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34399700000046

第46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2.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4.全过程特点与规律

5.《敖氏伤寒金镜录》

二、名词解释

1.诊断:即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识别证候。

2.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3.司外揣内: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4.见微知著: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能够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5.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6.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D4.C5.A6.B7.B8.B9.A10.A11.B12.D13.E14.D15.B16.C17.E18.A19.A20.A21.B22.E23.C24.B25.D

四、多项选择题

1.ADE2.ACE3.BD E4.AB5.ABD

五、判断题

1.×2.√3.√4.√

六、问答题

1.答:二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不同的是:[1]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2.答:[1]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2]在临床上,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问诊

一、填空题

1.病邪的性质机体的阴阳盛衰

2.胸胁胃脘小腹

3.督脉损伤风寒侵袭足太阳膀胱经

4.胃气渐复疾病向愈

5.小便不利点滴而出小便不利点滴不出

二、名词解释

1.畏寒:指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的症状。

2.壮热:即病人身发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

3.战汗:指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

4.雀目: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者。

5.不寐:指患者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症候,常并见多梦。

6.除中:指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的表现;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属病危。

三、单项选择题

1.E2.C3.A4.E5.A6.C7.D8.E9.A10.D11.B12.D13.E14.A15.C16.B17.A18.B19.E20.B21.B22.B23.A24.E25.C26.B27.B28.A29.D30.B31.E32.D33.D34.C35.A36.D37.B38.D39.D40.E41.A42.C43.C44.B45.D46.A47.C48.E49.E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BCE3.ABCE4.ABC5.BCD E6.ABCD7.ABD

8.BCE9.ABCE10.BCE11.BCD E12.ACD13.BCD14.ACD

15.BD16.ABCDE17.ABCD E

五、判断题

1.√2.√3.×

六、问答题

1.答: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1]主诉是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写成病名或证名。[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3]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一般按时间顺序写出。

2.答:[1]自汗:时时汗出,汗出不止,动则更甚者,称为自汗。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多属于气虚、阳虚证。[2]盗汗:睡后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伴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多属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3.答:[1]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2]小便异常常受出汗、温度、饮水、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4.答:[1]外邪侵袭,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腠失煦则恶寒。[2]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宣,则郁而发热。

5.答:[1]背痛多为督脉及膀胱经脉病变。[2]因为督脉行于背中,脊背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之处。

6.答:[1]两者都有肛门重坠感。[2]里急后重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便出不爽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3]肛门气坠仅指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的症状,常见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为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7.答:[1]月经周期、月经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痛经等。[2]必要时可询问末次月经日期,以及初潮或绝经年龄。

8.答:[1]可了解病人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2]口不渴,不欲饮者,是津液未伤的表现,多为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病证。[3]口渴欲饮,是津液已伤的表现,多为热证、燥证。

第二章 望诊

一、填空题

1.萎靡晦暗无华艰难

2.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3.明润含蓄晦暗暴露

4.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戴阳证

5.形盛气虚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痰饮中风

6.肾水肝风

7.动者强者仰者伸者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8.肝胆火炽中毒肾精耗竭

9.气血亏虚肾精亏耗

10.两目神情气色体态

11.气微喘促

12.血阴气阳

13.性质脏腑

14.常病

15.主客善恶

16.面肤

17.寒证虚证脱血夺气

18.脾虚湿证

19.热证戴阳

20.寒证疼痛气滞血瘀

21.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22.阴黄寒湿阻遏

23.阳黄湿热蕴蒸

24.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

25.痰涕涎唾呕吐物二便

26.寒湿饮食生冷

二、名词解释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即正常、无病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2.主色:属常色范畴。因个体种族、禀赋原因皮肤颜色一生不变的正常色泽。又称正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

3.客色:属常色范畴。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昼夜等)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4.善色:在病色时若面色尚见光明润泽称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预后较好。

5.恶色:在病色时若面色尚见枯槁晦暗称为恶色。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荣润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三、单项选择题

1.C2.C3.C4.D5.A6.C7.D8.B9.C10.A11.D12.B13.E14.B15.D16.A17.B18.A19.C20.A21.E22.D23.C24.E25.D26.A27.C28.D29.D30.B31.E32.A33.E34.C35.E36.A37.B38.C39.A40.D41.B42.A43.D44.C45.D46.B47.E48.A49.E50.B51.B52.D53.A54.A55.B56.A57.A58.C59.C60.E61.B62.E63.D64.A65.C66.C67.D68.D69.E70.B71.D72.E73.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2.BCE3.CD4.ABE5.ABCE6.ABCD E

7.ABCD8.ABCD9.ACD10.ACDE11.ABD E12.ABD

13.BCE14.AC15.BD16.ABD17.AB18.AB E19.ABCD

五、判断题

1.√2.×3.√4.×5.×6.×7.√8.√9.√10.×

六、问答题

1.答:[1]神气不足是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见于体弱者。[2]精亏神衰所致失神,属于正气大伤,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多见于久病虚证、重病病人。

2.答:邪盛神乱所致失神主要表现为: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多见于新病实证、重病病人。

3.答:神形合参指诊病时将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形体状况综合起来,加以判断。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一般情况下,体健则神旺,体弱则神衰。如久病形羸色败,则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躁,则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故必须神形合参。

4.答:[1]阴脏人: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大便多溏。其特点是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而化寒,导致寒湿内停。[2]阳脏人: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大便多燥。其特点是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而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5.答:[1]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2]口噤:口闭而难开,属实证。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3]口撮:口唇紧聚,多见于新生儿脐风。[4]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见于中风。[5]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6]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口角掣动不止,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第三章 舌诊

一、填空题

1.《敖氏伤寒金镜录》

2.心脾胃气

3.邪热迫血妄行内脏出血的征兆

4.痿软强硬震颤歪斜吐弄短缩

5.问诊闻诊揩刮

6.热极津伤

7.舌苔有根无根是否染苔

8.舌质淡嫩,舌苔少或剥舌质较暗红或紫暗

9.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辨别病位浅深推断病势进退估计病情预后

10.有根与无根是否“红活”

二、名词解释

1.荣枯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荣舌提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主病吉。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枯舌提示正气已衰,病情较重,预后不良,主病凶。

2.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嫩舌。嫩舌多见于虚证。

3.腻苔:凡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者,称为腻苔。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4.腐苔:凡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者,称为腐苔。腐苔乃胃气衰败,湿浊上泛之证。

5.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舌色红绛为胃气、胃阴枯涸。舌色□白如镜,毫无血色,主营血大亏,阳气将绝。

三、单项选择题

1.B2.E3.B4.B5.C6.E7.C8.A9.B10.C11.B12.E13.C14.A15.A16.E17.D18.A19.E20.B21.B22.A23.C24.C25.D26.B27.E28.D29.E30.D31.B32.C33.D34.C35.D36.B37.C38.E39.D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DE3.ABCDE4.ABCD5.ABE6.ABCDE7.ABE8.ABC9.ABC10.CDE11.CDE12.CD13.ABC14.ACD15.AC E16.ABC17.ABC

五、判断题

1.×2.√3.√4.×5.×6.×7.√8.√9.×10.×11.×

六、问答题

1.答: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成因:[1]邪热亢盛,气血沸涌,舌部血络充盈而舌红;[2]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血热充斥于舌而舌绛;[3]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而舌红。

2.答:[1]临床意义:气血运行不畅。[2]机理:A。阴寒内盛,气血不畅,血脉瘀滞;B。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气血不畅;C。气滞或气虚;D。暴力外伤。

3.答:[1]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3]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4.答:白厚苔常见的四种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有:

[1]白厚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2]白厚腻干苔,多见于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3]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多见于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4]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多见于燥热伤津。

第四章 闻诊

一、填空题

1.宗气充沛气机条畅

2.慢性鼻病睡姿不当

3.实证剧痛

4.气息急迫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声

5.五脏六腑肺

6.腥膻臭秽

二、名词解释

1.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属心气大伤。

2.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虚证多为病体虚或老年体衰。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等阻遏心窍。

3.呃逆:指胃气上逆,不由自主,从咽而发,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4.呻吟:疼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5.金实不鸣:指新病音哑和失音,多实,属外邪袭肺或痰湿阻肺等所致。

三、单项选择题

1.E2.E3.A4.D5.B6.C7.D8.C9.A10.C11.B12.E13.D14.A15.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2.BC3.ADE4.BCE5.ABD6.BC E

五、判断题

1.√2.×

六、问答题

1.答:病人呼吸正常——形病气未病。病人呼吸异常——形气俱病。呼吸气粗、疾出疾入——热证、实证。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寒证、虚证。

2.答:病态呼吸包括呼吸气粗,呼吸气微,喘,哮,少气,短气,咳嗽。

3.答:实喘病程短,发病急骤,气粗息高,以呼出为快,多为风寒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宣肃。虚喘病程长,时轻时重,喘声低微,以吸如为快,为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4.答:喘——气息急迫,呼吸困难;哮——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5.答:少气——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短气——呼吸粗急短促,气若有所聚。

6.答: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黏痰黄水或酸腐或苦——实热证。

7.答: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声响有力——实证、热证。呃声低沉而长,声弱无力——虚证、寒证。

8.答:嗳气酸腐——宿食,属实证。嗳气声频而响亮,因情志而作——肝气犯胃,属实证。嗳气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胃虚气逆,多见于年老体虚久病之人,属虚证。嗳声频作而无酸腐气味——寒邪客胃,属寒证。

第五章 脉诊

一、填空题

1.《脉经》24部

2.16

3.27部

4.两侧颞动脉耳前动脉两颊动脉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处手少阴心经的动脉处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处

5.寸口趺阳太溪

6.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

7.脉动应指心脏的搏动

8.有胃有神有根

9.小数平滑弦硬滑数沉细浮大

10.弦钩毛石

11.表证虚阳外越

12.寒证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13.脉来和缓,一息四至脉有胃气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14.阳证实证热证气血充盛

15.气病气郁气损

16.心脉气血

17.滑数短惊恐疼痛

18.诸虚湿困

19.浮脉芤脉濡脉洪脉散脉革脉

20.滑脉紧脉牢脉动脉实脉洪脉弦脉

21.促脉结脉涩脉代脉散脉

22.辨别病证部位判断病证性质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

23.频率节律

24.运动情绪激动

25.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6.三部九候人迎寸口

27.寸关尺浮中沉

28.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29.沉细浮大

30.滑数有力软弱

31.缓慢三四

32.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33.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34.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二、名词解释

1.真脏脉:凡无胃、无神、无根的脉称之为真脏脉,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亡败、病情危重的表现,又称败脉、绝脉、死脉。

2.相兼脉:凡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即称为相兼脉或复合脉。

3.平息定至:是指医生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凝神静气,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5.六阴脉:指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态表现者。

6.反关脉:脉象见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三、单项选择题

1.C2.E3.D4.E5.A6.A7.D8.C9.C10.D11.D12.B13.D14.D15.C16.D17.C18.B19.C20.D21.B22.D23.A24.B25.E26.B27.C28.E

29.B30.B31.C32.C33.C34.D35.E36.B37.C38.B39.E40.E41.A42.C43.D44.D45.D46.C47.D48.A49.C50.D51.C52.B53.A54.A55.D56.E57.D58.C59.A60.B61.C62.E63.E64.B65.C66.D67.A68.C69.E70.B71.D72.C73.B74.B

四、多项选择题

1.BD 2.ABC 3.ABC 4.ACE 5.ABCDE 6.ACE 7.AC E

8.ACE9.ACDE10.ABE11.AC12.BCDE13.ABE14.CD E

15.BCE16.CD17.BCDE18.ABCE19.ABC20.ABCD E

21.BCDE22.ACE23.ACE24.ACD E25.BD26.ABD

五、判断题

1.√2.×3.×4.√5.√6.×7.√8.√9.√

六、问答题

1.答:脉位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答:[1]一息四到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有脉,沉取不绝。平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2]脉象的生理变异与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精神情志、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3.答:六阳脉:两手六部脉均实大,而无病候,此属正常脉。

4.答:[1]阳气亏虚者可以见到浮脉、沉脉、迟脉、虚脉、弱脉、微脉、结脉。[2]其共同特征是均显无力。[3]病机为机体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搏鼓动无力。

5.答:[1]浮脉指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之脉。[2]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亦可见于虚阳浮越(浮而无力且无根)。

6.答:主痛的脉有伏脉、动脉、弦脉、紧脉。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动脉:滑数有力,搏动部位短小,脉形如豆。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紧脉:脉来紧急,如牵绳转索。

7.答:缓脉即脉来和缓,一息四至之脉。其临床意义为主虚证、湿证。

8.答:洪脉即脉来浮大有力,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主邪热亢盛。

9.答: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10.答:短脉脉动应指范围较短,不及本位,只出现在寸部或关部。其临床意义为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损。

11.答:

脉名脉象主病

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 实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饮,食积,实热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

紧脉紧张有力,状如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12.答: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其临床意义为主虚证(气、血、阴阳诸虚)。

13.答: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律与脉力不匀。其临床意义为主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精伤血少。

14.答:

脉名脉象主病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

紧脉紧张有力,状如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 亡血,失精,崩漏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15.答:促脉: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时一止,止有定数。

16.答: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17.答:相兼脉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的脉象同时出现而形成的脉,又称复合脉。相兼脉的主病等于该相兼脉各单因素脉象诸病的有机相合。比如浮数脉——浮主表,数主热,故浮数脉主表热证(或外感风热表证);又如沉迟脉——沉主里,迟主寒,故沉迟脉主里寒证。弦数脉——弦主肝胆病、痰饮等,数主热证,故弦数脉可见于肝郁化火、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如滑数脉——滑主痰湿、食积和实热证,而数主热证,故滑数脉多见于痰热证、湿热证或食积化火证。

第六章 按诊

一、填空题

1.触法摸法按法叩法

2.里热表热

3.仰侧卧位坐位

4.水肿气肿

5.顺逆

6.热在表热在里

7.表热里热

8.肺病

9.表邪已解热甚

二、名词解释

1.虚里: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即心尖搏动处。

2.肌肤甲错:指皮肤干枯,状如鱼鳞。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积聚:指腹内的肿块。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4.鼓胀: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称为鼓胀。临床分水臌和气臌两类。

5.少腹:指小腹部两侧。

三、单项选择题

1.B2.C3.B4.A5.D6.B7.B8.E9.B10.D11.A12.C

13.D14.B15.E16.C17.C18.B19.D20.A

四、多项选择题

1.ADE2.AD3.ABCDE4.AC5.AD6.ABDE7.C E8.ABD

五、判断题

1.×2.√3.×4.×5.×6.√7.×

六、问答题

1.答: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按之应手,搏动范围的直径为2~2.5cm,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

2.答:脘即上腹部正中。

3.答:[1]腹胀即腹满,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2]实满:腹部饱满,有弹性,有压痛。虚满:腹部虚软,少弹性,无压痛。

4.答:诊润燥滑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

皮肤润燥滑涩意义

皮肤干燥尚未出汗

皮肤干瘪津液不足

皮肤湿润身已出汗反映汗出与否及津液盈亏

皮肤滑润气血旺盛

皮肤枯涩气血不足反映机体气血盛衰

肌肤甲错反映血虚或瘀血

5.答:[1]按腧穴指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通过穴位变化和反应来判断内脏某些疾病。[2]理论依据: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填空题

1.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相兼错杂真假转化

2.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3.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便闭塞小便不利

4.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5.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亡阴证

6.病位病性

7.邪气盛精气夺邪正盛衰

二、单项选择题

1.C2.D3.E4.C5.E6.B7.E8.A9.A10.D11.B12.D13.B14.A15.B16.C17.B18.D19.A20.A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2.ABDE3.ABD4.ABC5.ACE6.ACD7.BC8.BC9.ADE10.ACD11.ABDE12.ABCE13.ACD14.BCE15.ACD16.AD E17.BCD

四、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答: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痰饮等病理变化。

2.答:[1]表证、热证、实证属阳。[2]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症属阳。[3]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病理变化属阳的范畴。

3.答:[1]不一样。恶寒、发热属症状,寒证、热证为辨证结果。[2]虽恶寒常属寒证,发热多见于热证,但恶寒、发热只是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4.答:因热邪毒气严重,损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导致热证转化为寒证。

5.答:[1]至虚有盛候指疾病本质为虚证,因气化无力,津血失润,反见某些实盛的证候。[2]大实有羸状指疾病本质为实证,因实邪阻闭,气血不畅,反见某些虚弱证候。

6.答: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亏、津液亏虚。

7.答:正气亏虚为主,邪气可有但不盛。

8.答:[1]寒邪侵袭肤表所表现的证候为表寒证。[2]寒邪客于脏腑,或因为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为里寒证。

六、病案分析题

1.答:里证、寒证、实证。

分析:本有胃阳气虚,故有胃脘疼痛及畏冷肢凉疲乏等症。新增腹痛呕泻,病位在胃肠(里证);吐泻物清稀、恶寒喜暖,苔白脉沉紧,为实寒证的表现。

2.答:属寒证化热。

分析:关节原为冷痛,遇冷加重,故属寒证。可能因服用祛风湿药及药酒、温燥太过而出现灼热、口干、舌红苔黄等症,为寒证化热。

3.答:[1]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2]病名:带下。[3]病位:里。[4]病因病性:前属实寒,现为实热。[5]病情演变:先为寒湿下注——见白带量多,肢体沉重,纳呆思睡。寒湿化热,湿热下注——见带下色黄而臭,口渴尿黄,苔黄脉数。[6]八纲诊断:里实热证。

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一、填空题

1.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血脱

2.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3.癫痫狂痴神昏

4.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

5.风湿痰饮燥风寒寒湿寒痰寒饮凉燥

6.火毒热毒

7.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咳嗽气喘咳痰

8.亡阳亡阴气脱血脱液脱

9.外伤气虚气滞血寒或血热痰阻、温热或砂石

10.皮肤、口鼻及咽喉干燥

二、单项选择题

1.E2.A3.B4.D5.E6.C7.B8.D9.A10.E11.B12.D13.C14.C15.D16.C17.E18.B19.D20.D21.D22.E

23.E24.D2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2.BC3.ABCD4.ACE5.DE6.AE7.AB E

8.ACD9.ADE10.AC E

11.AE12.ABE13.ABD14.ACD

15.BDE16.ACD17.ACD18.ABD19.AC E

四、判断题

1.×2.√3.√4.×

五、简答题

1.答: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

2.答:[1]饮多停积于胸膈、胁肋、胃肠等组织之间或管腔部位;[2]水多停积于低下部位或泛溢全身。

3.答:[1]联系: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导致升举无力、气机下陷,则可形成气陷证;气陷证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区别:气虚证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等全身机能低下的表现为辨证依据;气陷证除以上兼证外,以头晕、坠胀、内脏下垂等为审证要点。

4.答: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特性的证候。

5.答:血热证是指火热内炽,侵迫血分,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6.答:气滞证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7.答: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脾胃/心肺/脾肾气虚证。

8.答:暑证的常见表现有恶热及发热、汗出、口渴、胸闷、气短、神疲、困倦、小便短黄、苔黄或白、脉虚数等。

9.答:血瘀证可见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象所细涩,或结代,或无脉等。

10.答:有亡阳、亡阴、气脱、血脱、液脱。

六、病案分析题

1.答:选择病性辨证之六淫辨证。

辨证分析:[1]患者夏月步行旅途中,外感暑邪,暑入心包,闭阻心神,则突然昏倒,发热汗出。现经抢救,神识已清,但暑热伤津耗气,故口渴、神疲、尿黄、脉虚数。

[2]证候诊断:先为中暑(暑闭心神证);现为伤暑(暑伤津气证)。

2.答:[1]病因病性:A。外感虫毒(感染血吸虫),耗伤脾气,气血亏虚,则腹胀腹泻,肢体消瘦,食少神疲,倦怠乏力,头晕眼花,面色萎黄。B。虫毒内阻,气滞血瘀,则胁痛,胁下痞块,腹部胀大,青筋显露,舌淡紫,脉弦涩。

[2]证名诊断:气血两虚兼血瘀证。

3.答:[1]主诉:呕吐、腹泻3小时。病名:霍乱。证名:液脱证。

[2]分析:A。呕、泻急剧,伤津耗液,则皮肤干瘪,眼球深陷,口渴引饮,小腿转筋。

B。气随液脱,则神疲气短,小便极少,血压降低,脉微细。

4.答:[1]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

[2]分析:因撞伤,脉络损伤,经气不利,故胸痛胁胀,脉弦;血溢出脉外,血行不利,则见青紫色斑块而拒按。

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一、填空题

1.心悸失眠血虚证

2.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3.眼睑头面先肿卫表症状

4.干咳或痰少而黏阴虚内热见症

5.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

6.体虚气陷内脏下垂

7.脾胃纳运障碍寒湿内盛表现

8.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

9.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

10.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11.膀胱或肾不能固摄

12.脘腹冷痛实寒证

13.胃失和降表现阳虚证

14.心肾不交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A4.D5.D6.E7.C8.E9.C10.D11.A12.B13.D14.E15.A16.C17.D18.B19.D20.C21.E22.A23.D24.E25.B26.D27.A28.A29.D30.B31.D32.C33.A34.B35.E36.D37.B38.C39.E40.B41.A42.C43.D44.E45.A46.E47.E48.A49.D50.C51.A52.B53.C54.B55.B56.D57.E58.B59.E60.E61.C62.A63.C64.E65.B66.D67.A68.E69.C70.D71.B72.E73.D74.E

三、多项选择题

1.ADE2.ABCDE3.ABCE4.ACD5.BCE6.CD7.ACE8.BCD9.BCDE10.ABDE11.ABDE12.BE13.ACDE14.ABCDE15.BCDE16.BCDE17.CDE18.ABC19.BCE20.B E21.ABC

四、简答题

1.答: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2.答:发热烦躁,面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或喉间痰鸣,胸闷,心烦不寐,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或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答:指由于血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痹阻心脉,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证候。

4.答:痰热壅肺证是咳喘,痰多及里实热证候并见为审证要点。肺热炽盛证是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5.答:由于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属于阳水范畴。

6.答:脾的病变以运化,升降功能失常、水湿水谷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7.答: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稀溏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8.答:[1]肝风内动证泛指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2]有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之分。

9.答: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等。

10.答:肾阳虚证是指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虚寒证候。肾虚水泛证是指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11.答:肾阳虚证是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并有虚寒之象为审证要点。肾精不足证是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诊断要点。

12.答: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退,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亦称为胃虚寒证。

13.答: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以食少、腹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

14.答:心烦失眠,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15.答: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为主症的证候。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又称肝脾不和证。

16.答:心脾两虚的辨证依据是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 气血两虚证。

17.答:肝脾不调与肝胃不和的鉴别:二者的相同点是均有胁肋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脉弦等肝失疏泄见症。不同点在于,肝脾不调兼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白,脉弦或缓弱等脾失健运见症。肝胃不和兼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纳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胃失和降见症。

五、论述题

1.答:均具有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心动异常症。区别在于心血虚证有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细弱等血虚失养见症;心阴虚证则有颧红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见症。

2.答: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袭表犯肺,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风寒表证是风寒袭表,卫气失和所表现的证候。风寒犯肺证以咳嗽为主症。兼有轻微表证,甚至表证不明显;风寒表证则以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表寒证为主,兼轻微咳嗽,或无咳嗽。

3.答:肺热炽盛证和痰热壅肺证均有咳嗽气喘等肺失清肃见症。二证的不同点在于:肺热炽盛证具有发热,鼻翼煽动,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在以上表现基础上更见咯痰量多,黄稠,喉间痰鸣,或咯吐脓血腥臭痰,苔黄腻等痰热内盛见症。

4.答:肝胆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所表现的证候。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失职,升降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二证病变均涉及肝胆、脾胃而见发黄,纳呆,腹胀,便溏,呕恶等症,并均有舌红苔黄腻等湿热内蕴见症。二证不同的是:肝胆湿热证是以胁肋胀痛,寒热往来,阴部瘙痒,睾丸肿胀热痛,带下色黄臭秽,脉弦数等疏泄失职及肝胆经脉部位的病变为主要表现;脾胃湿热证则以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等脾胃纳运失常,升降失调为主要表现。

5.答:(1)肝阳上亢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所表现的证候。肝阳化风证是肝阳升发,亢逆无制,肝风内动所表现的证候。二者均属于虚实错杂证(上实下虚),肝阳化风证多由肝阳上亢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病机上有一定联系。

(2)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肝阳化风证表现眩晕欲仆,肢颤项强,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间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等。

6.答:(1)肾阴虚证是指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肾精不足证是指肾精亏损,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2)肾阴虚证表现为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女子经少,经闭,男子遗精早泄,健忘失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肾病给阴虚火旺兼证;肾精不足证则以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两足痿软,齿脱齿摇,精神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低下,舌淡,脉弱等为主要表现。

7.答:(1)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是濡润,和降失职所表现的证候。胃热证是指由于胃火炽盛,和降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二证均具有胃脘疼痛等胃气失和见症。

(2)胃阳虚证有胃脘隐痛,饥不欲食,胃中嘈杂,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等和降失职见症及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虚表现;胃热证则有胃脘灼热拒按,消谷善饥,口臭及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牙龈红肿溃烂,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火热内炽见症。

六、病案分析题

1.答:[1]主诉:咳嗽咳痰量多3日。

[2]八纲辨证:里证,实证,寒证,阴证。

[3]证候分析:素有宿痰,复感寒邪,寒痰阻肺而致病。寒痰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咳喘气急,胸闷,咯痰量多、清稀。面白形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滑,均为寒痰内阻,阴寒内盛,阳郁不达之证。

[4]诊断证名:寒痰阻肺证。

2.答:[1]主诉:发热恶风,咳嗽痰少2月余。

[2]八纲辨证:表里同病,热证,实证,阳证。

[3]证候分析:病发于夏末秋初,结合见症,为温燥犯肺所致。温燥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咳剧胸痛;损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温燥袭表,卫气失和,故发热恶风,脉浮数。燥伤津液,则咽干鼻燥,舌红,苔薄白而干,舌红。

[4]诊断证名:温燥犯肺证。

3.答:[1]主诉:白带多半年。

[2]八纲辨证:里证,虚实错杂证,阴证。

[3]证候分析:劳倦伤脾,脾气虚而致病。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见带下色白,量多清稀,无臭;泛溢肌肤则见下肢浮肿。脾失健运,机能衰退,故见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亏虚之象。

[4]诊断证名:脾气虚证。

4.答:[1]主诉:经前少腹痛半年。

[2]八纲辨证:里证,实证。

[3]证候分析:抑郁、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而致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经前少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故月经量少,淋漓不畅,经血紫暗有块。舌质微暗,边有瘀点,脉沉弦涩,均微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之证。

[4]诊断证名:肝气郁结证。

5.答:[1]主诉:水肿反复发作3年,心悸2月。

[2]八纲辨证:里证,寒证,虚实夹杂证,阴证。

[3]证候分析:病久及肾,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水湿泛滥,故水肿反复发作。腰为肾府,肾阳虚,温化失职,故腰膝酸冷,下肢肿甚。水气凌心故见心悸。阳虚、寒水内盛,故见面色□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而细。

[4]诊断证名:肾虚水泛证。

6.答:[1]主诉:腹泻3日。

[2]八纲辨证:里证,实证,寒证,阴证。

[3]证候分析:过食生冷,寒湿中阻致病。寒湿内阻脾胃,脾失健运,故泄泻清稀如水样,口腻纳呆;胃失和降,故见脘腹痞闷,泛恶欲吐。面色黄晦不泽,口淡不渴,乏力身重,苔白腻,脉缓均为寒湿中阻见症。

[4]诊断证名:寒湿困脾证。

一、填空题

1.恶寒汗出脉浮缓

2.胃家实

3.六腑病变五脏病变

4.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5.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6.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热盛伤阴

7.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8.逆传

二、单项选择题

1.D2.B3.A4.C5.B6.E7.D8.A9.D10.A11.E12.D13.C14.A15.B16.A17.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BDE4.ABD5.ACD E

四、简答题

1.答:太阳中风证是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伤寒证使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2.答: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血分证以身热夜甚,昏谵,斑疹紫黑,出血,舌深干绛,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五、论述题

1.答:热盛动血——斑疹显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等。热盛动风——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热盛伤阴——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消瘦,脉虚细数等。

2.答:一般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再传入下焦,此谓“顺传”,说明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若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正气素亏,病情重笃。临床亦有邪犯上焦,经治而愈并不传变;亦有上焦病未罢而又见中焦病证的;亦有上焦径传下焦;亦有中焦病未除而出现下焦辨证者;亦有起病即见下焦病证者;更有两焦病证错综并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二,其一为整体观念,其二为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及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是指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过程。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