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舌诊的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联系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乳头状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与舌象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高约0.5~2.5mm,呈角化树状。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黏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白色苔状物,称为舌苔。蕈状乳头数目较少,多见于舌尖,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其固有膜中血管丰富,故乳头呈红色,肉眼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形成。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舌为心之苗舌色反映“心主血脉”功能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于舌本舌体运动、语言、味觉反映“心藏神”功能
脾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有赖胃气上潮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体有赖气血充养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于舌本
肺手太阴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舌象与脏腑关系密切,故一旦脏腑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于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于气分。
2.舌诊脏腑部位分属
舌尖:上焦心肺
舌中:中焦脾胃
舌根:下焦肾
舌边:肝胆
(三)舌象与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质、舌色与气血盈亏及运动有关;舌苔、舌体润燥与津液多少有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色泽、润燥,可判断气血和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的体位和伸舌姿态
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二)诊舌方法
(1)先舌尖再舌中、舌边,后舌根。
(2)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3)其他诊察方法:[1]刮舌验苔;[2]对味觉及语言(舌体运动)的观察。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注意光线影响。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避免在有色光下诊舌。
(2)注意饮食或药物形成染苔的影响。若有染苔亦先漱口后再诊舌。
(3)注意口腔对舌象的影响。比如缺牙(苔厚)、镶牙(齿痕)、张口呼吸(苔厚、苔干)等。
(4)注意季节与时间的影响。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1)舌质:指舌的本体,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2)舌苔:指舌面上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产生。
舌质
(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候正气为主
舌苔
(苔质、苔色)反映邪气的性质、深浅、邪正消长,及胃气的有无
(二)正常舌象
正常
舌体颜色淡红鲜明形质润泽、大小适中动态柔弱、活动灵活淡红舌
正常
舌苔颜色白质地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薄白苔意义:
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其中尤与年龄因素、体质禀赋、性别、气候因素等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