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39

第39章 孩子无理要求多,父母要会说“不”

父母如果能够让孩子体验到“给”的乐趣,孩子就会对“不”表现出自然的神态了。父母要经常向孩子灌输“给予”的观念,常鼓励孩子帮助别人,让他们体会帮助别人所带来的乐趣。

有的孩子有这样的习惯,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同别人说话。比如命令父母说:“把鞋给我拿来。”命令别的小朋友:“过来帮我!”有时甚至命令客人:“给我倒杯水!”

孩子怎么会产生这种不良行为呢?

可能有以下原因:孩子可能受父母的影响,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命令别人的“本领”。有些父母认为,在家里面不用客气,因此在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用命令的口气讲话,有的父母常在孩子面前命令保姆等。

这些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教孩子学会了命令人。在这种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中心,因此从来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如果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命令别人,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慢慢说出来,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常常还会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别人,把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办坏。”

一句话,要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父母是要花很大力气的。

许多父母经常用“不”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要求,这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具体表现。经常用“不”并不意味着就会伤害孩子,不常用“不”也并不就是溺爱孩子,关键是怎样合理地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与正确地使用“不”这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

我们觉得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父母任意地说“不”常常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发生错乱,严重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且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铅笔没有了,孩子提出要买铅笔,父母却说:“不!”如果常常这样,孩子就会搞不清到底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孩子甚至会认为,父母什么都不让我做,我就偏要做,看你们把我怎么办。

(2)父母不要只说“不”,更重要的是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可能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说明或解释,但是最终孩子还是会明白的。例如,孩子想买一个很贵的玩具车,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买玩具车要花很多钱,我们没有这么多钱,钱首先要花在吃饭穿衣上……”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买太多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已有了许多东西,父母不再给他买同类的东西是不会伤害孩子的。如果东西买多了,反而对孩子不好,有时孩子还会出现厌恶情绪。

父母如果长期过分顺从孩子的要求,孩子常常就会变得比较任性,不能接受“不”的回答了,这对孩子倒是很有害的。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改正孩子命令别人的不良习惯,父母首先要树立榜样,从自己做起,在家里创造出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

(2)当孩子命令别人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忙应该有礼貌,别人才愿意帮助你。说话像下命令,别人就会讨厌你,不愿意帮助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对此比较敏感,经常注意纠正孩子命令式的讲话语气。如果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说话,父母就要求孩子说话不能使用这种口气,直到孩子改变语气为止。

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在孩子的身上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的,父母不要大惊小怪。父母细心能够纠正孩子的粗心,父母诚实可以避免孩子说谎。对任性的孩子,父母要因势利导;对有偷摸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启发他的羞耻心。纠正了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孩子就增强对错误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