此两家关系好了起来。以后郭力隔三差五地来看他的老舅。老舅视郭力如亲生儿子一般。郭力一看时机成熟了,这天他拎了两瓶酒来到老舅那里,两人喝了起来。郭力说:“老舅,您老人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啊。”“孩子,什么都不要说了,咱两家谁跟谁啊?我是你长辈,往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你老舅开口。别的不说,怎么说你老舅也是有身份的人。”郭力听后,故作激动万分之状,并连忙把承包鱼塘的事情说了。

老舅以长者的口吻说:“好啊,有志气,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应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好,不过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年轻人千万不能急躁。”郭力连忙点头称是,接着把资金短缺的事情也说了出来。最后,郭力顺利地从老舅手里借到了3万元并承包了鱼塘。

在这个例子中,郭力干事业缺少资金,却从一个很疏远的亲戚那里得到了解决。郭力的眼光、求人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都明白,亲戚有贫富远近之分,如果冒昧地去求人办事儿,恐怕办成的几率很小;如果先设法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提出要求,办成事的几率往往大于前者。

这是因为亲戚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办事儿,彼此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所以亲戚间必须常来常往,亲戚“不走不亲”,“常走常亲”,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地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成功办事。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儿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之间的甲方若是一贯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的回报却是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回报,但经常去帮助甲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感谢,甲方肯定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愿意听到一句别人对他们的感谢话,虽然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贴心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如果你只看重“来”,而轻视“往”,那么以后再想求助于对方也就困难了。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或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于情、于理都要掌握和运用这个技巧。

再举个例子。姜琪在东北某学院上学。在大学4年中,本来知道有一位比较远的亲戚在学院任教,但是总是感到好像是要讨好人家,从来没有去拜访过。临毕业了,看到同学们个个找关系,姜琪于是也开始着急了。

没有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去找那位亲戚。待自我介绍完毕后,那位亲戚比较友好地招待了她,并聊起了亲戚的情况。其实姜琪已经将这些都淡忘了,只好含糊其辞。尴尬地坐了一个小时后,那位亲戚说:“姜琪,我今天还有事,有空来玩吧。”姜琪一听下了逐客令,感到事情没有办就这样回去了,那不是白来了,于是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位亲戚一听马上绷起了脸,说:“姜琪,学校里对你们都有分配,有些名额是必须要满足的,我也不好参与什么。”姜琪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寝室,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这里姜琪就犯了求人的大忌。姜琪这位亲戚是她的远亲,而且不常来往,姜琪因为毕业分配之事贸然前去相求,肯定办不成。想想吧,毕业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关系着一生的前途。这样重大的事别说是不常来往的远亲,就是至亲,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况且毕业分配人人想找个好工作,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求门路,这样一件难办的事情要托人跑关系,哪能说办就办?

这就是不会办事儿的表现。如果善于办事儿的话,你就应该未雨绸缪,在此之前就应该多往亲戚家跑跑,搞好关系的同时还能加深感情,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说出自己的请求。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才自然得体,否则临时抱佛脚,谁也不会轻易地答应你的请求。

“是亲三分向”。别管亲戚远近,平时常来常往,多多联系,遇到困难时,他们一定会比陌生人更乐于伸出援手。

结人缘要会拉近关系

拉近关系指的就是套近乎,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距离感、陌生感,让所求之人愿意帮自己办事儿。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忽略了套近乎的作用,只会干巴巴地求助,结果往往难偿所愿。

套近乎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得充分,才能套得牢靠。既然是套近乎,那就是说套近乎与求人办事要分开。虽然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你套近乎就是为了求人。因为对方一旦看出,就会对你从心里有一种排斥感,这对于你以后求他办事是大为不利的。所以不妨搞一个迂回战术,也就是换一种说法,绕一个弯子会更好。另外,如果想与某人拉关系、套近乎,千万急不得,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来。

套近乎还有很多的诀窍:

注意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和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很快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兴趣相投会加深对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和减肥,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宠物等。即使与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这都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多说平常的语言。着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应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这是拉近彼此距离、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一味用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这样对方不接受你,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相反,却大多是平易近人、有亲和力的人。尤其对于初次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渊博和显赫,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才是最好的。如果你不与他人处于共同的高度、共同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还有一点,就是减少与对方的对抗行为,例如批评、否定等。想想吧,你是求助者,有求于人,与人搞好关系、套近乎,当然要以对方为中心,协调好与对方的关系。如果初次见面就发生冲突,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留给别人第一印象不好的话,无疑为以后的求人办事增加难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却有可能导致彻底的失败。当然,这并不是让你不提相反意见,而是应尽可能地避免当着他的面提出,或者可以借用一般人的看法以及引用当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的看法,就不会引发对方反射性的反驳,还能够使对方接受你并对你产生良好印象。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加以改变,因此只能自恃一种幻想中的形象或期待中的盼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于己有利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升迁的人期待实现愿望的一天能早点儿到来等。

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任何人都有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他讲出得意之事,定会使他眉开眼笑,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他的关系自然会融洽起来。

一张口就求人,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抵触心理。因此,求人办事时千万不要忘了拉关系、套近乎,拉近双方距离,让对方认可你之后,事情自然也就好办了。

别忘了向帮你的人道谢

求人办事时,人们最常犯的一个小毛病就是疏忽致谢。有些人可能是觉得对方是自己的老朋友、亲戚,帮点儿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或者虽然对方帮自己办了事,可自己当初也送了礼。这些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无论什么人帮了你忙,都该得到你的感谢。

致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不管对方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都要有所表示,可是许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的人还是亲朋好友,都愿意听到感谢的话,虽然相较于他们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但受惠人一句贴心的话对他们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王晓远离家人在上海工作,有一次他请同事老张的爱人织了件毛衣,式样新颖,手工精细,他登门直夸老张好福气,尔后逢人便赞张夫人好手艺。王晓的语言回报无疑是得体的。间接夸老张好福气,实际是说张夫人贤惠能干,里外几句话说得老张两口子心里暖烘烘的,逢人便说王晓懂事理。

对热情相助的人,在物质上给以回报,也是一种不失礼节的方式。物质交际虽然不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毕竟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提倡淡化物质交往,并不是要取消物质交往,而是要让这种交往多一分真情,少一分铜臭味。

有时,适量的物质回报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帮助过你,某一天当他生病住院的时候,你拎上礼物去探望,无疑对他是一种莫大的慰藉。物质回报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适量地“礼尚往来”,不要出于功利目的借回报之名行贿。

当语言回报不足以表达心意、物质回报又不合时宜时,行为回报不失为一种得体的回报方式。

小林幼时父亲不幸去世,是城里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学。近来叔叔体弱多病,小林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叔叔干家务,还时常利用机会寻医找药。做叔叔的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行为回报虽不像语言回报和物质回报那样悦耳、显眼,但它是无价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行动无须用语言证明。当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求职时历经挫折终被一位贤明的“老板”录用之后,最好的报答不是好言好语,也不是厚礼,而是实干。

希腊一位哲人曾说:“感谢是最后会带来利益的德行。”善于求人的人经常都备妥感谢之辞,因为它往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在生意上的来往也因它而得以顺利地进行。

事实上,没有人不喜欢常听到感谢之辞。因此把“谢谢”二字随时摆在心中,需要时立刻派上用场,没有比这个既简单又容易的方法更好了。

那么,怎样说谢谢呢?表达谢意可以用很多方式说出来。然而,无论被怎样装扮,譬如用鲜花、午餐回报,或者其他方式,但这个词,或它的一种变化,一定要说出来或写下来。以下是一些传播这个不起眼但却绝对重要的信息的方法:

1.明白地告诉他你的感谢。告诉他,他为你做的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具体谢他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例如,“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在编那个计算机程序上给我的帮助,起码为我节约了6个小时的时间。”

2.对对方的帮助给予赞扬。让对方明白你认为他为你干的事是很特别并值得认可的。例如,“谢谢你的帮助!像你这样体贴人的老板真不多见。”

3.表示出回报之意。告诉这个人你感谢他为你做的,并准备回报这个好心人。例如,“我很感激你能在开会时回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请随时叫我!”

4.写便笺表示感谢。说声谢谢是很有作用的,但写下来会更胜一筹。不妨亲笔写一个条子表达你的谢意。

5.送份小礼物。送份礼物并附上一张便条。只要你送的礼物能够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你的感激之情,送什么都行。

6.通过他人传达谢意。告诉别人你有多感谢他为你所做的一切。最后这话一定会传到帮助者的耳朵里去。例如,“张经理这人真好!他帮我安排了那次会面。要是没有他的帮忙,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当你的感谢通过别人的嘴传到他耳朵里时,定会增色不少。

7.主动提供帮助。与他人在一起,主动提出为他们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我来帮你干这事儿。甭客气,你帮我的次数可太多了。”

8.请客吃饭。邀请他去吃中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这是为了感谢他的帮忙。如果你邀请的是已婚者,应当把他的配偶一并邀请去。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一句致谢话、一份小礼物并不会让你有什么损失,却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把你当做值得帮助的人,下次你再开口求人,人家就会更愿意帮你。

要巧妙地提意见

作为一名下属,如果想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就要敢于提意见,对领导有所帮助。而意见的提法一定要巧妙,这样才能为领导接受,并且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好感;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问题,你就会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第一,在公开场合提意见时要慎之又慎。

中国人都好面子,上级领导也少有例外。在上级眼里,如果自己的下级在公共场合使自己下不来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公开发难。无论你是喜欢他的人,或不喜欢他的人,在公开场合不给上级留面子的结果就是,上级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回击,通过行使权力来找回面子,要么就怀恨在心,留待秋后算账。

这种结果,自然是任何一个下级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往往违背了他的初衷,因为无论是上级还是他本人,都生活在充满人情味儿、十分讲究人际和谐的同一个社会里。

上级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其他领导和众多下属在场时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有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在于上级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有维护自己的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变得愈发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上级感到难堪,即使你是出于善意,即使你“对事不对人”,但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上级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心受到伤害。

权威一旦受到挑战,行使权力的效能便会大打折扣,它影响着上级在今后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权力的效能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因此,如果上级当众受到下级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记恨在心,甚至伺机报复,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下级当庭责难,大出其丑。这就叫“杀一儆百”!

既然如此,下级在公共场合给领导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面子。

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领导是善意的,是出于对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领导做好工作,这样,他才能够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面子,还表明你尊重领导,你服从他的权威。你有意见并不意味着你在指责他,相反,你是在为工作着想。

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余地,下级可利用这个余地同上级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暗示上级,下级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上级仍留有最终的决定权。留有余地,会使下级能够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所提意见并不恰当,还会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可能。

当然,主张在公开场合提意见时要注意上级的面子,并不是鼓励下级“见风使舵”、做“老好人”,而是强调在提意见时要注意场合、分寸,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二,反对意见要迂回地提。

如果你直来直去地提出反对意见,虽然你是一片好心,但上级却可能认为你是故意作对,给他找麻烦。

迂回地表达反对意见,可避免直接冲突,减少摩擦,使上级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不良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它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当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使上级觉得脸上无光,威风扫地,而领导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这些东西。

过于直接的批评会使上级自尊心受损。下级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上级的观点和方案,怎么会使他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上级面对这种挑战,已是别无选择,逃无所逃,他只有痛击下级,把他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其观点的正确与否,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以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更易为人接受,这是因为这种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上级的敌意。在心绪平静的情况下,理智占上风,上级自然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而不会不假思考,“一棍子打死”。

其实,通过迂回的办法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力求使上级改变主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无须过多的言辞,无须撕破脸皮,更无须牺牲自己,就可以使上级接受你的意见。

第三,提意见时要摆出低姿态。

下级提出建议后,能否让上级接受,不仅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取决于下级提意见的方式。

经验表明,以请教的方式提出建议更易为上级所接受。

请教,是一种低姿态,它的潜在含义是,尊重上级的权威,承认领导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说,下级在提出建议之前,已经仔细研究过上级的方案和计划,是以认真、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上级的思想的。因而,下级的建议是在尊重上级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上级观点的有益补充。这种印象无疑会使上级感到安慰,从而减少或消除对下级进言的敌意。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上小学的弟弟妹妹充满敬仰地向你请教问题时,无论你多么忙,都会带有一丝骄傲地解答他们显得幼稚的问题,并从他们的目光中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成就感是那样牢固地植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别人向我们求教,就表明我们在某一方面优于别人,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重视。在被别人请教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可能并不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渴望有这种情感体验,领导者也无例外。

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有内容上的意义。下级在请教上级时所听到的他在某一方面的见解,可能并未在公开场合说明过,而这一见解可能正是上级在考虑问题时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上级的看法,以使自己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欠妥或考虑不周,便可立即住口,回去将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如果发现自己的建议毫无意义,那么你该庆幸没有将自己的见解说出去。

有经验的说服者,常常会事先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并善于利用这些情况作为“立足点”。然后,在与对方的接触中,首先求同,随着共同的东西的增多,双方也就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能感到心灵上的亲近,从而消除疑虑和戒心,使对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下级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上级,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性建议,那就要首先从明确肯定上级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做一些枝节性或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上级的方案和观点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如果你提出反对性意见,则一定要注意共同心理的培养,使对方愿意接受你。此时,虽然你可能不赞成上级的观点,但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对领导观点的理性思考。只要你设身处地地从上级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精当的理论分析做依据,上级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是乐意采纳你的意见和建议的。

请教会增强上级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时,上级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儿”的想法,并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

生活中那些因提意见而得罪领导的人,大都是因为胡乱开口引起的,因此我们要更注重细节,讲究方式、方法,巧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注意细节的奖赏才能收到实效

奖赏是管理者常用的激励手段,然而在奖赏下属时必须注意细节,否则的话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成效,有时还会弄巧成拙。

首先,奖赏要注意方法。奖赏是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的好点子,可惜的是,由于许多管理者不注意奖赏的方法,不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公司内部矛盾重重,冲突不断,造成公司工作效率低下、优秀员工大量流失等后果。

有一家规模庞大的公司为了提高业绩,决定出奇招,以多项大奖来激励销售部的50名推销员。这些奖品五花八门,大到一辆新轿车,小至一张礼券,总共有30种之多。在活动期间,每个推销员各凭本事去拉客户,等活动结束之后就开始清点每个人的战果,业绩位居第一的推销员可以领到30张摸彩券,第二名29张,依此类推,也就是第30名可以领到一张,后面的就没有了。

到了庆功晚会上,摸奖的活动开始:从箱子里所抽出的一等奖可获轿车一辆,二等奖获电冰箱一台,依此类推。到了要抽奖的时候,公司的老总忽然又宣布一项新规则:每个人只能取一项奖品。结果呢?让人跌破眼镜,轿车被第12名的拿去,而洗碗机则落入第23名的手中,销售业绩排名第一的人居然只抽到了一条领带!事实上,排在前5名的推销员所抽到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奖。在饱受其他同事取笑之余,可说是群情激愤,最后索性集体跳槽到别家公司。原先公司的管理者在始料未及之际,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儿:“唉,这个高兴那个恼,不管怎么做,我都是输家!”

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是该管理者没有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员工们会有自知之明,都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去角逐,如果他们抱着局外人的心态在看好戏,士气反而会更低落;

第二,僧多粥少的结果,常常是“一家欢乐,数家愁”。只造就了一个英雄,却带来了许多郁郁寡欢的“失意政客”;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论功行赏方式失之客观,让许多鞠躬尽瘁却时运不佳的人们为之悲愤,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对情绪。

再举个成功的例子:有一天,外国某公司的总裁深深地为一位员工的杰出表现而感动,想当场奖励一番,但身上无一物可给,情急之下,这位总裁把手伸到桌子上的一盘水果上,剥了一根香蕉来送给那位员工,以表谢意。因为这个点子广受欢迎,公司甚至发明了用黄金打造的香蕉领针。后来它成为公司内部竞相争取的奖品。

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奖赏的艺术。如果你身为一个管理者,也可以仿效上面的做法。可以在心中设定一套临时的奖励标准,只要部下们达到这项标准就可给予一项小奖,无须等到目标达到之后才去论功行赏。

还要注意的是,奖赏不能搞平均主义。奖赏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奖赏不能搞平均主义,却是许多领导者所不能理解的。

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对下属评价过松,几乎每个人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则无法脱颖而出。过多过滥的奖赏降低了应有的“含金量”,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有,表现出色的人如果没有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奖赏也同样毫无意义,下属的工作热情就会消退。大家都赏实际上等于谁都没赏。

管理者必须区别每个员工的工作好坏,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评价和物质待遇。你可以要求下属们互相注意各自的表现,判断各自获得的评价是否公正。不公正的评价,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降低上司的信誉。上司也就失去了影响他们的力量。

一定不要让奖赏泛滥,要敢于实事求是,褒奖得宜。只要你能对下属的工作表现随时进行记录的话,做到褒奖得宜其实不成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一些企业一直遵循着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吃大锅饭”。即使今天,这种现象还部分存在。平均主义貌似减少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容易使员工产生心理平衡,维持团结的局面,但它忽视劳动质量的差异,滋长每人有份的平均主义思想,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有能力的人难以脱颖而出,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所带来的隐患也非常严重。

1.削弱了管理者的权力,使管理者用人困难。公司企业的工种总是有差别的,有的工种劳动强度大一些,有的工种劳动强度小一些;有的工作难度大,有的工作难度小;有的技术要求高一些,有的技术要求低一些。这些差别不能在分配中体现出来或得到补偿,势必造成管理者用人时出现实际困难。即使分配下去了,人心不顺,对工作常常抱怨,也会加重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削弱管理者的威信,造成实施领导的困难。

2.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能人变成庸人。某甲非常能干,工作认真负责,技术过硬,若是实行计件工资,一个人能做两个人的工作。可是,该厂大搞平均主义,多劳不会多得。某甲工作时,常常瞻前顾后,别人做多少活,他就做多少活,他做得不多也不少,差不多就行了。久而久之,这位非常能干的人变成个“差不多”先生。这种情况在目前也并不少见。

3.分配不公平,有本事的员工纷纷跳槽。公司企业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能干之人的价值不能得到承认,劳动不能给予相应的回报,能人自然要往高处走,找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能人跳槽的跳槽,即使没有跳槽的也变成了庸人。没有人才,企业公司何谈发展?

4.使勤恳的人变懒人,员工缺乏责任心。在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下,员工所得的报酬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和奖金起不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员工的工作表现主要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然而,用这种自觉性来维持工作热情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员工中总会有一部分人自觉性很差,虽然他们在公司的数量不多,但影响极坏。他们可能寻找一切机会溜边、耍滑,找个借口晚来一会儿,早走一会儿;对于工作,能磨蹭就磨蹭,能拖延就拖延,能让别人干,就让别人去干,自己落个清闲自在,反正到月底、年终我一分不少拿,何乐而不为呢?像这样做的人,最初可能是少数几个人,但这种人的影响是极坏的。一些人可能跟着学。另一些人虽然不效仿他们,但心里有怨气,工作自然散漫一些。员工越来越懒惰,责任心越来越差。以下是几点管理者在进行奖赏时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激励不可趁机大张旗鼓。好不容易拿一些钱出来奖励,就总想要弄得热热闹闹,让大家全都知道,钱花得才值。这种大张旗鼓的心理,常常造成激励的反效果。

第二,奖励不可显得偷偷摸摸。奖励固然不可大张旗鼓,惹得不相关的人反感,但也不可以偷偷摸摸。

管理者把员工请进办公室去,关起门来密谈一小时,对这位员工大加奖励。门外的其他员工,看在眼里、纳闷在心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需要如此神秘?因而流言四起,有何好处?

许多人在一起,管理者偏要用家乡话和某一员工交流;或者和某一员工交头接耳,好像有天大的秘密。其他的人看他们如此偷偷摸摸,就会产生反感。

第三,奖励不可偏离团体目标。凡是偏离团体目标的行为,不可给予奖励,以免这种偏向力或离心力愈来愈大。管理者奖励员工必须促使员工自我调适,把自己的心力朝向团体目标,做好应做的工作。

管理者若是奖励偏离目标的行为,大家就会认定管理者喜欢为所欲为,因而用心揣摩管理者的心意,全力讨好,以期获取若干好处。一旦形成风气,便会造成小人得意的局面,对整体目标的达成必定有所伤害。

目标是奖励的共同标准,这样才有公正可言。所有奖励都不偏离目标,至少证明管理者并无私心,不是由于个人的喜爱而给予奖励,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偏离目标的行为,不但不予奖励,反而应该促其改变,亦即努力导向团体目标,以期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

最后,奖励不可忽略有效沟通。奖励必须通过适当沟通,才能互通心声,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公司有意奖赏某甲,不征求某甲的意见,便决定送他一部电视机。不料一周前某甲刚好买了一部,虽然说好可以向指定厂商交换其他家电制品,也造成某甲许多不便。公司如果事先通过适当人员征询某甲的看法,或许他正需要一台电动刮胡刀,那么公司顺着他的愿望给予奖品,某甲必然更加振奋。

沟通时最好顾及到第三者的心情,不要无意触怒其他的人。例如对某乙表示太多关心,可能会引起某丙、某丁的不平。所以个别或集体沟通,要仔细选定方式,并且考虑适当的中介人,以免节外生枝,引出一些不必要的后遗症,减低了奖励的效果。

在奖励员工的过程中,这几方面细节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管理者还需要认真加以注意,以使奖励达到最佳的效果。

奖励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兴奋剂,但在进行奖励时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免得产生副作用。另外,奖励不一定非得是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切忌揭人疮疤

领导者常容易忽视的一个小错误就是揭人疮疤,盛怒之时,就容易出口不逊,说些诸如“这些低级错误你已经犯过一次了”之类的话。这样做是非常不妥当的。旧事重提不但无法教育对方,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苗丽是某公司的经理秘书,她虽然工作不久,但做事认真,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得经理赏识。但有一天,经理要一份文件,苗丽翻来翻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她急出一身汗,但那份文件就是不知所踪。苗丽只好把这件事告诉经理,经理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你是干什么的?竟然会把文件弄丢!”苗丽只好道歉:“对不起,是我太大意了!不过经理能不能请您看看办公桌,文件会不会在您这里?”经理的情绪显然很不好,立刻驳斥说:“在我这儿还找你要干嘛?你是怎么做事的?上次我让你帮我安排跟天马徐经理的会面,你就弄得很不好!”苗丽气愤得眼泪都快流了出来。那时她刚进公司,所以工作没有做好,没想到这件小错经理还要翻出来说一说。后来,丢失的文件在一个文件夹里被发现了,原来是被夹错了文件夹。经理安抚了苗丽几句,但苗丽的心已经不在这个公司了,她每天上网找工作,希望离开这个公司。

对于今天该指责的事项,引用过去的事例是不适当的。只有当过去的例子可以作为追究事理方面原因的资料时,才可以把它拿出来。

如果牵扯到人的问题,感情的问题,那么别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那么久的事情了,现在还抓住不放,真太过分了。在这种领导手下工作,只怕是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揭人疮疤,除了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这不仅会叫被揭疮疤的人寒心,旁人一定也不大舒服。因为疮疤人人会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脓血淋漓的疮疤,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产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并不是我喜欢揭人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儿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有的领导会这样辩解说。

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有必要指责其缺点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警告即可。每次针对一件事批评,才比较能收到好效果;集中许多事时,目标分散了,被批评的人反而印象不深。

调查表明:凡是喜欢翻旧账的领导,也喜欢把今天的事情向后拖延。这种拖延的人,指责下属也不干脆。他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将各种问题、包括某人过去犯的错误累积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又提出来,完全失去了时间性。这是很笨拙的做法。

企业中的各种事务都要有个完结,这很重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努力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把现在的事拖到将来,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就会不停地翻旧账。这是恶性循环,办事越拖,旧账越多;旧账越多,办事越拖。

领导要杜绝揭人疮疤的行为,除了要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外,还须养成及时处理问题的习惯。不要把事情搁置起来,每个问题都适时解决,有了结论,以后也就不要再旧事重提,再翻老账。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许多人常常只因听对方提起一件小事或对方多说一句话,便怒火中烧,争执愈演愈烈。夫妻吵架越来越激烈的原因,往往也是互揭对方的疮疤。例如一方口无遮拦地脱口说出:“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过去……”此话一出口,局面便无法收拾了。

为什么旧事重提会引起对方如此的反感和愤怒呢?其实不只是夫妇之间,一般人亦然,事过境迁之后,总认为自己已得到对方的宽恕,相信对方必然将过去的事忘了,并从此信任对方。所以,当对方重提旧事时,内心自然愤怒至极,认为原来他只是装作忘记,事实上他仍记挂在心!如此一来,不但从此不再相信对方,且可能因此而形同陌路。

此种心理也可运用在指挥下属的情形中。当上司对下属说“你的毛病又犯了”,相信下属必定感到相当反感。须知上司如果经常重提往事,下属必会认为自己的上司是记仇的小人。从此以后,也许再也不愿向上司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虽然有很多时候,领导者必须以责备的方式去教导下属,但切记要就事论事,不翻老账。如果忽视这个细节,你就会失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