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
34388900000087

第87章 清(10)

法军得知镇南关防守森严,正面进攻难以取胜,就准备偷袭芄封,企图绕过镇南关,夺取龙州,从北面包围镇南关守军。冯子材得到越南人民的密报后,针对敌人的诡计,急调部将魏刚率大军秘密进驻芄封,又派一支部队埋伏在敌人必经之地,待敌败退时,再予以痛击。三月十三日,法军果然进犯芄封,当即遭到魏刚军迎头痛击。敌被迫后撤,又遭到冯子材伏兵一阵猛杀。法军伤亡惨重,狼狈败逃。这一仗的巨大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民战斗信心。

二、痛击法军挥泪班师

法军偷袭芄封失败,司令尼格里恼羞成怒,于三月二十三日凌晨又发起了进攻。法军兵分三路,配属三支炮队,向我东、西岭和关前隘长墙同时发动强攻。他们发现东岭五座炮台是仓促修成的,不够坚固,便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凶猛地进行攻击,五座炮台被攻占了三座。这时,法军利用东岭炮台,居高临下,掩护其主力向关前隘长墙猛扑。冯子材披挂佩剑,振臂对将士们说:“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在他的爱国热忱激励下,将士们誓与长墙共存亡,个个奋勇杀敌。恰在此时,从法军背后杀出一支清军,牵制了正面进攻关前隘长墙的敌人。原来,这是部将王孝琪在反击进攻西岭之敌的同时,派出的一支部队。他们从小路迂回到敌人背后,解了关前隘之危。入夜后,法军被迫停止进攻,冯子材预计到第二天将会有一场更大的恶战,便抓紧时间整顿军队,抢修工事,并派出300名敢死队员,趁夜暗越出长墙,潜伏在长墙外的沟渠杂草丛中,待机歼敌。

三月二十四日,法军仍分三路进攻,每路约两千余人。他们还是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以主力猛扑中路长墙。激战中,法军利用被炮火轰塌的缺口冲上了长墙。冯子材手持长矛,一声大呼,跃身出墙。他的两个儿子相华、相荣紧跟其后,一同冲进敌阵。全军群情激奋,潜伏的300名勇士突然跃起,在敌群中拼杀;守墙的士兵也大开栅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冲去。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战。与此同时,东岭也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清军齐心合力,一举夺回被敌占领的东岭三座炮台,以此为转机,逐渐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清军援兵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千多名越南义勇军也奋勇投入了战斗。经两天激战,法军增援被截,弹尽粮绝,战不能胜,退不能脱,被清军重重包围。

二十五日,冯子材命令全军发起总攻,与敌进行最后决战。在清军和越南义勇军的沉重打击下,法军全面溃败,法军司令尼格里几乎丧命,“毙伤法寇二千,擒斩数百,内有军官数十”,只有少数敌人逃走。

镇南关战役后,使法军已成惊弓之鸟,冯子材决定乘胜率军挥戈南下,跟踪追击,帮助越南人民收复谅山等失地。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下鞍,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攻关斩将,取得节节胜利。二十六日,攻克文渊。二十九日,攻克军事重镇谅山,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三十一日,又收复谷松和屯梅,接着猛向郎甲、船头进军,准备攻打北宁。准备一鼓作气把法国侵略军赶出越南。

中越人民抗法斗争的伟大胜利,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下台,将法军驱逐出越南已势在必成。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美、俄等国的讹诈,清政府不但与法国政府很快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又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停战命令传到前线,全军将士无不愤慨,冯子材挥泪班师回国。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相继调任云南、贵州提督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病去职,第二年七月病逝。

张树声

张树声(1824~1884),清末着名爱国将领。字振轩。安徽合肥人。他反抗外敌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复兴而勇于改革的魄力有飨于后人。

一、少负志节通达开明

张树声从小就有志向,读书好深沉思索,特别专心于经世之学。经过科举,他成为廪生。咸丰三年(1853),他同其弟树珊、树屏倡练乡闭,与刘铭传等团练相呼应,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两江总督曾国藩令李鸿章招募淮军增援上海。李鸿章筹建淮军,张树声就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先后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兼署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贵州巡抚,广西巡抚,直至两广总督。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淮系军阀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而为清廷所倚重的地方大员。

张树声是地主阶级中一位较少保守思想、通达时务的开明人物。他的着作《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着》、《张树声来往函牍》等,不仅记叙了他在各个时期的活动,还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许多洋务派在学习西方时,都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弃而不取。张树声在《遗折》中则大胆地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他解释西方的体与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使铁舰成行、铁路四达,也终难救国;必须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作为清廷大吏能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主张,识见不凡。

二、加强边防心驰疆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树声奉旨调往广西巡抚,同年授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任,以身作则,用心整军理财,革除地方恶劣习俗。当时,广东赌风甲天下,尤其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大开赌场,引诱内地人们行赌。这不仅使广东财困民贫,也使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张树声三次奏请严禁,以除隐患。经他一番苦心经营,广东“风气翕然一变”。这些努力,对于加强边防、巩固边疆有着积极的意义。

法国在越南的侵略活动及其入侵巾国的野心,张树声是很清楚的。为了防御法国的北侵,他派记名提督黄桂兰率军在越南谅山、高平等省择要驻防。光绪九年(1883),南方边警告急。张树声积极筹办两广防务。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张树声部署战守十分认真。他派吴宏洛驻扎长洲,扼险而守,并筑新式炮台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又募兵训练,分布要害,从外国订购克虏伯大炮二十余尊,毛瑟枪数千支及水雷炸药等。建议设广州至龙州电线,以通消息;布设水雷于各港口,以阻截法军兵轮。张树声曾两次奏请要求亲自赴越南督战,被清政府拒绝。

同年九月,由于英人在广州先后两次惨杀无辜的中国百姓,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愤怒的群众冲进洋人居住的沙面,放火烧了英美德法各国洋房。人民群众的暴力行动,是张树声不能容忍的。他立即派兵前去弹压,将群众驱散。不过,在“沙面事件”的交涉中。他还是站在了民族立场上,与外国领事据理力争。他对外国法庭判决杀害中国人的凶手罗根为“错误杀人”至为不满,指出这样的判决是外国法庭的官吏庇护凶手,而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并将给外国领事的照会公诸报端,表示强烈的抗议。外国领事为张树声激切的言辞所震惊。

军事、政务、对外交涉等各项事务,张树声都要亲自筹划办理,他黎明即起,日暮不辍,时常批阅公牍至深夜。过度的操劳使他染病渐深,数次咯血。张树声自请开两广总督缺,专治军事。光绪十年(1884)五月奉上谕获准,令山西巡抚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

张树声交御后,亲驻黄埔行营。冒炎暑,沐海风,登山涉海,各处勘察。督率所部各营,加紧训练,演习布放水雷,设靶操练大炮,务求准确轰击目标。虽是病重体衰,仍怀报国之志。

张树声身在病室,心驰疆场,念念不忘防务部署。经医治无效,光绪十年十月,逝世于广州。

丁汝昌

丁汝昌(1837~1895),清末着名海军将领。原名先达,宇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将士奋勇抗日,在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一、荦负奇气统领海军

丁汝昌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丁汝昌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和聪明的头脑。父亲丁灿勋务农种田,家境贫苦,无力供他上学,只得把他送出去给人当佣工。丁汝昌给人家干活,常常是没有工钱,只管吃饭,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咸丰初年,庐江地区久旱不雨,荒情越来越重,年少的丁汝昌无力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贫病交加中饿死。

咸丰三年(1854)十二月,丁汝昌的家乡庐江被太平军攻克,17岁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隶属程学启部下。后来跟随太平军到安庆驻守。咸丰十一年夏,安庆被清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陈玉成率领太平军再次援救安庆,但战斗失利。这时,程学启率部下300人投降了清政府,投靠了曾国荃,丁汝昌因此也一同被编入了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让程学启带领开字营,丁汝昌此时为哨官,授千总之职。第二年,程学启部受上级调遣,拨归了李鸿章的淮军,丁汝昌亦随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又隶属刘铭传,丁汝昌此时升任营官,领队。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治七年,因镇压起义有功,授总兵之职,同时又晋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丁汝昌因事得罪顶头上司刘传铭,刘传铭企图把他召去杀掉。丁汝昌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刻未敢停留,星夜赶回家中避了起来。刘传铭见他逃走,也未追杀。丁汝昌本以为很快就能复出,没想到一闲便是五年。

光绪五年(1879)四月,清政府确定创设北洋水师,派李鸿章具体督办北洋水师事宜。李鸿章因为十分赏识丁汝昌的才干,所以请留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差遣。丁汝昌终于又重返军队。不久,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来华交货,丁汝昌被派为督操。从此,丁汝昌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

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丁汝昌受命率管带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去英国督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途中他考察了法国、德国的军事、工业等情况。这次出行,也是清政府的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第二年十月三十日,“超勇”、“扬威”号军舰抵达天津大沽港。李鸿章见丁汝昌任务完成得好,对他更加器重,奏请丁汝昌改督操为统领北洋海军。光绪八年,因丁汝昌巡南海有功,赏头品顶戴,换“西林巴图鲁”勇号。次年,义授天津镇总兵,赏穿黄马褂。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授为北洋海军提督,统率大小舰艇四十余艘,约五万吨。为了培养急需的海军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设水师学堂于刘公岛(在今山东威海外黄海上),由丁汝昌兼领总办。光绪二十年(1894),丁汝昌被赏加尚书衔。丁汝昌深知海军在抵御列强、保卫祖国海疆上的重要,很重视北洋海军的建设,平素督练认真,营规也较为严明,官兵有一定的近代军事素质,而且爱国热情很高。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远胜过当时清政府的陆军。

二、积极主战抗击日寇

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而早已处心积虑的日本看到有机可乘,就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出大批军队在仁川登陆,进人汉城,与驻朝清军形成对峙。清政府多次建议中日同时撤军,都被日本政府蛮横拒绝。

丁汝昌对局势的认识一直比较清醒,他曾上书朝廷,请求率海军主力出海,为援朝的“高升”号兵船护航,但李鸿章没有同意。结果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高升号遭到日本侵略者不宣而战的袭击,船被击沉,死伤七百多人,两艘护航舰受到攻击,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日军又在陆上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八月一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但北洋海军一直被李鸿章视为私产,他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方针,严令丁汝昌只可守大同江至威海卫一线,后来又缩小到成山角至鸭绿江口一线,决不准“滥进袭击”。丁汝昌受制于李鸿章,虽积极主战,但无法施展。丁汝昌愤慨不已,却难以违抗,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游戈,不能越雷池一步。朝中的一些主战派不明真相,就弹劾他“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于是朝廷下令将他革职。只是由于无人替代和北洋海军将士的反对,才改为暂免处分,戴罪立功。对于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丁汝昌心情十分难过,但他依旧勤勉认真,忍辱负重,锐意备战。

九月初,朝鲜平壤吃紧,清政府决定从海道派援军到鸭绿江边的大东沟。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航。护航任务完成后,返航途中,遭遇了日本舰队的袭击。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铁甲舰上,与总兵兼旗舰管带刘步蟾等议定,以“分段纵列”的阵势,起锚迎战。顷刻之间,战斗准备井然就绪。这时,北洋舰队开足马力,破浪前进。在距敌舰5000米时,旗舰“定远”号首发一炮,紧接着各舰大炮相继怒吼,颗颗炮弹飞向敌舰,激战开始。清军舰队摆成“人”字阵,丁汝昌与刘步蟾乘坐的旗舰“定远”号恰在“人”字尖上,冲锋在前,将日本舰队拦腰截断。战斗中,丁汝昌面对强敌,冷静沉着,指挥果断,开战不久就击中敌舰一艘。鏖战中,丁汝昌正在旗舰“定远”号飞桥上指挥,因飞桥年久失修,被敌人炮火击中舰身后震动破裂,不幸从空中跌落,身受重伤,不久帅旗也被打落。丁汝昌拒绝随从把他抬入舱中,坚持坐在甲板上,鼓励士兵为国英勇奋战。但是,丁汝昌此时只能鼓励“定远”号甲板上的士兵,已不能指挥全舰队。这样,清军舰队的各舰几乎就成了各自为战,处于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清军舰队的广大将士都能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双方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被“镇远”号所发的两枚大炮弹击中,使其弹仓爆炸,船体倾斜,死伤达一百多人。另外,日方的“吉野”舰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赤诚”号等三艘日舰受重伤,几乎沉没。“赤诚”号的舰长海军少佐坂元八太郎被击毙。从而迫使日军首先退出战斗。这次战斗,清北洋舰队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

三、劲节励冰殉身报国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为了保存他的实力,在奏报中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强调中国舰队不及日本,以此为理由,命令舰队避战于港内,不准出击。从此,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交给了日本。

这样一来,日本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了。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和准备,十月下旬又分海陆两路进犯旅顺、大连。由于清朝的腐败,数万陆军在日军登陆前六天就不战自溃,望风而逃。十月二十四日,日军三万余人在花园口登陆,辽东陷入敌手。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驶离旅顺,避往威海卫。丁汝昌亲自跑到天津去见李鸿章,要求率领舰队出战,进援旅顺,受到李鸿章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