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出,就以谋略见长。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张鲁,并取得胜利,司马懿劝曹操乘胜夺取益州。曹操却说:“人似乎不知满足,既然已得陇右,又想得到蜀地!”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曹操晋封魏王,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此后,他更是常常与谋国事,多出奇策。他曾劝曹操让戍边部队屯垦,大大缓减了当时军粮不足的困难。他还曾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后来,二人果然降蜀。
关羽水淹七军,曹操大将于禁大败,曹操深感震惊,想迁都河北,以避敌锋。司马懿竭力劝阻,他认为于禁之败无损国计,迁都是向敌人示弱。当务之急是应利用孙、刘貌合神离的现状,联合孙权,共击关羽,定可获胜。后来,果如其所预料。
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这样一来,既伤善者之意,又使藏亡流窜观望者不敢复还,实不足取。曹操依议,没有移民。藏亡流窜者果然都复还就业。
孙权派使者上表称臣,并劝曹操代汉。曹操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司马懿说:“汉朝国运将终,您十分天下,已有其九,却还恪守臣节。孙权称臣,正是天人之意。”
曹丕即魏王位后,十分信任司马懿,在自己亲自出征时,总是令司马懿留守后方,供应后勤物资司马懿的职务也屡有升迁。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召司马懿、曹真、陈群等,托以后事,命他们顾命辅政。曹丕还对太子说:“此后如果有人说这三位的坏话,千万不要听。”
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太和元年(227)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兼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蜀将孟达投降魏国时,司马懿认为他举止轻佻,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后来,孟达果然与吴、蜀交接,图谋叛魏。当时孟达认为,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魏都洛阳800里,离上庸1200里,司马懿在进攻他之前,必须表奏魏主,这样往返至少一个多月。到那时,上庸城守已备,司马懿根本奈何不了他。不料司马懿临机应变,并未上奏魏主,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兵临上庸城下。孟达措手不及,没过几天就被司马懿擒斩。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励、鼓舞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禁止浪费。南方吏民都心悦诚服。
二、拒蜀建功灭燕屠城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进攻天水(今属甘肃)。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线有战事,除您之外,再无人能够托以重任了!”派他西驻长安,都督雍(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青海黄河以南)、凉二州诸军事,统兵迎敌。
张合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今陕西眉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如果前军足以抵挡敌人,您的意见就有道理;可如果不能抵挡,把部队分成前锋后镇,则是取败之道。”于是挺隃麋(治今陕西千阳东)。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将至,便亲率将士抢收上邦(在今甘肃天水)的麦子。司马懿见部下有担忧之色,就说:“诸葛亮考虑问题周详,但优柔寡断,肯定要扎好营寨之后,才去抢收,而我们倍道兼行,有两天就可赶到。”当即命部队昼夜兼行,直逼上邦。诸葛亮望尘逃遁。司马懿又说:“我军日夜行军,疲劳不堪,熟悉兵法的人,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如今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水,这就好办了!”于是进驻汉阳(今甘肃甘谷)。不久,司马懿果然大获全胜。
军师杜袭、督军薛悌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出祁山,一攻陈仓,都遇挫而返,就算再来,恐怕也是只求野战,不再攻城,战场必在陇东。他还料定诸葛亮军粮缺乏,三年之内不可能出兵。
果然,三年之后,诸葛亮又统兵十万出斜谷(在今陕西岐山南),来攻曹魏。司马懿与之相持四个多月,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妇女的服装,讥笑他如妇女一般懦弱。司马懿迫于被激怒的将士,只得上表明帝,请求决战。明帝十分明白司马懿的难处,于是君臣二人一唱一和,派骨鲠之臣辛毗仗节来阻止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想和我们作战。他之所以一再向魏君请战,不过是在将士面前装样子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能战胜我们,还用得着到千里之外去请示吗?他认为我们长途远征,粮运困难,利在速战速决,所以按兵不动,想拖垮我们。因此,就算辛毗来逼他出战,他也绝不会从命,何况是来阻止他呢?”
不久,诸葛亮又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只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细小事。使者回答:“我们丞相夜以继日地处理事务,处罚20军棍以上的案情,都要亲自审理,每天吃饭,不过数升。”司马懿叹息说:“吃得少,事务多,什么都要自己做,哪能活多长时间呢?”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果然病死于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率兵急追。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了,笑着说:“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景初元年(237),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景初二年春,魏明帝召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临行前,明帝问司马懿,公孙渊会采取哪些策略。司马懿说:“上策是弃城退走,中策是依托辽河抵拒,下策是固守襄平坐以待毙。”明帝又问:“这三策中,他可能选择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只有特别有见识的人才能知彼知己,才能预先有所舍弃,这一点,他做不到。他见我孤军远征,定会认为不能持久,于是将采取中、下之策,先在辽河据险抵抗,然后退守襄平。”明帝问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完成此役,司马懿说:“去时100天,作战100天,回来100天,休整60天,有一年时间足够了。”双方接战以后,公孙渊果然退守襄平。
此时,正逢连日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将士们想向高处移营。司马懿严令军中:“有敢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中这才安定下来。敌人依恃水大,打柴牧马,安然自若。司马懿部将屡次要去攻取,都未获准。陈硅问司马懿:“当年进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所以迅速攻克敌城,擒获孟达。如今我们劳师远来,怎么反倒不紧不慢起来?”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们将士是孟达的四倍而粮食仅够一个月。哪能不速战速决呢?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我们是不怕敌攻,就怕敌跑。如今敌人粮食快光了,我们的包围尚未形成。倘若贪图小利,掠其牛马,抢其柴草,这等于把敌人赶跑。敌人一跑,我们就无法全歼他们了。”
不久,公孙渊支持不住,只得请降。司马懿对使者说:“军旅之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就只有死路一条。”公孙渊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的星落之地。
司马懿人城,屠戮15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两千多人。此时距司马懿出兵刚好一年。
三、诈病诛爽外宽内忌
齐王继位后,司马懿受命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兄弟共掌禁兵,多结亲党,呼朋引类,屡改制度,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的矛盾渐深。
正始九年(248)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11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司马懿也悄悄地做着反击准备。
曹爽及其同党在加紧篡权步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司马懿的存在。这年冬天,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今属湖北)任刺史,临行前受曹爽密托,借拜望之名,前往探察司马懿的病况。司马懿当然明白李胜此行的目的,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喝粥时汤流满襟。李胜说:“大家以为您不过是偶染微恙,没想到您老病到如此模样。”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卧病,死在旦夕。你要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去,并州靠近胡地,要好好防备。此日一别,怕不能见面了,希望您以后能多关照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李胜说:“我要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装糊涂,错乱其辞:“您要到并州?”李胜又大声说:“我要回荆州任职!”司马懿说:“我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你回本州去,好自保重,以建功勋。”
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司马公已如行尸,唯存余气,形神已离,不足为虑。”过几天,他又说:“太傅不能再有作为了,令人怆然而悲。”曹爽等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嘉平元年(249)春正月,魏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并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蒋济对司马懿说:“智囊跑了。”司马懿说:“曹爽是驽马恋栈豆,贪恋富贵,一定不会用他之计。”
桓范见到曹爽后,劝他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派人去探司马懿的口风。司马懿佯称并无害曹爽之意,曹爽便投刀于地,说:“司马懿不过想夺我的权力罢了!吾能以侯爵归府,照样能当富家翁!”桓范痛哭道:“没想到因为你们,害得我遭灭族之祸!”
曹爽随皇帝回到京城后,就被司马懿软禁在府中。正当曹爽满怀希望之时,朝廷突然下诏,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并灭三族。
司马懿诛死曹爽等人,威权愈立,盛极一时。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就想谋立楚王曹彪。司马懿早知二人阴谋,令狐愚死后不久,他就出兵讨伐王凌。王凌自知势穷,只得归降,当他明白司马懿并无宽宥之心,便远远地对他说:“您用一札半简召我,我也不敢不去,何必兴师动众,引军自来呢!”司马懿回答:“恐怕一札半简请不到您吧!”王凌说:“你对不起我!”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决不会对不起国家。”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五月,王凌陷于绝望,服毒自杀。
司马懿进入寿春后,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将这些人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暴尸三天,然后把他们裸埋土中。接着,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国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册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万户,司马氏前后封侯者19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六月,司马懿病倒,可能是心理作用,他夜间常常梦见贾逵、王凌为祟。八月去世,享年72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在河阴。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为“高祖”。
邓艾
邓艾(197~264),三国时魏国名将。字士载。阳郡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他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又能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故连胜连捷。但他居功炫耀,终被妒忌者所害。
一、献策屯淮先机据洮
邓艾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随母亲流浪到汝南,靠给人家放牧小牛为生。12岁时,邓艾在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同名者,遂改今名。
邓艾曾任都尉学士,但因为口吃,只能做稻田守丛草吏。邓艾喜欢军事,一见到高山大川,总是指指点点,说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行军。当时人都嘲笑他大而无当。后来,邓艾任典农纲纪,有机会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觉得他很不一般,征召他为掾,后升任尚书郎。
当时,国家要广拓土地,储备粮谷,为消灭敌国作准备,委派邓艾巡行陈、项以东直至寿春一带。经过考察,邓艾认为该地区土地虽好,但由于水源缺乏,因而无法发挥优长,应当开凿河渠,引水灌溉。这样既可以大量积蓄军粮,又可以开通水运。司马懿认为邓艾言之有理,依计而行,广开漕渠。每当东南有战事,便兴师动众,泛舟而下,直达江淮,不仅军资粮食有储备,还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嘉平元年(249),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蜀国偏将军姜维。姜维撤兵,郭淮整军西行,攻打羌人。邓艾请求:“敌人撤退,尚未走远,有可能会返回来,应该把部队分开,以备不虞。”郭淮让邓艾留驻白水北部。三天后,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岸面对邓艾扎下营垒,却不渡河进击。邓艾识出这是姜维叫廖化来作牵制,蜀国大军则从东面去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之北,距离邓艾大营60里。邓艾乘夜秘密赶到洮城,姜维果然领兵前来渡河。邓艾军队先到,占据了城邑,因而魏兵得以不败。邓艾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来又迁升城阳(治所在今诸城东北)太守。
二、先机知恪屈指料维
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久攻不下,退归。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去世,大臣尚未完全归心。吴国的名宗大族都拥有自己的部众,他们倚仗兵势,完全可以夺取帝业。诸葛恪刚刚执掌国政,内部没有明主,他不去抚恤上下、建立根基,反而争锋于外、虐使其民,举全国的力量攻打坚城,以致兵败,载祸而归,死者万数。现在,该是他获罪的时候了,他的灭亡指日可待。”诸葛恪回到吴国,果然被杀。
这之后,邓艾迁升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他又建策朝廷,主张积粟富民。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晋封邓艾为方城亭侯。不久,又因击退吴军和打败叛将,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封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职务。接着,邓艾率军在狄道击退蜀将姜维,解除了他对雍州刺史王经的包围,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
姜维此时已退驻钟提。魏营中人都认为姜维已经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北向。邓艾却认为蜀军有诸多优势,断言姜维一定会出兵。不久,姜维果然统兵欲出祁山,但听说邓艾已有防备,便回军从董亭直奔南安。邓艾则率部占据武城山,与之相持。姜维出兵和邓艾争夺险要地盘,不能得手,于是在当天夜间渡过渭河向东进军,沿着山路奔赴上邦。邓艾与姜维在段谷交战,大败姜维。甘露元年(256),魏帝下诏褒奖邓艾,说他筹备有方,忠勇奋发,任命他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晋封邓侯。甘露二年,邓艾率兵在长城抵拒姜维,姜维退兵,邓改任征西将军。景元三年(262),在侯和大破姜维,姜维退守沓中。
三、灭蜀建功遭嫉被杀
景元四年,魏帝下诏书命各路大军讨伐蜀国。姜维料知不敌,便领兵东去,退守剑阁。钟会统兵攻打姜维,未能攻下。邓艾上奏建议从阴平走小路直奔涪城,出奇兵冲击蜀国的心腹地带,魏帝准奏。这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出发,穿越七百多里的荒僻无人之地,凿山开道,架桥建阁,历经高山深谷,千难万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自己,沿山坡滚下山去。就这样,邓艾所部进入了蜀国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