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中国书法,迎来了黄金时代。(《书林藻鉴》)马宗霍指出:“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马宗霍进一步指出了形成这一书法艺术黄金时代的原因:“夷考其故,盖有三焉。一则时接汉魏,诸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尤易专擅……一则隶奇草圣,笔迹多传;服拟有资,师承匪远;酌其余烈,自得新裁……一则欲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书法史在经过了先秦的发轫、两汉的积累之后,三国时代的钟繇已在总结前代书艺,为创个人风格,用笔十分讲究,楷书成就很高,瘦劲精妍,奠定了晋人突飞猛进的基础。王羲之从父王导钟爱钟繇书法,“丧乱狼狈,犹怀钟尚书(钟繇)《宣示帖》,衣带过江”(《书林藻鉴》)。王导自己的书法艺术也很有成就,擅行草,见贵当世。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擅长书法。12岁的王羲之从父亲处看到了前代一些书法论着,父亲嫌他年幼,恐不理解,要他长大后再学习这些论着。羲之却要求父亲尽早教授。王旷见自己的儿子志向不凡,便悉心教导。
王羲之从7岁开始学书法。他的书法教师是卫夫人。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有人据此与《王氏宗谱》考定卫夫人是羲之的姨母。这个考论是可信的。卫夫人的书法,功力深,艺术水平高。陈思《书小史》引述的唐人书评,称誉卫夫人之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有女性书法家特有的优美流畅的风格。她的笔法,是从蔡淡处传承的蔡邕的笔法,又心摹手追钟繇的笔法;多年潜心的研究,她终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她既然是王羲之的近亲,传授导羲之学书尽心尽力。
王羲之在父辈们的关怀教导,卫夫人手把手的教授下,书艺大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越来越受到同族长者的器重。《世说新语》“言语”门注引《文学志》说“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述了王廙的一段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从王廙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知道羲之在16岁的时候,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所造诣,深受精于此道的长辈重视。
在王羲之以前,行书这一书体,已由刘德升草创,钟繇使之初具规模。到了王羲之笔下,行书一体得以大成。王羲之大力开拓了行书的艺术容量,使自己的用笔完全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在字形上以简易带出流动,在流动中(所谓“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表现勃勃生机、盈盈意境。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古人认为:“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方孝孺语《书林藻鉴》引)这等于说《兰亭序》是古来行书之冠,中国书法的经典。因为它“兼具众美”而自成风范。此论确实不虚。《兰亭序》是王羲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崭新创造。它的曲折流美的笔触、纵长挺拔的体势在前代书迹中是见不到的。在笔迹连断的处理上《兰亭序》在笔与笔之间曲尽俯仰、顾盼、牵带、张弛之妙,表现了他独具匠心、充满创造力的笔法。自然,他的笔法是不能再现的,因为那是他的创造。许多学者都试图推断他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但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这并不在意料之外。王羲之的笔法既然是创造,那就早已脱却了技巧的层次,取得了可以被无限地阐释下去的资格: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可以阐释,但却是阐释不尽的。《兰亭序》的结体,变化多样,相同的字,各具面貌。20个“这”字,7个“不”字,6个“一”字,5个“所”字,3个“足”字,绝不苟同,体现了王羲之之精湛的功力。从笔法到结体,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所说的那样:“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从全篇看,笔势起伏流动,淋漓畅快,姿态飞扬,在千变万化中却有统一而严谨的法度,在清俊秀丽的表象下蕴含着遒劲的力度。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以着名的《十七帖》为代表,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奠定了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确立了今草艺术的本质内涵,笔姿矫健雄逸,体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他的草书特别富于抒情的力量,潜藏着深深的智慧,体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法则的和谐美。
王羲之的楷书以《乐毅论》。代表作品《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比较钟繇楷书,王羲之的楷书已经脱尽隶心,在方正整肃之中,表现出潇洒飘逸。用笔清劲秀丽,起笔收笔都利落洒脱;结字舒朗,疏密适当。千百年来,王羲之的楷书一直是书家珍视的神品。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从隋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清人倡言书分南北,南派帖学,北派碑学。按照北碑南帖的分法,王羲之就正是帖学的宗师。他的作品有阐释不尽的内涵,有着充分发展的外延。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蔽了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因为他的书艺冠绝古今,事实上,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还是有相当造诣的。《晋书·王羲之传》节录了王羲之一封信中的几句话: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两句话中,羲之表现了他对张芝刻苦学习的赞赏,同时也透露出他倾向于技巧论的书法思想。“耽之若是,未必后之”的意思就是认为书艺的成就可以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而获得,人的努力可以克服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困难。这一思想符合王羲之务实的精神,体现的是王羲之重视人的努力,重视技巧训练的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思想。王羲之确乎倾向于技巧论,但他不是技术主义的。他承认技巧的重要,重视人的努力,同时也特别强调书法要表现人的精神(所谓“意”)。
(王羲之:《论书》。载《法书要录》)“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在这一段与人论书的信里,王羲之提出了“书意”这一概念,这说明他不是技术主义者,并未形成技巧论。什么是书意呢?书意自然不是以文字为载体而传达的语意,而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的人格、性情、志意和才调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艺术家的人格有高下,性情有刚柔,志意有深浅,才调有雅俗,这必然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在一幅书法作品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的力量、性情的偏向、志意的深度、才调的品格正是王羲之所讲的“书意”。王羲之讲了“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的话,思想深刻。“转深”一语,强调了艺术家的实践功夫。“意”在主体,不论多么深刻、高尚、激动人心,但它是内在的、抽象的,它必须经由媒介(书)才能客观化,变得具体。因此艺术家想要把“意”经过书而成为“书意”,把自己的书写行为变成艺术创造的行动,那就必须不断地实践下去。只有这样,“书意”才能“转深”,“点画之间”才能“皆有意”,作品才能气韵生动。
《题卫夫人〈等阵图后〉》王羲之书论的代表作品其中的,最精彩的一段:
夫纸者,阵也;笔者,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这。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势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纸者,阵也”的10个比喻非常着名,是用军事战争作比,说明书法创造活动的复杂性。其中,居于统帅地位的是“心意”,这和前述“须得书意转深”的思想一脉相承。从这一系列以战争比作书的意象中,我们看到王羲之对书法的态度是多么严肃,在“扬笔者,吉凶也;屈折者,杀戮也”的话里,我们感到王羲之对用笔的特别重视。在“心意”的统帅下,艺术家发挥他的技巧、能力(“本领”),使用笔墨纸砚,在构思成熟的情况下,创造书法作品。“
王羲之讲的“凝神静思”就是自由心境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时,“神”“思”都处于“凝”“静”的状态,摈除掉日常生活的一切俗心杂念,全部精神的力量只集中在作书一事上。凝神静思,预想字形;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的讲法,用意在于区别书法艺术和普通的写字。普通的写字,作用在记录语言,目的是实用的,方法自然为实用的目的服务,写清楚即可。书法艺术则不然,它是审美活动,是创造活动,要表现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个性气质。普通的写字不需要构思,但书法作品的创作却必须“意在笔前”,在心中预设结构、经营布置,以便在挥笔作书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原有的构想。书法作品的创作和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需要自由的心境。在事务缠身、世故烦扰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创作的。“凝神静思”的做法跟唐朝张旭大醉之后狂呼奔走,然后作书的做法实是殊途同归,都是要进入超尘拔俗的艺术创造的境界中,方式的不同反倒说明了目的的相同。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这话讲的是笔法。“三过折”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创作隶书波碟笔形时的笔法,即典型的隶书用笔。深入一层,“三过折”的笔法可以用之于楷、行的每一笔画之中,所谓“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姜夔:《续书谱》)。再深入一层,它可以构成一个用笔的系统,“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用“隐锋而为之”的充分用锋的方法,造成除线条之外更有块面的造型效果。“三过折”、“隐锋”的用笔方法,把篆书的线条系统,变革成隶、楷、行的块面系统。王羲之所讲究的正是这一由隶书而来的笔法,发展的也是这一笔法。
王羲之在政治上、文学上、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都有建树。特别是他的书法创造,以宗师的地位耸立在书法史上。艺术地总结了前代的书法成就,继承遗产大力创造,推陈出新,创造出法度谨严、气象崭新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