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
34388900000060

第60章 宋(7)

第二年,吴磷来到自己家乡德顺(今甘肃静宁),城下督战,守德顺城的金兵听说是“吴相公来”,争相登城观望,各自叹息,不忍发箭射杀吴磷。宋军以数百骑兵挑战,金人精锐兵骑突然从城中跃出,冲向宋军。宋军先占有有利地势,金兵未能得逞。吴磷亲临战阵,宋兵个个以一当十,奋力冲杀。金兵终于抵挡不住,大败而归,逃入德顺城。第二天黎明,宋军再战,金兵坚守不出。这时天气骤变,风雪漫天,金人恐怕宋军断其归路,于是拔营而去。吴磷入德顺城,城中父老簇拥而来,迎拜不绝。吴磷有病在身,返回河池休养。

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受禅登位,命吴磷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磷认为金人必会再争德顺,于是又驰赴其城,以备敌犯。不久,金兵果然大至。吴磷在东山筑城堡拒敌。金兵攻堡,极力争之,死伤近半,终不能克。这时朝廷中有人提出:吴磷宿兵边塞,离川口甚远,怕金兵袭击川口而乘机入蜀。于是诏令吴磷退师。吴磷得诏退师,金兵趁势掩杀而至,宋军将士亡者甚众。

当时沈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与吴磷意见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上书朝廷,也语多涉吴。吴磷十分生气,上书抗议并请人朝。孝宗亲写御札同意。乾道元年(1165),吴磷入临安诣阙。孝宗派遣使官问劳,并于便殿召见他,示慰劳意并且叙谈。过了几天,孝宗下诏,仍令吴磷领宣抚使职。

吴磷诣阙罢返回汉中,修复褒城古堰,灌溉田地数千顷,民甚方便。孝宗乾道三年(1167),吴磷病情加重,呼叫幕客草拟遗表上报朝廷。表中言:“愿陛下勿弃四川,勿轻出兵。”遗表尽论国事,不涉家事一语,人皆称其忠。不久去世。

刘锜

刘镝(1098~1162),南宋初期着名抗金将帅。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刘锜慷慨深毅,精通兵术,有儒将之风。顺昌一战,名震遐迩,金人闻名丧胆。然为张俊忌,受困十余年。刘锜胸怀大志,但终因病不能成其不朽事业,令后人憾之。

一、川陕统军顺昌扬名

刘镝出身将门,年轻时投军,曾随父征讨,驰骋疆场。

张浚以都督府统帅身份宣抚陕西边务时,见刘锜颇有才具,便命其为泾原经略使兼治管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南)。后刘锜投奔德顺军。战后,宋廷命刘锜为绵州(今属山西省治)治官,兼沿边安抚。

绍兴三年(1133),宋廷任刘锜为川陕宣抚司统制。后义任命为江东路副总管。绍兴六年,又提升为权提举宿卫亲军。适逢宋将解潜、王彦两军不和交斗,赵构怒,俱罢二人之官,命刘锜统帅二人所率之军。刘镝接任两军统帅后,改编军制,将原两军统一分为前、后、左、右、巾军及游奕军,共六军。每军千人,设两将,合十二将。至此,刘镝在南宋诸将中才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自己能统帅的军队。

绍兴九年(1139),兀术分兵四路大举攻宋,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此时刘锜正好赴任东京(河南开封)副留守,经过顺昌,顺昌知府陈规向刘锜问计。刘锜问:“城中尚有多少粮食?”陈规答:“有米数万斛。”刘锜说:“与君共守此城。”二人将所有军兵全部收调城中,人心方安。

刘锜带领顺昌军民备战六日,金军前哨人马至城下,包围顺昌。开头几天,宋军三战皆捷,杀金兵无数,破其铁骑数千。此后金军人马来援,兵力益盛。刘锜募壮士五百。夜捣其营,获胜。又募百人折竹为器,乘风雨雷电天气袭扰敌营,乘闪电之机杀敌,闪电止则又隐伏不动。金人不知虚实,终夜自相残杀,横尸遍野,只好退兵老婆湾。兀术在汴京听到金军兵败顺昌,大怒,骤行七天赶至顺昌。刘锜先用骄兵之计,使曹成二人伪告兀术:刘镝但喜声色之伎。兀术听后大喜。接着刘镝义施激将之法,令人下书约战,并传告兀术:“非但请太子(指兀术),而且认为太子必不敢过河来战。所以愿献浮桥五座,等太子过河后再战。”兀术应允,并说:“明日破顺昌后,与诸将在城内吃饭。”

第二天早上,刘镝果献浮桥五座,金兵跨桥而过颍河。当时天气暑热,两军对阵,宋军以逸代劳,轮番休息并进食。金兵远道而来,人马疲惫至极。及饮食水草,或病倒、或困乏无力(宋军已在河北和草甸作了手脚),刘镝仍按兵不动。等到敌军力疲气竭时,下令兵出西门、南门,冲人敌阵,以锐斧击金兵人马。兀术此时身披白袍、骑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全兵穿重铠甲、戴铁兜牟,号称“铁浮图”,三人为伍,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马进。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铁浮图和拐子马专门用来攻坚奇隘,一般在交战正酣时使用,自用兵以来,所向无敌。刘锜先令宋军用长枪挑金铁浮图军兜牟,再用大斧断其臂、碎其首,又以大刀专断“拐子马”马腿,金军溃乱,大败而归。兀术亡只得拔营而去。刘锜下令追击,金兵伤亡惨重。

顺吕守卫战,宋军不满两万,而敌军有十万。刘锜连施巧计,以少胜多,大长宋军志气。顺昌告捷,赵构十分高兴,授刘铸为武泰军节度使、沿淮制置使等职。

二、柘濠之战有功遭贬

绍兴十一年(1141),兀术亡再次统率两河九万多人马,强渡淝水,向两淮进犯。宋廷诏令各路军马合于淮西御敌。刘镝带兵抵庐州(今安徽合肥),与张俊、杨师中军会合。刘镝引兵出清溪,两战皆胜。行至柘皋,与张俊部将王德、杨师中军再会合,与金军夹河而阵。宋军三部巧妙配合、奋勇杀敌,金兵大败。但张俊与刘锜素来有隙,故报功后诸军皆有赏,而刘锜军独无。

宋军柘皋之战获胜后,正欲班师,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告急,于是张俊、杨师中、刘镝又带兵驰援。兵至黄连埠,距濠州有六十里,获知濠州南城已陷敌手。杨师中建议出战,刘锜对张俊建议暂时退师,诸将都称同意。于是暂时退兵,张、杨、刘三帅兵鼎足而营。又有谍报至,称濠州敌兵已退。刘镝见张俊说:“敌人刚刚得到濠州,脚跟尚未站稳又马上退去,恐其中必有诈,应严加防备。”张俊不听,命令杨师中、王德带神勇步骑兵六万直奔濠州,夺回其城。岂料金兵诈称退兵,却在濠州城西设下重兵埋伏。杨、王大败。天明时,张俊来对刘锜说:“敌兵已近,怎么办?”刘锜说:“杨宣抚(指杨师中)兵安在?”张俊说:“杨军失利已还。”刘锜说:“没关系,我请以步卒御敌,宣抚(指张俊)请观之。”遂设三处伏兵以待金兵。不久,张俊又至,说:“刚才消息是妄传,金兵未至。”自此,刘铸与张俊更是不和。

宋军班师回朝后,张俊、杨师中每谈濠州败战,都归罪于岳飞不来救援,刘镝出战不力。秦桧听从其言,蛊惑赵构,于是罢刘镝宣抚判官职,命其治管荆南府(今属湖北)。岳飞上奏,请留刘镝仍掌兵事,朝廷不许。

三、督江淮师拒金主亮

刘锜治管荆南府六年,军民安居。朝臣魏良臣上奏说,刘锜乃名将,不应当闲置。于是朝廷下令改命刘镝治管潭州(今湖南长沙),加封太尉,并节制荆南府兵马。

高宗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60万,分三路南侵。当时金兵连营数十里,宋廷大恐。这时,绍兴以来抗金宿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等,或被害身死,或年老病死,唯刘锜尚在。高宗启用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宋军,迎击金兵。

八月,刘锜引兵过江驻屯扬州,建大将旗鼓,军容整肃,观者赞叹。刘锜先派兵与金军小战,未胜,兵还扬州。金将高景山率兵攻扬州。刘镝预设伏兵,大败金兵,斩高景山,俘金兵数百人。

此前,金军以精兵在淮东抵御刘镝,而以重兵进攻淮西。淮西宋将王权不听刘锜节制,擅自率兵不战逃溃,退兵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刘锜此时病发,于是用舟船把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百姓运到江南,留兵屯守瓜洲。这时,刘锜病重,上书请求解其兵权,留其侄刘汜以1500人驻守瓜洲渡口,又令宋将李横以8000人固守该处。随后,刘镝奉诏回了镇江。十一月,金兵攻瓜洲。李横代刘锜统帅军兵。最终宋军大败,李横、刘汜仅以身免。

瓜洲激战之时,金主完颜亮在采石与宋军大战。王权这时已被罢职,新任将帅李显忠尚未到达。中书舍人虞允文至采石督战,见李显忠尚未到达,便传达朝廷抗金诏命,军心始安,奋起抗金。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又用火炮击败金军,迫使金军败回北岸。

虞允文指挥宋水军打败金军后,过镇江探望刘锜病情。刘锜手执虞允文之手,感慨万分地说:“我的病算什么,还劳驾您来探看。朝廷养兵30年,以图致用。今与金人战,诸将却一技不施,一筹莫展,败金大功却出自您这样一个文人,我辈军人真是惭愧死了!”从此,刘镝病情日益加重。次年闫二月,因事发怒,吐血数升而死。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

杨存中

杨存中(1102~1166),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字正甫。原名沂中,宋高宗赐名“存中”。代州(今山西代县)崞县人。他起于步卒,勇敢善战,一生参加大小二百余战,浑身战伤累累,屡立奇功。他历事两朝君主,忠心耿耿,又处官得体,故深得高宗的信任和孝宗的尊敬。

一、少有壮怀平贼建功

杨存中少年时警敏过人,诵书能致几百言,过目不忘;同时又身材魁梧,力大超人。当时正值时局动荡不安,征战四起,宋朝孱弱。杨存中于是弃文习武,研学孙吴兵法,训练骑射。宋徽宗宣和末年,山东、河北一带群盗四起,杨存中应募从军,勇敢善战,积功至忠翊郎。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再围汴京,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召诸路军马勤王救汴。杨存中与张俊等人俱随信德府(今属河北境治)守臣粱扬祖以万兵入援。张俊引荐存中见赵构,赵构赐其袍带,并令其护卫元帅府。杨存中尽心职守,昼夜守护,顷刻不离,深受赵构的喜爱和信任。

流寇李昱占据任城(今属河北境治),危害百姓,滋扰宋廷,宋军久攻不克。杨存中仅以数十骑兵败敌,击杀敌人数百名。赵构登高远望,只见杨存中左冲右杀,甲胄皆成红色,以为其身负重伤,急忙召回一看,才知全是贼人之血。于是以其为壮士,用酒犒赏,并风趣地说:“血汉请酌此酒!”杨存中接酒一饮而尽,还欲出阵厮杀,赵构忙阻止。杨存中说:“贼人已经胆碎,马上就会被我们擒拿!”不多时,便大破贼军,夺回任城,李昱逃走。

高宗建炎二年(1128),杨存中又随军征讨嘉兴贼寇徐明。双方激战中,杨存中奋勇无比,先登其城,贼兵遂败。宋军主帅欲屠其城,杨存中全力劝阻,最后只杀了几个贼寇首领而已。高宗南渡后,杨存中作为张俊部下据守吴门。临安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逼宋高宗赵构退位。杨存中又随张俊平乱拥帝,先升为贵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为御前右军统领。后金兵南下攻明州(今浙江宁波),杨存中又随从张俊守城拒敌,几败金军。以奇功升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

二、讨李战刘权宠殿中

高宗建炎、绍兴年间,战乱频繁,贼寇四起,江南贼寇李成为最,拥兵十余万,占州据县,对宋廷构成很大威胁。绍兴元年(1131),诏令讨伐,杨存中随从张俊征讨,大败李成贼军。李成见大势已去,渡江投靠了刘豫伪齐政权。

绍兴六年(1136),张浚都督诸路军马,打算消灭刘豫伪齐政权。张浚特别倚重名将韩世忠,当时韩世忠率军围攻淮阳,因久攻未下,请求助战。诏令杨存中带万余兵马援助韩世忠。

这年十月,杨存中率军与刘猊(刘豫之侄)大战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宋前军统制张宗彦带兵从泗州(今江苏盱眙北)赶来与杨存中前后夹击敌人,贼兵大败,刘猊仅以数骑逃去。主帅逃遁,贼众俱降。这时,其他贼军听说刘猊全军覆没,十分恐慌,均拔毁营寨而北去。

宋军大胜刘猊贼军,所得舟船百艘,车辆数千。朝廷授杨存中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并兼领马步帅,杨存中婉言推辞。其后,在绍兴九年,方接受殿前副都指挥使之职。杨存中居功不傲,为官小心谨慎,于此可见一斑。

绍兴十一年(1142),金兀术亡起重兵,再次大举南犯。金军强渡淝水,长驱直人,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宋廷震恐。赵构诏令各路军马合兵淮西,以张俊为宣抚使,杨存中为副宣抚使,刘镝为判官,王德为都统制,出兵御敌。杨存中率殿司兵三万人赴淮,与刘锜、王德军会合,在柘皋设伏,首败金军,打了一个大胜仗。此时金军围攻宋濠州城,杨存中等往援,又击败金军。此时,报闻濠州失陷,张俊接受刘锜建议,扎营待变。不久又报金兵退走,张俊欲建复濠之功,不听刘锜劝阻,命杨存中等进军,结果中了金兵埋伏,慌乱中又不战而撤,结果宋军死伤惨重,杨存中所带殿司三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宋军回师,朝廷只议柘皋之功,不追濠州之责。且张俊、秦桧串通一气,不究张俊之责,反谓刘锜、岳飞作战不利。杨存中因柘皋功加封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殿帅”)。从柘、濠之役可看出,杨存中与张俊关系甚密,也深得赵构的信任。

绍兴十二年(1143),根据宋金和议条款内容,宋徽宗梓棺(棺木)安葬于永固陵。赵构命杨存中都护,事毕拜升为少傅。绍兴二十年(1150),杨存中被封恭国公;二十八年,拜封少师。

三、一代宿将力主抗金

杨存中在帝殿25年,权宠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等人相继弹劾。绍兴三十一年(1161),朝延罢贬杨存中官为太傅、醴泉观使。其后鑫主完颜亮有南侵意,杨存中上备敌十策,被步帅赵密指责为喜功生事,场存口袋得自请罢殿前都指挥使职。朝廷准其奏,赵密取而代之。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边声日急。九月台票,诏令杨存中为御营卫使。刘汜战败于瓜洲后,朝廷命场存中往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守江计。采石之战后,虞允文自采石至京口,与杨存中会合。杨存中与他共谋宋江之计,协力拒敌,使金兵不敢过江。

金主完颜亮死,世宗即位,遣金使与宋议和。杨存中请拘金使于江口,主张以战恢复中原。赵构未许。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传位。孝宗继位,改元隆兴。启用名臣张浚,并举兵北伐。但因将帅不和,北伐失利。孝宗复启用杨存中为御营使。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下入关,川陕告急,群臣议论割让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南)给金人,以止金兵。杨存中入朝奏曰:“和尚原不久前方为我军尽力夺回,得之不易,愿勿弃。”孝宗听从杨存中之言,没有割让。

金兵继续向南推进,朝中有人提议放弃江淮,退保长江以南地区,杨存中不许。金兵占据扬州,与宋军隔江而驻。有将劝杨存中渡江夺回扬州,杨存中也不许,而是回固江防以防金兵继进。金兵南下不成,遂请盟议和。宋军也于乾道地元年(1165)班师。

乾道二年,杨存中因病去世,终年65岁。追封和王,谥“武恭”。

李显忠

李显忠(1108~1177),南宋抗金名将。本名世辅,南归宋廷后赐名显忠。绥德军青涧(今陕西青涧)人。李显忠胆略过人,武艺超群。金兵杀害他全家老幼后,他辗转投奔宋朝。南归后率军战金兵,英勇无敌,战功卓着。曾统领宋军进行“隆兴”北伐,使金人闻风丧胆。

一、假效金、齐遵训归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