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大胸襟才有好谈吐
宽容是一种优良的品德,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无不心胸宽广、气量过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胸怀一颗宽容的心、待人以宽,必然口出宽容之语,就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同时也能使自己获得好人缘、成为社交中的大赢家。
人生在世,越是大度越能赢得人心。比如前凉宋混执政的时候就曾把过去差一点刺死自己的玄胪用为心腹,一次宋混问玄胪:“你那一枪几乎要了我的性命。现在我大权在握,你不怕我报复你吗?”玄胪说:“那时候我受人重恩,一枪刺去惟恐刺你不中;现在你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我也没什么可怕的。”宋混见他坦率便不计前嫌,更加重用他。
这就叫大度。实践证明,越是大度者才越能笼络人心。常言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不差,诸葛亮战胜孟获靠的就是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服口服。有人担心对仇人过度宽容会不会留下后患,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一般来说,除非傻子,否则没有人在做事情时不权衡利弊的。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考中秀才后,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的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
“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可见,宽容的胸襟最能感动他人!张宗全正是用自己宽容的胸襟和话语打动了宰相姚崇,从而使自己的仕途变得平顺坦荡。
以宽容、谦让的姿态去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用宽容的胸襟去包容对方,这样彼此之间就会化干戈为玉帛。而宽容别人还能使对方欠你一笔人情债,你也可能因此获得意外的收获。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动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慕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很好。
蔺相如之所以被世人所称道,正是因为他心胸宽广的高贵品质。也正是他的宽容,使他能够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最终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人向来为人所不齿,而那些宽宏大量、待人以宽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在社交中,要想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真心,你就应该在言语间袒露你的宽容。
2.低头说话更能让人高看一眼
在日常生活中,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受不得一点委屈:当别人无理时,他们就以更无理的方式对待;当别人粗鲁时,他们就会以更粗鲁的方式反击,“针尖对麦芒”,不肯后退半步。其实这种方式很不可取,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有智慧的人说话往往善于“打太极”,懂得用“软语”去化解矛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天上午,一位美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上海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我刚才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形,经理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美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我就领您去。”
早在美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当美国人离开经理室后,经理就把换下的鞋悄悄交给一位服务员说:“这双鞋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们从医务室回来以前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结果,果如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本人也完全冷静下来,随后一同回到经理室。经理说:
“没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茶吧!”
美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
“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才致打滑。”
这位美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便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您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于是,愉快地握手后,美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经理送他出门时说:“请您将这件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美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从此,只要这个美国人到上海,必定住进这个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这位美国人最后之所以能够满意而去,就在于这位经理能够在抱怨面前保持理智,顺着对方的意见,并用柔和的语言和切实的行动把这位美国人的怨气化解于无形之中,从而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上一位中年男子要退一只电热壶。
那壶已经用得半旧半新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只!”
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叫,并且满嘴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
这个顾客粗俗的语气,蛮不讲理的神态,使得周围的人都极为气愤,都盼着那名营业员给他点颜色瞧瞧,教育教育他,让他以后做事不要那么狂。
那名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更何况无论什么理由与顾客争吵不休都是经商大忌,便温和地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先生,这个壶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我们这儿的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要不这样吧,你把它卖给我吧。”
就在营业员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顾客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说:“我明天再过来。”一会儿便默不做声地离开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3.口才应讲究“饶人”的艺术
在与人交谈时,难免会发生争论。当双方的争论已经发展到“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状态时,得理占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而不应该对另一方穷追猛打。此时,避开言语的锋芒,就能避免矛盾冲突的升级。当然,“饶人”也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就是要在无损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方式和技巧:
(1)息干戈,妙设难题巧诫人
在双方激烈的争辩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认为说理已无法消除歧见,不妨采取一种“外强中干”的警示性语言中止争论,将一个两难选择摆在对方面前,就能收到警心诫人、平息干戈的效果。
生物学家巴斯德,一次在实验室工作时,一个男子突然蹿进来,指责他诱骗了自己的老婆。争论中对方提出决斗。清白无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将对方赶出门去,或者奋起决斗,但是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时候巴斯德沉着地说:“我是无辜的……如果你非要决斗,我就有权选择武器。”对方同意了。巴斯德指着面前的两只烧杯说:“你看这两只烧杯,一只有天花病毒,一只是净水。你先选择一杯喝掉,我再喝余下的一杯,这该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于难解的死结面前,只得停止争论与挑战,尴尬地退出了实验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绵里带刺的难题,才使决斗告吹,干戈止息。
(2)化窘迫,类比影射巧暗示
一般说来,争辩中占有明显优势的一方,千万别把话说得过死过硬,即使对方全错,也最好以双关影射之言,迫使对方认错道歉,从而体面地结束无益的争论。
一位顾客在一家餐馆吃饭,发现汤里有只苍蝇,不由得大动肝火。他先质问服务员,对方全然不理。他找到餐馆老板,抗议道:“这一碗汤,究竟是给苍蝇的还是给我的,请解释。”那老板只顾训服务员,却不理睬他的抗议。他只得暗示老板:“对不起,请您告诉我,我该怎样对这只苍蝇的侵权行为进行起诉呢?”老板这才忙换来一碗汤,并谦恭地说:“你是我们这里最尊贵的客人!”
显然,这个顾客虽理占上风,却没有对老板纠缠不休,而是借用所谓苍蝇侵权的类比之言暗示对方:“只要有所道歉,我就饶恕你。”这样,自然就十分幽默风趣又十分得体地化解了双方的窘迫。
(3)搭台阶,“你好我好”巧圆场
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常为些小事同别人争论,且火药味浓烈。这时,有理的一方应有饶人的雅量,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衷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避免冲突扩大。
有位先生上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那先生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那位泰山大人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那先生。那先生怕再争论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
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对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如果那先生意气用事与岳父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骂一顿。
(4)息怒火,诚恳解释巧劝慰
人和人之间相互发火争辩,不少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得理的一方最好是多加解释、设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一家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排在队伍中,将手上的报纸都看完了也没有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值班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抱歉,让你等了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手术室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了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那个值班员身上,但是面对病人的错怪,他却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浇油的回答好多了。
(5)止争吵,幽他一默巧解纷
人与人相处,发生争吵在所难免,甚至夫妻那样的亲密关系,也不会例外。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调侃、幽默的言语,浇灭对方的怒气,达到释疑解纷的效果。
有一女子虚荣心重,当夫妻商量出席友人的婚礼时,她缠着丈夫要买一种昂贵的花帽。此时正值夫妻闹“经济危机”,丈夫自然不肯答应。争吵中,妻子赌气地说:“人家小喜和小金的爱人多大方,早就给她们买了这种花帽,哪像你,小气鬼!”丈夫不愿争论,只是故意夸张地说:“可是,她俩要是有你这样漂亮,还用买帽子装饰吗?”妻子一听这幽默的赞语,不觉转怒为笑。
在与人发生争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得理不饶人”,那样不仅不能胜过对方,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反之,避免锋芒,妙语“饶人”,就能“和平”解决争端,达到“双赢”的理想境界。
4.以静制动胜过咄咄逼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些情况:有人倚仗某些势力,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话咄咄逼人;有人因为某些问题不合心意,便喋喋不休;有的人性格粗鲁,说话不分青红皂白。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以静制动,这样就能使这些人感觉自讨没趣、知难而退。
(1)用沉默对付喋喋不休者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义无反顾的缄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儿,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2)用沉默对付性情粗鲁的人
性情粗鲁者说话不管不顾,横冲直撞,对付这种人是不可能正面交涉的。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尽管你的尊严、人格以及感情受到伤害,但只要你一出手,便会陷入难以应付的场面,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羞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避免发火动怒。如果你不是沉着从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会给挑衅者提供机会,让其占据优势,结果使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尽管羞辱人的言语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无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气愤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镇定,这样你才能稳操胜券。
在洛克菲勒的轶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位客人恣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个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决斗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再如,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进行指责,说他简直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政党组织。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他进来后仍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自己的身旁一样。来客见葛力内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发显得生气,于是对葛力内辱骂起来。可是,葛力内就是不予理睬,依旧默默地写着他的东西。
来客无可奈何,绕着葛力内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绝地重说了一遍。虽然来客几番重复这套盛气凌人的指责,但葛力内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来客词穷怒息,准备离去,葛力内才慢慢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说:“干吗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
沉默是金。有时,要想让别人闭上嘴巴,与其用言语压倒对方,倒不如保持沉默。兵法上把这称为“以静制动”,它的威力有时要远远胜过言语。
5.有时息事宁人的态度比好口才更有效
有时候,装聋作哑反而是最佳的说话技巧。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说话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而用装聋作哑的方式宽恕他人的过错,反倒可以不露痕迹地圆满解决问题。
唐代宗时,郭子仪在扫平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后台,互相不服软,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愤懑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爸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当这个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惟我独尊,任何人想当皇帝,就可能遭到满门抄斩的大祸。升平公主听到郭暧敢出如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立刻奔回宫中,向唐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皇父会因此重惩郭暧,替她出口气,而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劝解下,公主消了气,自动回到了郭家。
这件事很快被郭子仪听到了,可把他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打架不要紧,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这着实叫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治罪。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儿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儿,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听到老亲家这番合情入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十分轻松,眼见得一场大祸化作芥蒂小事。
小两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儿,就将家无宁日。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大动杀机,而是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他的这笔利弊得失的账算得很明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较真儿,就会愈加麻烦,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无为而治”,也许会有满意的结果。唐代宗对郭子仪说的那番话圆滑老练之至,说明其说话的修养已达相当高深的境界。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合快言快语、一语中的地解决问题,在特定情况下,用装聋作哑来息事宁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妙的说话技巧。
6.好口才有时离不开“糊涂”的智慧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而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时则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在与人交往、交谈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往往懂得适时地假装糊涂,从而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但又不能拒而不答的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糊涂,巧妙地回避问题。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做法,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迭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有一半是迭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君子风度。
另外,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
这就叫作所问非所答。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但这也无妨,只要为人、做事、说话懂得适时地假装糊涂,避重就轻,就能够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