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34399700000006

第6章 全身望诊

一、望神

神的含义:

广义之神

(神气)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

(神志、神识)指心的神志活动,即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

望神的含义: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一)原理和意义

1.原理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中有:“神气者,水谷精气也。”

2.意义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能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有病多病重,预后较差。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神的具体表现

主要通过精神意识思维、眼神、色泽(尤其是面色)、形体动态来作为神的具体表现。其中观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1.两目

(1)眼神是心神的外在表现,故有“目者,心之使也”的说法。

(2)目之视觉反映脏腑精气盛衰,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

2.色泽

皮肤色泽荣润或枯槁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正如《医门法律》所言“色者,神之旗也”。

3.神情

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与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4.体态

形体(丰满或消瘦)、动态(自如或艰难)是机能强弱的外征,是神之外候。

除以上几点外,对神的判断还要结合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表现。

(三)对神气的判断

1.得神(有神)

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2)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是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少神(神气不足)

少神即轻度失神的表现。

(1)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2)主病及分析: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3.失神(无神)

失神即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可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1)表现:因精亏神衰而失神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

因邪盛神乱而致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2)主病及分析:精亏神衰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邪盛神乱提示邪气亢盛,机体功能严重障碍,属病重。总之,失神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预后不良。

4.假神

假神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

(1)表现: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2)主病及分析: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观察项目得神(有神)少神

(神气不足)失神(无神)假神

神志语言神志清楚,

语言清晰精神不振,懒言精神萎靡,语言错乱神昏谵语,或猝然昏倒原意识不清,不欲言语,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两目精彩乏神晦暗原眼神呆滞,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呼吸平稳少气气微喘促

面色形态面色荣润

肌肉不削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面色无华,形体羸瘦原晦暗或苍白,忽然两颧泛红如妆

动作反应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动作迟缓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两手握固,牙关紧急原久病卧床,忽思活动

饮食突然饮食增进

机理[1]正气充足,精气充盛;[2]虽病正气未伤,精气未衰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正气大伤,精气亏虚

(虚)邪盛导致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实)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欲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意义健康或病轻病轻或恢复期,或体质虚弱者慢性久病,病重急性病,病重病危

注:病情好转与假神的鉴别:

(1)病情好转即精神逐渐好转,与整体状况好转一致。如面色渐润、食欲渐增、身体功能渐复等。

(2)假神,见于垂危病人,病人局部症状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且为时短暂。病情很快恶化。

5.神乱

神乱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常见于以下病证。

临床表现病因常见病证

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居一室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卑惵(dié)、脏躁证

狂躁不安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痰火扰乱心神狂病(阳证)

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苦笑无常,悲观失望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癫病、痴呆(阴证)

猝然昏倒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脏气失调,肝风挟痰上逆阻塞清窍痫病

注:神志错乱与邪盛神乱的鉴别:

(1)神志错乱主要是指多反复发作的神乱,缓解时常无神乱的表现。

(2)邪盛所致的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等也属神乱,但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一般出现全身性疾病严重阶段。

二、望色

色指体表黏膜、分泌物、排泄物的色泽。望色又称色诊,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指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望色诊病的原理。

脏腑通过经络

与面部相连[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3]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分布于头面

色与气的关系“色随气华”——肤色随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

色与神的关系“色者,神之旗也”——神乃精气(由脏腑所生)的外在表现,色泽乃脏腑精气的表现

(二)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1.《灵枢·五色》分候法

鼻——明堂;

眉间——阙;

额——庭(颜);

颊侧——藩;

耳门——蔽。

2.《灵枢·五色》面部色诊分属部位

庭——首面;

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

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

明堂(鼻端)以上——小肠;

明堂以下——膀胱子处。

3.《素问·刺热》分候法

左颊——肝;

右颊——肺;

额——心;

颏——肾;

鼻——脾。

(三)色与泽的意义

1.色

皮肤颜色(色调的变化)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

(1)生理:反映了血液盛衰和运行的情况,即所谓的“有色则血至”。

(2)病理:

[1]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2]反映不同脏腑的疾病,如“五色配五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

2.泽

皮肤光泽(明度的变化)有润泽明亮、晦暗枯槁两类。

(1)生理: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即所谓的“有泽则气至”。

(2)病理: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1]面色荣润光泽则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预后好。

[2]面色晦暗枯槁则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预后差。

3.望色、泽的意义

(1)了解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2)反映疾病的病性、病位。

(3)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无病面色)。

(1)特点:明润含蓄。中国人的正常面色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含蓄:面色红黄隐隐而不显露

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胃气充足上荣于面,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2)常色分类:

[1]主色:因个体种族、禀赋原因,皮肤颜色一生不变的正常色泽。又称正色。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昼夜等)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病色即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部色泽。

(1)特点:晦暗、暴露。多因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所致。

(2)病色的五色善恶:

特点机理意义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上荣于面新病、轻病、阳证,易治、预后好

恶色五色枯槁晦暗脏腑精气已衰,

胃气不荣于面久病、重病、阴证,难治、预后差

(五)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是指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五色诊。

1.白色

意义: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特点主病意义

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证

面色□白(白而发亮)阳虚

□白虚浮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兼青)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2.黄色

意义:主脾虚、湿证。

特点主病意义

黄色

(主脾虚、湿证)面色萎黄(淡黄憔悴)脾胃气虚

面色虚浮(黄胖)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黄色鲜明如橘子色阳黄(湿热证)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3.赤色

意义: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特点主病意义

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虚阳浮越,病重)

4.青色

意义: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特点主病意义

青色

(主寒证、疼痛、

气滞、血瘀、惊风)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面色口唇青紫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小儿高热惊风

5.黑色

意义: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特点主病意义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六)望色的注意事项

1.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尤其要注意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对色泽的影响)。

(4)注意面部色诊的动态变化。

2.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十类(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变化来分析病变性质、病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1)浮、清、微、散、泽,主表病、轻证、新病。

(2)沉、浊、甚、抟、夭,主里病、重病、久病。

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和意义

(1)五体合五脏。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肝合筋腱、肾合骨骼;五体赖五脏精气的充养。故望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可以了解其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2)不同体质形态,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患病后疾病的转归不同。故观察病人的体质类型有助于诊断疾病。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表现意义

体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内脏坚实、气血强盛,抗病力强,不易生病,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体弱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容易生病,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胖瘦

(1)正常:胖或瘦伴精力充沛,神旺有力者均为脏腑气血旺盛。

(2)异常:

[1]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者,多属形盛气虚,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易患痰饮、中风等病;

[2]形瘦颧红,皮肤干焦者,多为阴血不足,内有虚火,易患肺痨等病;

[3]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者,多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体质异常

意义:了解阴阳气血盛衰、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

阴阳盛衰疾病转归体质

阴脏人阳弱阴旺易从阴化寒,致寒湿内停胖人多气虚痰湿

阳脏人阴亏阳旺易从阳化热,致伤阴伤津瘦人多阴虚火旺

阴阳和平人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

1.动静姿态与机体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

(1)躁动不安者多属于阳证、热证、实证。

(2)喜静懒动者多属于阴证、寒证、虚证。

2.肢体活动受心神支配,与经脉及筋骨肌肉状况密切相关。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诊断要点:

[1]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于阳证、热证、实证;

[2]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于阴证、寒证、虚证。

(2)强迫体位:

[1]但坐不卧,卧则气逆,多因肺胀、胸水腹水所致;

[2]但卧不坐,坐则眩晕,多因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所致。

(3)特殊姿态:“护处必痛”。

2.衰惫姿态

衰惫姿态多因脏腑精气虚衰、功能低下所致,多属病重。

3.异常动作

异常动作意义

唇、睑、指、趾颤动外感热病,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

猝然跌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

猝然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恶寒战栗疟疾发作,外感袭表,或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痿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

儿童手舞足蹈气血不足,风湿内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