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34281800000019

第19章 病理产物类病因

病理产物类病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属于继发性病因。

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产生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经产生,就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引发更复杂的病理变化。

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称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包括“有形之痰”,即有形的痰液,如咳出的痰液;也包括“无形之痰”,即瘰疬、痰核及停滞于脏腑经络等组织中未排出的痰液。后者虽无形质可见,但可通过表现的证候来确认。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

(一)痰饮的形成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影响津液代谢的致病因素、津液代谢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痰饮形成。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痰饮的初始病因。它们作用于脏腑,影响水液代谢,或因火热煎熬,或因寒邪积滞,或因湿浊留聚,或因气滞、气虚而不布,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痰饮内生。

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在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主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则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所以有“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失司;或命门火衰,脾失温运;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则痰饮水湿内生。

三焦为“决渎之官”,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生痰饮。

另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或心阳不振,胸阳痹阻,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多为有形的病理产物,而无形之痰亦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痰饮停滞,易于阻滞气机,使脏腑之气升降出入异常;而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痰饮作祟,易于导致经络壅塞,气血运行受阻,日久还可致瘀血形成。

若痰饮留滞于脏腑,如痰饮阻肺,肺气失于宣降,则见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浊痹阻心脉,血气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等。若痰饮流注于经络,则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后,就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影响水液代谢。如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可致宣降失职,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可影响肾、膀胱的蒸化功能,以至水液停蓄。

3.易蒙蔽心神

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至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饮随气流行,无所不至,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痰饮所致病证广泛,发病部位不一,又易于兼邪致病,所以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痰饮致病,还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痰饮停滞于体内,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挟风、挟热,可化燥伤阴。

二、瘀血

瘀血,又称恶血、败血、衃血、蓄血等,指体内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瘀血,既包括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也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

瘀血和血瘀的含义不同。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病理产物,指病因;血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指病机。论及病理产物和病因时称“瘀血”,论及病机时则称“血瘀”。

(一)瘀血的形成

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血液充盈,寒温适宜;二是脉道完整通畅;三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的主宰、脾的统摄生化、肝的贮藏调节、肺的助心行血功能正常。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

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则在于气血运行失调。各种原因均可使脉中血液运行迟缓、阻滞,凝聚而为瘀血。

1.气虚致瘀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滞,导致瘀血。

2.气滞致瘀

气滞则血滞。情志郁结、痰饮壅塞、结石梗阻等阻滞气机,导致气滞,造成血流不畅。

3.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使血行不畅,凝聚成瘀。

4.血热致瘀

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热入营血,血液受热煎熬而黏稠,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血逸脉外,留积体内。

5.血虚致瘀

阴血亏虚,脉道失于充盈柔养,则经脉不能滑利通畅。

6.出血致瘀

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致损伤脉道,使血离经脉;气不摄血或血热妄行,致血逸脉外等,离经之血凝聚积存体内,一时难以消散。

形成瘀血的中心环节在于脏腑主司血液运行的功能失常。血液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固摄作用。推动血液,主要在心气、肺气、肝气;固摄血液,主要在脾气、肝气。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无力推动血行,可见心脉瘀阻;肺气虚损,不能助心行血,则血行涩迟;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随气滞;脾失统摄,肝不藏血,血逸脉外,停积体内,可见皮下瘀血、内脏瘀血。

此外,疾病失治、治疗不当,或久病入络,也可形成瘀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后,不仅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作为致病因素阻滞气机,影响血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并阻碍新血生成,导致多种疾病。

瘀血的致病特点如下:

1.阻滞气机

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瘀血停滞脏腑经络,必然影响气的运行,导致气机郁滞;而气滞又可加重瘀血。所以瘀血必多兼气滞,症见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等。瘀血与气滞相互影响,可引发更复杂的病理变化。

2.瘀阻经脉

经脉以通为要,瘀血阻于经脉,则血液失于畅行,不通则痛,局部出现疼痛、青紫、瘀斑、瘀点、癥积肿块,甚则坏死;经脉淤阻不通,脉络受损,则血逸脉外而见出血紫暗有块等。瘀血阻于经脉之中,血液运行不畅,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滋润,势必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影响新血的形成,所以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久瘀之人,常可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血液亏虚而失于濡润的症状。

3.病位固定

瘀血作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停滞于体内某一部位,多难以及时消散,所以病位相对固定,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肿块日久不消等。

4.病证繁多

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失调。气血运行全身,无处不到,所以瘀血致病病位广泛、病证繁多,随瘀阻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三)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瘀血致病,症状繁多,但也有共同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疼痛

瘀血所致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多因经脉阻滞不通和组织失养而致。

2.肿块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癥块,按之有形,质地较硬,位置固定不移。其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等。多因瘀血阻滞经脉、组织、脏腑,或外伤而致。

3.出血

血色紫暗或夹有瘀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漆。多因瘀血阻滞,经脉瘀塞不通,血逸脉外而致。

4.紫绀

面色紫暗,爪甲、肌肤、口唇青紫。多因瘀血停滞,血不能濡养而致。

5.舌象异常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这是瘀血最常见、最灵敏的指征。

6.血脉异常

脉细涩,或沉弦,或结代,或人体各部位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等。

此外,还常见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健忘、精神狂躁、渴不欲饮等症状。

三、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且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结石小者,易于排出;而结石较大者,难以排出,多留滞而致病。

(一)结石的形成

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有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比较常见的因素有:

1.饮食不当

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若空腹食柿,可形成胃结石。此外,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过量的矿物及杂质等,也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气不达,胆汁郁结,排泄受阻,日久可形成结石。

3.服药不当

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

先天禀赋差异,以致某些物质的代谢异常,可形成易患结石病变的体质。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肝气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肾气的蒸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功能失调易生成结石;且肝肾有管道与胆及膀胱相通,而胃、胆、膀胱等管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多为肝、胆结石,肾、膀胱结石和胃结石。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结石多为湿热内蕴,日渐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的形成过程缓慢而漫长。由于结石的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结石小,病情较轻,有的甚至无任何症状;结石过大,则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发作频繁。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如局部胀痛、水液停聚等。重者,结石嵌滞于狭窄部位,如胆道或输尿管中,气血严重郁阻,常出现腹部绞痛,若损伤脉络,可致出血,如尿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