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步入婚姻后,我们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庭,单位里的事让人喘不过气来,家里的杂事也让人心烦,忙完这又忙那,这使我们的心境变得杂乱,时间也变紧了,没有了谈情说爱的兴致,而且两口子的各种分歧也逐渐凸现。这时,最需要的是双方的充分沟通。忽视了沟通,会使彼此间小小的裂缝变成深深的沟壑,而使婚姻坠入死谷。
沟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闲聊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选个周末的夜晚,或利用其他相处的时间闲聊一通。趣事、烦恼事或是喜事,以至婆婆妈妈事,都可成为话题。用不着刻意寻找热恋时的感觉,只需坦诚交流,充分沟通,便会使两颗心靠得更近,对彼此了解更多。这样,就不至于在冷漠中感叹“你不明白我的心”,并使两人之间的缝隙得到及时的修补。正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通过闲聊来巩固夫妻间的感情,是促进婚姻幸福的最简便易行并行之有效的妙方之一。
其实,在社会交往中,闲聊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往往会根据闲聊的内容,是否喜欢闲聊,或怎样与人闲聊,来判断别人的性情。善于闲聊的人,会让人觉得亲切随和,而不善于闲聊的人常被冠以“清高”之名,使人感到难以接近。因此,闲聊这种看似琐碎的细节,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而且,闲聊可以保持沟通过程的有效性。闲聊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姿势都能传递一些心理信息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亲切与可信赖的人。
此外,闲聊对于谈判等“正经事”也具有微妙的促进作用。
一些有经验的谈话者在正式进入谈话主题前,总会谈些与主题无关的“废话”,比如谈谈天气,拉拉家常,讲讲趣闻等。一些社交高手,如政治家、新闻记者,都善于利用这种方式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实际上,闲聊已经演变成相当普及的商务需求。在商业谈判中,真正成功的商业谈判的前提是正是闲聊中的各自满足,这样才会有进一步利益上的合作。通过闲聊,我们可以使相互不认识、不了解的双方,为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个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闲”,不是空洞的,而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引导对方,达到获取所需信息的真正目的。
其实,谈谈球队的比赛情况、各自大学的背景、甚至天气,都可能让双方找到某种共同点。咨询公司查尔芬集团(ChalfinGroupInc.)的CEO罗伯特·查尔芬(RobinChalfin)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个客户是IT公司的老板,希望卖掉自己的生意,于是请一个有意的买家吃饭。买家在闲聊时谈起他带儿子钓鱼的情景。这段谈话之后,“大家的警惕情绪和对谈判的种种疑问都豁然消解了,”查尔芬说。这位老板并不热衷于钓鱼,但重要的是双方对家庭和业余生活都十分重视,因此这顿饭最终敲定了交易。
可见,闲聊是社交中的“调味品”,用得恰到好处便能锦上添花,促进你与对方的交往。当然,作为生活“调味品”的闲聊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不能充当“主菜”、“主食”,否则就起不到“调味”的作用了。
心理妙计
闲聊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对人际关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加强彼此的沟通,创造和谐的氛围,增进感情,以及为商业谈判做铺垫。
47.挫折-侵犯效应:挫折不是侵犯的理由
什么是挫折-侵犯效应
心理学家做了一些实验来研究人类侵犯行为的产生过程。194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和他的助手们请了一些儿童来进行实验。他们将儿童分为两组。
第一组儿童被带到一所漂亮的大房子外面,透过玻璃窗户,他们可以看到房间里堆满各种好玩的玩具。可是十分遗憾,房门紧闭着,他们只能望窗兴叹。几个胆大的孩子请求带他们来的研究者将房门打开,但没有得到允许。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境,使参加实验的儿童们受到了挫折。
第二组儿童远比第一组幸运,他们一开始就被允许进入房间,可以随意地玩玩具。
第一组儿童等啊等,后来终于有人来把房门打开,他们才可以尽情地玩了。
对比两组儿童,研究人员发现,第一组明显地比第二组表现出更多的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珍惜玩具,大声尖叫,互相追打,将玩具摔在地上,或者往墙上砸。
这个实验证明了挫折同破坏性的侵犯行为之间的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在研究侵犯行为时,提出了“挫折-侵犯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这叫做“挫折-侵犯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侵犯效应
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太平的。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暴力与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悲观主义者的眼睛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暴力与侵犯遍及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有些人认为,贫穷与愚昧是暴力和犯罪的渊源。这显然是片面与偏激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文化与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不断增长,暴力与犯罪并没有减少,而是愈演愈烈。在许多大城市,人们的安全感不是随着城市变革而上升,而是显著下降。
比如,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在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有许多是属于事先没有征兆的“突发事件”。这类案件中的少年犯,不少人平日表现都不差,也不是法盲,他们也明白犯罪的后果和严重性,但当时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压不住火气,结果一时冲动,酿成大错。
心理学家认为,许多侵犯行为实际上与当事人遇到了挫折,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关。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社会中,总存在一定的需要、欲望和期望。人的期望或者欲望往往要超越现实条件而存在。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在遭受挫折后,无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都会伴随着复杂的情绪反映,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以及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失衡。
侵犯,就是人在遭受挫折后的一种非理智的消极反应。一位心理辅导专家认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像刺猬一样,特别喜欢批评和挑剔别人。表面看这些人很凶,其实很可能他们的内心十分软弱,是因为曾经遭遇创伤,在潜意识中担心别人拒绝和否定自己,所以总抢先一步把自己武装起来去否定和批评别人。
以“挫折-侵犯效应”重新审视马加爵事件、艾滋病人报复杀人、民工讨薪集体自杀等事件,或许能给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
一个平常内向、老实的年轻人,突然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嗜血恶魔,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马加爵事件恐怕是公众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仅仅因为和同学打牌时发生口角,怀恨在心,抱着“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的念头,马加爵用铁锤先后敲死4名同学,并将他们的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从容出逃。心理学家分析,正是马加爵一直以来所面对的心理压力和频繁的挫折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所谓“激情犯罪”,在犯罪学中往往被看做是挫折攻击型的犯罪,其含义是指人在受到强烈刺激和挫折后,由于情绪异常激动而产生行为的异常冲动,在发生难以控制的暴烈行为时不计后果也不择手段。
从事刑事犯罪研究的法学教授们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的性格弱点也就更容易显现出来。他们思想偏激,无法正确面对现实矛盾,报复和嫉妒心理强烈,一遇外界刺激,其心理发生恶性转化,就可能导致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但是,并非所有的受挫者都会产生侵犯行为。受挫者是否会实施侵犯,不仅与其受挫的程度有关,也与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对挫折的感受程度以及他以往的生活经验等有关。
现实和理想常常会不一致,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无法回避的。面对挫折,人们可能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设法解决矛盾和冲突;也可能采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因此,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挫折,掌握一定的应对与调节技巧,将挫折化作成长的养分,而不是成为堕落的理由。
要避免侵犯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所以会成为一种挫折,原因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遭遇挫折之时,可以寻求他人帮助,缓解压力,冷静思考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从社会角度看,也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自己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人的恶念和侵犯冲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我们要珍爱自己和他人。很多人在绝望之际,往往采取以死相拼的方式,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却会给自己和他人,尤其是亲人造成无尽的伤害。
我们还要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不在情绪高涨时做决策或者采取行动,要尽可能在愤怒时脱离刺激环境,并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
心理妙计
许多侵犯行为是由于受到挫折导致的。我们应把挫折视为人生的正常,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努力保持健康的心态,避免因情绪冲动去伤害别人。
48.权力膨胀效应:调控你的权力欲
什么是权力膨胀效应
所谓权力,是扩展你的影响力和控制你周围世界的能力。心理学家发现,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权力,而且人对权力的欲求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没有止境。
在一个心理实验中,假设22名参加试验的人都在一个公司工作,而且每个人都在公司担任一项领导工作,还让他们监督旁边房间里4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但并不与工作人员直接见面,只是以书写的方式进行指挥。
当那些“管理者”们被授予一定权力之后,便开始指挥部下,例如增减部下的工资,更换或解雇部下,命令部下增大劳动量等等,而部下只能服从,按照“管理者”发出的“指令”来工作。实际上,旁边房间内根本没有部下在工作,心理学家们只是想通过这个试验来验证:人一旦拥有权力之后会怎样使用它。试验结果表明,给予参加试验的人权力后,他们一般显现出4个特点:
1.频繁地向部下发出指令。
2.认为部下的能力不强。
3.不希望与部下见面。
4.认为部下所有的成绩都要归功于自己的指导。
这个实验证明,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使用它,从而使自己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往往不能对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做出公正的评价,而是喜欢一味地夸耀自己的指挥能力。换言之,人对权力的欲望如果没有限制,就有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叫做“权力膨胀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权力膨胀效应
权力给你带来更大的财富,更大的资源,更大的心理满足。因此,权力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很有吸引力,引人上钩,令人上瘾。没有权力的人,千方百计地想得到权力,得到一点权力的人,还想得到更大的权力,没有止境,正所谓欲壑难填。风气正常的情况下,还可以凭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得到权力,风气不正常时就只有依靠耍手段。
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为了争取权力,有人杀人、有人贪钱、有人掠财;为了争取权力,“权力场上无父子”,武则天不惜一次次地残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了争取权力,有人残害忠良,不顾百姓死活而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总之,为了争取权利,有的人无所不为。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权力之争也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企业里,谁拥有更大的权力,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就对资源拥有更大的支配权,可以使利益分配更倾向于自己。在家庭里,父子之争,婆媳之争,妯娌之争等等,也都是权力之争,都是围绕在这个家庭里谁做主的问题开展的,都是说你的决定或做法要不得,应该依我的。
英国思想家罗素在《权力论》里曾认为:有权力就会膨胀,这是人的本性。他还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的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不满足;正是对权力的无止境追求,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因此他认为,正因为人的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所以应当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权力的追求。
权力一旦缺少制约,就会使人本性中“恶”的一面迅速膨胀。一个有权力的人,当没有受到恭维、抬举时,就会觉得“丢面子”、受了委屈而无法忍受,他就会骂人、打人甚至杀人。比如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还比如有的警察超出职权打骂公民,都是这种心理规律的表现。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也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还有人说:“权力导致腐败。小的权力导致小的腐败,大的权力导致大的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都是说,无论在任何领域,对权力的制约是不可少的。
有位企业家这样感叹:“假若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假若真的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其失败时也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有制约。”
无数事例证明,在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绝对的“独断”,终究难逃绝对失败的厄运。
中国的企业家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于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下级也只能俯首贴耳。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必然使我们的企业家个人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经营失误和决策错误的机会。
总结投资决策失败的企业家,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都是毫无节制、没有止境的,他们无一例外对发展规模有着特殊的偏好,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有些人“拍拍脑袋”就能做出重要决策。所谓的“超常规扩张”,其结果最终是使他们经营的企业漏洞百出、危机四起,甚至走向灭亡。
此外,无止境的贪欲,以及没有任何制约的权力,又使另外一些企业家把“黑手”伸向了企业,就如从自己家里拿钱一般,把企业的钱、股民的钱塞进了自己的钱袋。“黑心”企业家纷纷落马,致使一个又一个企业面临危机,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倒下。
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要想持续壮大,不断发展,企业老大们的权力就必须有所制衡。
我们或许不是企业家,或许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权力。因此,“权力膨胀效应”在我们的内心里也一定存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