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34322800000015

第15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6)

张大平母亲郄振书(曾担任平山县人大副主任)晚年写回忆录,记述辛庄惨案的经过。在张大平为母亲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母亲80多岁了,仍然过着俭朴的日子。从写这篇回忆录那天起,我给她拿了几本稿纸,但她却一直舍不得用,将所写的资料写在一些旧信封和旧文件的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我看起来很是费眼。她总是说:“我这点东西不值得用好纸!”现在,稿子写出来了,那几本稿纸仍然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一个白发苍苍的革命母亲,写沧桑的历史,连几页稿纸都舍不得用,读来让人心酸,让人感慨!我想告诉这位老妈妈,你们为民族奋战的故事“不值得用好纸”,还有什么样的事迹配得上好纸?

战将韩怀智

一个英雄的团长倒下了,在不远处,跟随他的一个平山子弟兵站了起来。他就是韩怀智。

韩怀智1922年出生于平山县曹家庄,距离洪子店、西柏坡都不远。他从小好打抱不平,淳朴、仗义、好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洪子店二高,但家贫上不起学。幸好二高的李校长爱才,让他到学校打杂工,帮老师们烧水做饭、擦桌洗碗来顶替学费。

韩怀智欣然去上学,一点都不怕苦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高毕业后,家里因借高利贷,把地都卖光了,连书本费也拿不起了,只好辍学。他暗暗发誓,找机会要当一名乡村教师,让穷人的孩子能上学……平山团在洪子店组建时,他没赶上。等徐海东旅来到洪子店,他毅然报名,成为115师带走的1700名平山子弟中的一员。他因为有文化,短训后,留在团部当测绘员。

辛庄激战是韩怀智参加的第一次战斗。韩怀智跟着老兵们向日军射击、投弹,在日军反扑时坚守阵地不退缩,奋力厮杀。

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指挥者,韩怀智在陈锦秀冷静从容的团部找到,从他牺牲的弹坑里找到,战争、牺牲,保家卫国,这些词汇突如其来的磨砺,让15岁的心变得沉重而厚实,一支队伍的勇敢在将帅身上的折射如此清晰,韩怀智擦掉悲痛的泪水,一种坚毅、慷慨在他心里发芽。之后的百团大战中,他跟随在新团长黄新友身边,任警卫连连长,团里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常常交给韩怀智。韩怀智的连队从来不避日军兵锋,他也从打仗中学会了打仗。就像会武术的人,对手的重拳来袭,躲避只能是被动挨打,只有靠近再靠近,接招儿,还手,才有机会战胜。韩怀智率领的部队勇敢顽强、作风过硬,一仗一进步。韩怀智一生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这在共和国军人的经历中是不多见的,是115师里“平山团”的最优秀的平山子弟兵代表。

在寻找平山团时,被称为“战神”的韩怀智让我感叹不已。

1942年,韩怀智在延安军事学院参谋科学习,当时朱德兼任院长,叶剑英兼任副院长。韩怀智废寝忘食地学习,迅速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人才。后到贺龙、关向应的晋绥联防军工作,其好读书,爱学习,常做笔记,勤求教,受到首长们表扬。解放战争中,韩怀智机智勇敢,协助首长当好参谋,无数次建立功勋。冀热辽军区在攻打热河时,韩怀智所在的团获得“英雄顽强”的锦旗,在锦西战斗时,所在的70团获得嘉奖。辽沈战役时,韩怀智是副团长,亲自深入连队演习战术,全团的官兵他都熟悉。该团获得多次表彰。在平津战役时,韩怀智所在的135师405团得到****、罗荣桓的接连两次嘉奖:“405团,在王串场外围战斗中纪律良好。部队虽然一天没有吃饭,但他们缴获敌人的80多箱饼干和十几桶罐头都丝毫未动,战后完全交给了师政治部统一分配给伤员和攻击部队……”“405团动作迅速,作风顽强,进入纵深后发展甚快,迅速攻占了金汤桥……”在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405团得了“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韩怀智多次率领战士们冲锋,子弹打光了,拎着空枪,手持爆破筒追击敌人。苏联作家曾以韩怀智团的事迹为典型写了《战斗着的中国》。

在朝鲜战场,韩怀智为135师师长时,以现代化的战争要求训练部队,短短一年,全师涌现出4702名特等射手和2373名技术能手。身为师长的韩怀智常常和战士们一起训练。韩怀智为54军参谋长时,该军参与了西藏平叛,部队以斗志昂扬、迅猛细心,受到表扬。

1979年,韩怀智率54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了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沙场点兵。时任54军作战处长的唐硕在《铁马冰戈》一书中记述了以下情节:

2月18日23时,我随韩怀智军长前往位于南宁郊区的广西战区前指,某军主力(两个师)已携轻装进入越南高平以东地区,由于该军另一师打不通3号公路,军、师炮兵团和后勤物资运不上去,该师伤亡较大,师部被越军包围,情况危重……韩军长连夜乘直升机直接转落162师指挥所,为了最大限度地靠前指挥,要前往被困的某军指挥所。

在行军路上,多年未有实战的战士们,一听枪炮声,都非常紧张,有的用背包把汽车车窗堵住,试图挡住子弹。韩怀智的警卫员也想用沙袋捆绑在指挥车的两侧,韩怀智喝令制止,并命令驾驶员将车窗全部卸下。

就这样,军长指挥车成了“敞篷车”。在行进的部队中,将士看韩怀智镇定自若地在自己指挥车上,“军长和我们并肩战斗”,顿然间部队士气高涨,刚开始的紧张气氛烟消云散……

为了按时赶到42军指挥所,韩军长踩大油门,超越庞大的车流,竟跑到了车流的最前头。接着指示:“撇下军前指车辆和警卫连,由军长、副参谋长、作战处长和一名参谋乘两辆吉普车,开大灯光快速行驶,穿越这一地带!”虽说是出其不意,但这是在我前、后方之间数十公里的“真空”地带,通往高平的3号公路穿行其间,而公路两侧并无我军的兵力控制,越军特工队频繁在此伏击我军,“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没有人想到,韩怀智军长是这样“星夜单骑走高平”!这个从抗日烽火中走出,和强敌交手无数的猛将,他是有资格这样傲视一切的。

到达某军指挥部交接时,韩怀智沉着果断地说:“不用再讲了,请把作战地图留下,你们撤下去,我们接上来!”韩怀智把一生的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他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划区分片搜剿等等战法,注意各种兵种协同作战。韩怀智率军前指一直伴随162师行动,常行进间就投入战斗,剑锋所指,犀利无比。在一个参战军人的博客里,我看到这样的文字:“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7个炮兵团,数百门大口径火炮齐射越南孤山高地,炮弹像狂风暴雨般倾泻在这个不大的山头上,一时间山摇地动,黑烟耸起核爆炸般的蘑菇云,我162师像条巨龙逶迤向前,转瞬间就穿越了孤山火控区,又迅即兵分两路,主力直逼复合,一部兵力顺手就把被围困的某师部脱拽出来。而在此前,据说师长把密电码都烧掉了,再晚一步,情况就不堪设想了。”

那位博友这样评价:“大洋彼岸那位‘胆大包天’的巴顿将军,当年顶多也就是在前线拔出手枪打打飞机而已,如此看来,他那顶‘血胆将军’的帽子是不是该摘下来,让给韩怀智军长了?”

的确应该如此!这位博友也许不知道,这位将军不但自己上一线,还把自己的儿子带上前线。他的儿子韩东军一线参战,并荣立了三等功。“上阵父子兵”,平山团子弟兵的光辉传统再次凸显。

1985年韩怀智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全军的军事训练、院校教育等工作,实现了他幼年的愿望,循循善诱地做起教育工作。

2001年,将军最后一次回到家乡,他静静地坐在曹家庄小学生的课桌旁,和孩子们一起听课……时光宛若倒回70年前;他默默地在辛庄纪念碑前肃立,仰望西凉山;他仔细地拜谒了西柏坡,在一间间土屋里驻足停留,流连忘返……2003年春,韩怀智在一个夜晚溘然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没有任何值钱的财产。新华社副社长何东君的一副挽联,就是这位从“子弟兵到将军”一生的写照:

英雄起家,怀揽山河,铁马强兵,伏魔荡寇,凛凛军威震神州;

将军得度,智及世泽,国防文教,育才树人,朗朗德望昭日月。

采访手记:

2011年7月的一个下午,北京,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的美丽校园,我见到了韩怀智将军的儿子韩东军少将(时任副院长)。他个子不高,脚上穿了双休闲的千层底布鞋,话语柔和,行动严谨,腰背挺直。他得知我的采访来意后,说,他现在体会了写书、出书,搞文字工作的不容易。原来他正在采访、整理韩怀智的回忆录,已经辗转采访了近200人,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即将成书。

话头一开,韩东军首先讲起了他的父亲。在长达一个小时的介绍中,他始终有板有眼,每一次战斗、每一个番号和人物都讲得一清二楚。后来我对照查询韩怀智资料,韩东军的谈话像是背诵,没有错误,没有废话!若非热爱父亲,若非全身心投入目前的资料整理,又有几个儿子能把父亲生平经历完整“背诵”而出?

当我问到他父亲的性格时,他一口气说出:坦诚、坦白、直率、忠诚、务实、扎实、实实在在、和善、平易、公仆思想、坚决执行命令……我不觉得哪个词汇夸张,个个用在韩怀智身上都妥帖。最后我补充一个词语:淡定。韩东军点头回忆说:“父亲一生信奉格言‘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面对每一次提职,都要先考虑事业。”韩东军讲了几次韩怀智“升官不去”的事情。比如1964年,韩怀智在54军任参谋长时,任命书已经下达但还没有宣布,让他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但韩怀智强烈要求留在老部队,继续工作。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何升官而不去,然而韩怀智的性格就是这样,哪里能踏踏实实干事业就留在那里,不求虚名,但求务实,可谓“坚决”。

我问韩东军越战中父子同上战场的事情,他首先纠正,说:“那个三等功不是我个人的,是我在162师炮兵团时,集体荣立的。”当时,韩东军在162师部任职,听说要打仗,强烈要求到团里,到前线。其实,那时候有些“官二代”都忙着找人往回撤,害怕炮弹不长眼,有个什么闪失呢。韩东军要求去前线的事情当然被人汇报给军长父亲。

我急忙追问:“你父亲同意吗?”

韩东军:“同意。”

又问:“你出发前去见父亲了吗?”

韩东军:“见了。”

再问:“父亲嘱咐什么话吗?比如注意安全?”

韩东军:“没有。”

追问:“一句话也没说吗?”

韩东军有所思。说:“父亲要上指挥车时,盯着我说,‘老子不怕死,儿子也不要怕死!’上车离去。”

老子不怕死,儿子也不要怕死!多么质朴的一句嘱托!多么豪迈的中国军人气概啊!许久,这句话都在天际间轰鸣,我的心里十分震撼!

我们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面看到,大战前夕,一位高干夫人从北京打来电话,要求把在部队的儿子撤回后方,而韩怀智军长却将儿子送上战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慨。

从太行山走出的军人父子,已把平山子弟兵的民族气概代代相传了!

韩东军邀请我们一行人在学院吃晚餐,天还早,他建议大家散散步,看看他们的校园。而后我们沿着一条笔直的道路开始散步。他的走路姿势也像是在走正步,真是“军人的散步”啊。我穿着高跟鞋,跟着他的步伐,觉得很吃力。但我也坚持走完了“既定计划”,沿着笔直的道路返回。

一路,看着韩东军自然而坚定的步履,眼前忽然叠幻出韩怀智将军的身影……平山子弟兵,70多年后,我依然能寻到您朴素而传奇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