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鲁迅作品里的教育
34401900000053

第53章 致张琴孙

琴孙先生左右:

迳启者,比者华土光复,共和之治可致,地方自治,为之首涂。诸君子责在辅化,董理维持,实焉攸赖,其任甚重。仆等不敏,未足与语治。惟臆测所及,或有足备省察者,敢不一陈之乎?

侧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则以公民程度为差。故国民教育,实其本柢。上论学术,未可求全于凡众。今之所急,惟在能造成人民,为国柱石,即小学及通俗之教育是也。今绍城学校略具,问学之士,不患无所适从。独小学寥落无几,此甚所惑也。曩闻有建立区学之议,当由自治局主持其事,顾亦迟迟未闻后命。诸君子经营乡国,在务其远者大者,或未暇及此。顾教育一端,甚关国民前途。故区区之事,亦未可缓。

城区小学,合官私所立,虽有十数。而会稽二区独阙。二区之地,广袤数里,儿童待学者,为数不少。昔日小学,仅有僧立第一及第二两校,容纳之数,不过百人,久不足于用。今复以经费支拙,后先停闭。从此区中仅存家塾,更无小学,非特学年儿童,无地入学,即旧日生徒亦将星散,任其荒嬉;有愿续学者,惟有复人私塾,或不辞远道,寄学他处而已。以国民义务之小学,昔者制既不完,今又并不完者而无之,至于使人欲自就学而无方,是非有司及区人之责耶?

仆等世居二区,僧立校又昔由建人将事,故深不乐见区中学事,陵夷至此。所幸议会方开,硕土慎簉,因此不辞冒昧,陈其悃幅。倘见省览,希即首先提议,组织区学,简任高明,速日开学。造福地方,至非浅鲜,此仆等所深有望于诸君子者也。

专此披陈,聊备采择,诸惟朗鉴不宣。

周 树

建 人顿首

解读

原稿由周作人起草,鲁迅逐句修改、圈断,并批有“致报馆文宜圈断”七字,曾刊于1912年1月19日绍兴《越铎日报》,收入《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附注释。

张琴孙(1878~1955),名钟源,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县议会议长。

信中建议普及小学教育。认为建设共和,要靠公民的文化程度。教育关系到国民前途。讲了绍兴学校的情况,提议组织区学,造福地方。

致唐弢

唐弢先生:

来信问我的几件事情之中,关于书籍的,我无法答复,因为向来没有注意过。社会科学书,我是不看中国译本的。但日文的学习书,过几天可以往内山书店去问来,再通知,这几天因为伤风发热,躺在家里。

日本的翻译界,是很丰富的,他们适宜的人才多,读者也不少,所以著名的作品,几乎都找得到译本,我想,除德国外,肯绍介别国作品的,恐怕要算日本了。但对于苏联的文学理论的绍介,近来却有一个大缺点,即常有删节,甚至于“战争”“革命”“杀”(无论谁杀谁)这些字,也都成为××,看起来很不舒服。

所以,单靠日本文,是不够的,倘要研究苏俄文学,总要懂俄文才好。但是,我想,你还是划出三四年工夫来(并且不要间断),先学日本文,其间也带学一点俄文,因为,一者,我们先就没有一部较好的华俄字典,查生字只好用日本书;二者他们有专门研究俄文的杂志,可供参考。

自修的方法,我想是不大好,因为没有督促,很容易随便放下,不如进夜校之类的稳当。我的自修,是都失败的,但这也许因为我太懒之故罢,姑且写出以备考。

此复,即颂

时绥。

迅上七月廿七日

解读

这是1934年7月27日给唐弢写的信。

鲁迅在信中提到,日本翻译的作品很多,但单靠日本文,是不够的。如要研究苏俄文学,总要懂俄文才好。可以先学日文,同时也带学一点俄文。鲁迅认为,学外文,自修的方法不大好,因为没有督促,不如进夜校稳当。一是说明研究文学需要学外文;二是学外文要有毅力,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