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只有一种: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毫无疑问地,只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总在假设应该以某些人的“标准”来向他们看齐,所以我们总觉得忧虑、不如人,因而比来比去得出的结论说我们本身有毛病。
从前有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他的年纪这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小男孩发现进了校门口便是他的教室时,他觉得高兴,因为这样看起来,学校不再那么巨大。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那小男孩心想:“好哇!”他喜欢画画。
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轮船……
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
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她。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
那男孩心里高兴。他平时就喜欢画花儿,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
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
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西。”
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儿黏土。他会用黏土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货车——他开始捶揉那球状的黏土。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
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你们可以照着做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
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地,小男孩学会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地,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而小男孩只得转学到另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门口边。现在,他要爬楼梯,沿着长廊走,才能到达教室。
第一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
男孩想:“真好!”他等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
老师来到男孩身边,她问:“你不想画吗?”
“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
“我不知道,让你们自由发挥。”
“那,我应该怎样画呢?”
“随你喜欢。”老师回答。
“可以用任何颜色吗?”
老师对着他说:“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用一样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
于是,小男孩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条条框框过多,让员工干起事情束手束脚,有一种四处碰壁的感觉,他的思维便会被禁锢在一个条条框框之内,于是学习成了简单的模仿,创新成了机械的重复。即便有一天把他推到解决问题的前沿,需要他的创造力的时候,他也只能像那个学绘画的小男孩一样,再也创造不出自己的东西了。
从某个角度来看,地球上每一个人都不如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举重你比不上保罗·安德森,掷铅球你比不上白利·欧布莱恩,跳舞你比不上亚瑟·毛瑞,这些事情你知道得很清楚。但你不应因为比不上他们而产生自卑感,使你的人生黯淡无光,也不该只因为某些事情无法做得像他们那么有技巧,而觉得自己是块废料。
创新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与对经验的评价。例如:你是个举重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是个“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