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34322800000027

第27章 血色家园(3)

将军救孤女的事情,在过去40年后,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熟知的故事。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解放军报》副社长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引起两国新闻界的关注。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报记者通过一系列调查,很快找到了住在日本宫崎县的美穗子一家,当年的那位“小姑娘”已经是三个女儿的母亲,和丈夫开一家五金店,平静地生活在日本。

不久,美穗子全家受中日友协邀请来到了中国。1980年7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聂荣臻元帅接见了美穗子及她的家人。年逾八旬的聂帅再次拉着“日本小姑娘”拍照,亲切问询。聂荣臻的女儿聂力记述了那一刻的情景:“见到父亲的一刹那,美穗子话未说泪先流,竟‘呜呜’地哭出了声。我也受到感染,眼窝里蓄满了泪水。美穗子弯下身子,用额头触摸父亲的手,以此大礼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此,聂帅又找到了一个“女儿”,美穗子也称呼聂帅为“父亲”。美穗子成为中日友好的民间使者,来往不断。

美穗子没有忘记曾经养育过她的封奇书。她访华后不久,打听到了在平山县知识青年办公室工作的封奇书的地址,给封奇书寄来一封信和一张全家的合影照片。封奇书拿着信件,找到古月中学的马立章老师,请他帮助翻译了信件。美穗子这样写道:

……回想幼年时,我那亡故的祖母曾经多次告诉我当时八路军战士和乡亲们对我的热心抚养和关照,这些事到现在我还隐隐约约地印记着……

在残酷的攻防战争中成了战争孤儿的我,只是由于您的珍贵的抚育才使我活了下来。连语言也不通的我给您造成了多少麻烦,使得您不顾自身安危付出了多么大的辛苦养育了我。这一切都使我充满了无限感激、感谢之情,不论用什么也是难以报答的!

其实,封奇书在1980年5月5日,已经以《中日友谊的缩影》为题,亲笔写下了这段回忆录。此刻,美穗子的信又让封奇书心潮起伏。他连夜写了回信,又请马老师翻译成日文寄给美穗子。信中说到他只是作为八路军战士,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微不足道的工作,但40年来一直惦记她,听到她访华的消息,高兴得很,陈文瑞妈妈从四十里以外的陈家峪特意赶来,都盼望再见到美穗子……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在生前再没能见到他们抚育过的日本小姑娘。

采访手记:

2011年盛夏的一天,我走进北京聂荣臻元帅居住了43年的院子,院落敞亮宁静,一如元帅生前模样。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回忆父亲:“他坐在那把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在他1992年去世后,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姿势——静静地、深情地向着远方的天际仰望。”

元帅远去,此刻接待我们的聂力也已年过八旬。聂力与父亲母亲失散十多年,被寄养在上海一户农家。几岁就开始做饭、纺棉、种地、插秧,什么农活都要干,给别人家当保姆带孩子,每月换一斗米。有时要靠出去讨饭过活。刚满12岁就被送到纱厂当童工,备尝了人世的艰辛……后来在******的关照下,聂力于1945年到晋察冀和父母团聚。后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大军中的一名骨干,她也是共和国的第一位女中将。

这个温馨的院落,美穗子也曾数次来过,来看望她的中国父亲。美穗子第一次访华,聂力替父亲去机场迎接。两人一见面都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相拥而泣。她们俩有着多么相似的“孤儿”的童年啊!她们一见如故,而今,她们已经见面7次,成为“永永远远的姐妹”。

聂力曾于1989年访问日本,专程去看美穗子。她惊讶地发现,每到一地,聂帅战火中救护的“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人人皆知,都能说美穗子的名字和故事。可见这事件影响是多么大,聂帅的人道主义精神影响深远。后来,聂帅故乡江津市与美穗子的家乡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交流不断。2003年,井陉县洪河槽村的“聂将军与美穗子雕像”和井陉矿区“美穗子获救纪念碑”落成,“井陉都城友好纪念馆”也正式开馆。

开始寻访封奇书照顾美穗子故事时,我曾产生过一个很大的疑问。资料里显示,聂帅在8月22日给日军写信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就把孩子送还了日军。封奇书怎能照顾美穗子一月有余呢?(张志平著《非凡岁月》中记述为46天)

这疑问困扰我多日。这是写纪实作品的“较真”处,一个时间对不上,就心神不宁,感觉不踏实,若不找到说服自己的资料就很惶恐,似乎觉得对不起历史和那些真实的人物。最后我把目光转向井陉矿区。终于在一份资料中找到了原委!原来是在送还途中因战事激烈,复转回平山古月,直到10月才送还的。于是,才释然。

由此想到,日本都城市日中友好协会的支部长来住新平,为了弄清这段历史,先后22次来到中国,在井陉和平山细细密密地走访,一村一镇地标注,最后清晰地制作出美穗子被救的路线图,每一位护送的人名都标注清楚。图中标有封奇书的名字。这种治史的态度让人尊重和感动。

张志平主编的《非凡岁月》中,曾写下了在编辑这段故事时,而进行的深度寻访。当时他为了使这段历史更加完整,曾先后寻找多人,查阅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多份报纸,见到封奇书在1980年5月5日写下的《中日友谊缩影》,后来查到封奇书的同事康喜宽写过的报道,康喜宽曾亲自采访过封奇书和陈文瑞,是重要的知情人。于是就请康喜宽执笔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张志平当时觉得还是缺乏有价值的照片和资料,在康喜宽的提醒下,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封奇书的女儿封吉平。

张志平这样回忆道:“几经周折,吉平终于答应给我提供照片,得此消息,我马上驱车赶到平山县城。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她匆促地从机关大门走出来,一句话也没说,递给我一个红皮的笔记本转身就走,从她匆匆离去的背影上,我感到她哭了。翻开本子一看,里面竟然全都是封奇书老人和美穗子往来的照片和有关资料。在返回的路上我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父亲对女儿的真心寄托,是吉平的传家之宝。因为身经百战的封奇书在最终告别这个世界时,可能有许多事件都在记忆的长河中淡忘了,但他和美穗子往来的这段经历却深深地烙刻在心里,成了他漫漫一生仅存的珍藏。”

2014年的夏天,来住新平一行再次访平山,封吉平陪同他去父亲的墓地祭扫。烈日炎炎,香蒿青葱,大片的向日葵盛开,大家步行很长时间,来到一处山坡,这里有一座石砌的墓地。抚养美穗子的封奇书就长眠于此。我在墓石上没有找到封奇书的名字,这又是一座平山团战士的“无字碑”,不,仔细观察,底层有字迹,正面有“无为”,侧面刻有“一世空留影,九泉不流芳”等字样。后来,听封奇书的内弟封世泽老人介绍,这是他亲自为姐夫撰写的一副对联,原来写的是“忠耿一世空有影,坦然九泉不流芳”,结果石头短,缩减成五言。

我想,忠诚、耿介、坦荡、淡然,这副对联正是整个平山团战士们的写照啊!九泉可以不留他们的芳名,墓碑可以无字,但是他们的影子至今还被我们寻找,他们的精神亦会万世流芳。

2014年9月6日,我与河北电视台《平山记忆》摄制组一行,来到日本宫崎县都城市,由来住新平引领,一脚踏进美穗子家古朴的庭院,踩着沙沙的石子,石子间盛开着黄色的太阳花,一切都感到有些恍惚。

我的神经长期在战火、硝烟,在鬼子屠杀的场景里浸泡,忽又看到聂帅救孤,印叠幼小美穗子姐妹影像,倏然70多年过去,又切换到眼前70多岁的日本老太太身上,脑筋盘绕太多,真有些转不过弯来呢。

美穗子家有太多聂帅印迹,四壁悬挂的是他们的合影老照片,摆放着聂帅各个时期的传记和铜像。第一次访问中国时,聂帅送给美穗子两幅山水画,但是,她的房子矮,挂不下。最后,她家把房顶重新拆建以后,加高了,把两幅画镶嵌在玻璃框里,郑重地悬挂在客厅……书架上同样摆着聂力的《山高水长》,看到她家橱柜上摆放的平山天桂山风光镜匾,我才回过神来,是聂帅、封奇书,是战争,是平山,把我印象里“传奇”的时光编织在一起。

采访中,美穗子一一介绍了聂帅的纪念物品,她陷入回忆,喃喃地说:“我当时才四岁,所以不太记得……当时孤苦伶仃,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才活过来,回到家乡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些跟聂帅、当地的八路军战士还有老百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表示由衷地感谢。”

她讲到了特别想见一见封奇书,但封奇书于1997年去世。直到2002年8月,美穗子又一次访华,这一次,美穗子再次回到再生之地井陉矿区、井陉县、平山县,进行“谢恩之旅”,沿当年的被救路线一一拜谢恩人。她专程来到封奇书的墓前祭扫。美穗子在墓前深深地鞠躬,热泪涟涟……这个普通的平山团战士,他捧出宽容赤忱的心,慰藉了一个日本女儿孤独的心。此刻,长眠故土的封奇书一定听到了美穗子喃喃感激之声……

美穗子说,她们姐妹获救后,被送到石家庄的石门医院。不满周岁的妹妹溜美子因消化不良不幸死去。她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美穗子在穷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饱尝了人间苦难。她说,因为是战争孤儿,小时候经常受欺侮。由于贫穷,一直边上学边干活。中学毕业时想进纺织厂干活,却因为没有双亲没被录取。后来她与丈夫昭男在农业协同会打工时认识,20岁的她结了婚,婚后两人共同经营起小五金店……

而今,美穗子已有七个外孙、外孙女,安享着幸福的晚年。在1980年“孤女”被找到后,她这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成为日中友好协会的一员,参与社会活动。目前,因年龄原因,她的三女儿溜美子(美穗子为纪念死去的妹妹,给女儿取名溜美子)接任她的工作……

那天,我去了美穗子家的洗手间。坐在她家温热的马桶(智能,瞬间加温)上,踩着绵绵的地毯,一瞬间,思绪回到碾盘沟村(离西柏坡不远,沙飞在此创办《晋察冀画报》)。前不久,我们陪着来住新平一行,到碾盘沟采访,遇到“孤儿”盖永海,他的母亲被日本鬼子杀害。盖永海边哭着,边讲述他母亲被杀的经过,我看到,他脚上穿着一双破布鞋,露着脚拇指。他和他的先辈一样,喝着玉米粥,住着土坯房……我此刻想,别说这智能马桶,普通马桶或许村民们都没有用过。而被救的美穗子,她家庭院的盆景修剪一次大约需要30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我们一个公务员一个月的全部收入。美穗子的家庭状况是日本非常普通的。诚然,抛下历史的、区域发展的差距,这一刻,难道你不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一些什么吗?我们的前辈浴血奋战换得胜利,梦想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难道希望自己的后代穿露脚指头的鞋吗?这一刻,难道你还在为我们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而膨胀骄矜之心吗?

路漫漫,思纷纷,我辈尚需努力啊。采访结束,美穗子写下“中日友好”四字相赠,我们起身告别,驱车上路。美穗子在她家门口送别,伫立良久……

回首间,借用悬挂在美穗子客厅里,姚远方写给美穗子的诗作结,并祈祷和平:

逢凶化吉浴硝烟,阔别中华四十年。

太行山水常萦梦,雪梨入口今犹甜。

忽闻老将呼弱女,从此凭栏夜不眠。

悲欢离合辛酸事,化作日中友谊篇。

贺 龙 佳 话

1939年中秋,明月夜,陈庄大捷,贺龙爽朗的笑声响起。打了六天五夜的陈庄战斗,全歼了日军第八混成旅1500余人,击毙了水源旅团长。陈庄歼灭战的胜利在当时的敌后乃至全国的抗日战场,引起很大的震动。抗日军民精神振奋。从党中央到各地部队都纷纷祝贺。《晋察冀日报》10月2日载:“……获得大胜,给敌人以迎头最大的打击,使敌人在进攻的开头就遭到残酷的挫败,这对于保卫边区,粉碎敌寇‘扫荡’进攻是有伟大的意义的。”******也传令嘉奖:“振军威于冀晋,树华北抗战之楷模。”

晋察冀军区五团,这支以平山人为主,战斗在家乡的子弟兵团队,在团长陈祖林、政委萧锋的领导下,和120师的部队一起血战陈庄,战绩突出,特别是由副团长刘桂云(从718团抽调回来)率领的一营将士和敌人猛打猛拼,分外顽强,打出了这个“平山团”的名声。贺龙师长夸奖“五团打得好”、“晋察冀子弟兵了不起”。

战后,贺龙率部从灵寿县的陈庄一带移驻紧邻的平山县休整,师部驻扎会口镇。这位留着胡子、手不离烟斗的将军,一时间成为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一天清晨,会口镇,某胡同口,一个壮汉挑着一担干柴快步走进。猛听得“扑通”一声,前面的一个人被撞了个仰面朝天。他忙放下干柴,仔细看。见地上的人正摸索着找到被撞飞的烟斗,站起来拍身上的尘土。“天哪——”壮汉一下子傻眼了!原来撞倒了贺龙师长!他紧张地站在那里,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