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有一地的禁忌,一人有一人的禁忌,说话犯忌会让眼看办成的事鸡飞蛋打。每一个人都应下点功夫了解说话中的禁忌,避免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这样我们办事的路上才会少一些沟沟坎坎,多一些助力和推力。
一、注意发现问题切莫任意耍性
办事过程中的情绪化是办事成功的天敌。办事要善于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智地对待一些突发的、特别的问题,任意耍性的做法只能把自己推向更加被动的境地。
1.日常会话应注意的事项
透过打招呼与自我介绍,可以抓住人际关系的契机,但日常的会话更能促进交情。
日常会话的目标并非理论上加深内容,或直接解决有关讲话的内容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享受对话的乐趣,谋求彼此心灵的交流,同时,会话也具有放松的意味。
透过会话还能满足一些需求,诸如谋求气氛转换或歇会儿,以及表现自我。因此,为了加深人际关系,磨练你的会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①明白会话中的真实意思——也就是会话中一起交谈的事情。
因为会话并非仅由特定的人唱独角戏,它是与对方交换的共同作业。
②会话具有回应的特性——不管提到什么事,有人好像都不耐烦地回答“哦”、“不。”
等无精打采的话,这将无法使会面热闹起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多是没有回应的话题,或者自己这一边无意参加该会话,这种内在的态度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有丰富的话材,当接受对方投来的语言时,就能正确地回应。
大概因为人类具有自我表现的本能需求,因此,一旦有说话的机会时,就会自发性地想说话。如果一来一往不断地进行,其会话就会起劲,如果会话起劲,参加者的心灵交流就更加活泼。
对于充实话题方面,先决条件是当接触事物时,不要失去新鲜感,要维持精神的年轻。
如果未受感动,将是精神的老化现象。由于未注入新鲜的话题,话题将充满老朽而带霉味,毫无新鲜感。
③不要陷入自以为是的话题——很多人像杂学博士一样万事通,并认为那才是会话的高手条件,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虽然知道会话是重要的事情,但如果向对方谈无味的话题,等于一个人自说自听一样。会话起劲的重点是以说话者与听者共通的话题交谈。严重的是有的人在不觉之间陷入说教的话题,当然使人厌烦。
④留意不违反规则——往往有人在说话途中泼冷水,或在话中找碴,以及独占讲话的上风等,这些情况肯定违反原则。
说话时,自己要常常自问“这样说可以吗”,如果不那样,对方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如果被当耳边风,也是理所当然,同时所说的话也无法使对方理会。如果一再违反,人们将远离你。就是聊天,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使听讲的对方消失无踪,因而造成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如同舞会中的“面壁之花”,使自己迈向孤独之道,这便是自作自受了。
2.几个常犯的小毛病
交谈时,一般人常犯些小毛病,虽然不很重要,但也可以减低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甚至惹起别人的反感,所以还是小心防范,设法加以纠正才好。
①咬字不清。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最好把一个字当做一个字,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②用字笼统。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字去替许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他说:“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
“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好法。这房子是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是材料很结实呢?这人是很老实呢?还是很爽朗呢?还是很能干呢?还是很愿意跟别人接近呢?还是很慷慨、很喜欢别人呢?单是一个”好“字,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这两个字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的。……
……这一类毛病,主要是由于头脑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神去寻找一个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所说的话就容易使人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适当的重视了。
③多余的字句。有的人喜欢在自己的话里面加上许多不必要的字眼,例如,三句话里面,就用了两次“自然啦”这个词。又有的喜欢随意加上“不过”这两个字。有的人又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么?”“你说是不是?”……像这些多余的字句,最好小心地加以避免。
④说话有杂音。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说话的时候,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例如一面说着话,鼻子里面一面“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的人一句话里面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给你的精彩的语言,蒙上一层灰尘。
⑤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有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一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样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的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大为降低了。
⑥矫揉造作。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
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又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还不如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
⑦琐碎零乱。在叙说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必先在脑子里把所要讲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明确的段落,摒除许多不大重要的细节。不然的话,说起话来就会拖拖拉拉,夹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更容易因为特别起劲,巴不得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叫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3.办事交谈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忌争辨
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以为你可以用议论压倒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其实,你不必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必悻悻然,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好争辩会损害别人的自尊心,因而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因此失掉一些朋友。好胜是大多数人的特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争辩都是不必的。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人拥护。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
二忌质问
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除遇到辩论的场面,质问是大可不必的。
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意见不对,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要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这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往往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到大大的打击。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必须的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图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伤别人的自尊心。
三忌直白
对方谈话中不妥当部分,固然需要加以指正,但妥当部分即须加以显著的赞扬,对方因你的公平而易于心悦诚服。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把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你应当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不好。要注意保存或激励对方的自尊心。
四忌挑理
千万不要故意地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自己与别人意见不同。这种处处故意表示自己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口才很好却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要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厌,口才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
五忌虚伪
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不懂装懂是一种不老实的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作一个百科全书。即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也必有所不知。所以,坦白地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这决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有值得考虑的价值,因为你不虚伪,没有吹牛。
六忌炫耀
别对陌生人夸耀你的个人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儿子怎么了不起。不要在公共场合把朋友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要老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一种良好的争取同情的手段。
4.日常交谈的三大禁忌
一是不要总是自吹自擂。
有些人总喜欢胡乱地吹嘘自己。这种人的口才或许真的很好,但只会令人厌恶而已。
这样的家伙并非是直率,就连是件单纯的事他都要咬文嚼字地卖弄一番,看起来好像是很精于大道理的样子,说穿了只是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产生的虚荣心在作祟。
以简单明了的词汇来发表的言论,必须先充实实际内容,再以简单而贴切的词汇表达出来。若非具有这种功力,就无法具备以简单明了的词汇来表现实力,这其实远比稍具难度的辩论更困难。
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没有可贵之处。但经过认真地交谈之后,就能够很直接地被其内心的思想所感染,这种人所使用的词汇往往最简单明了。
朋友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之上,花俏不实的言论只适合逢场作戏,朋友是靠互相感动、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为了强硬地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卖弄一些偏僻冷门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程度高人一等。这在对方看来,只觉得和你格格不入而无法接受你的看法。
朋友必须是彼此真心真意地了解,以建立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沟通方式为目的。
彼此要在交往中培养相知相惜的情谊。
二是不要不懂装懂。
社会上一知半解的人一多,就容易流行起一股装腔作势之风。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心里便容易产生惟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作祟下,随时都想找机会扳回面子。
有位不具规模的小杂志社社长N先生,不管是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故意地降低自己的声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也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或英语来发表高见,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这位仁兄所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永远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来评断。当他一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的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是会让人看作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朋友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点也不可爱的男性。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地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专精的地方就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专精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所谓很谦虚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专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是说话技巧要高明。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含万事万物。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论是不懂装懂或是真的无知,都同样有损交际范围的扩展。
三是切记避免随意附和别人。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例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大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现代的政治舞台和商业舞台中,夸张的演出已经蔚为一种风气。
社交活动和说话一样,需要借助情感的大力支援,也就是必须集中情感来表达才能打动人心。人并不是机器人,说话一定会有抑扬顿挫。为了辅助或加强语气,还必须加以形容调整或语尾助词。
会话必须要时常加入自己的意见才能成立,一般人总是习惯于附和别人说的话,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语词,并不能表现出个人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一个喜欢用极端的形容词来强调自己想法或意见的人,是绝对不会以附和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看法。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但是我认为……”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让自己成为更独特的人就必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尽量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因此,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极端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
5.交谈中易犯的7个毛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在说话中有一些毛病。虽然这些毛病不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谈话效果。
一般人在交谈中,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多余的套语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什么”或“你听清楚了么”;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2)杂音太多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地咳着,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是可以清除的。
(3)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
谚语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在使用谚语时,我们应尽可能使其恰当。
(4)滥用流行的字句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王”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王”,如“短信王”、“原声王”,这“王”那“王”,使人莫名其妙。
(5)特别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许多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
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放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待过去就算了。
(7)喜欢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得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都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又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么?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
除了上述七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我们就能大大增强自己说话的吸引力。
6.活跃社交气氛的10个绝招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就应该巧用精彩的语言活跃气氛,在社交场合更是这样。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责任把活跃的气氛带给这种场合。当你跨进大厅,千万不要让冰霜结在脸上,须知一个面带愁容的人决不会受人欢迎的。所以最好是神态自若。神态自若是难得的心理平衡的体现,它包含有嘲笑自己的勇气和对别人的宽容与真诚。
据说,有位著名女演员在一家餐厅吃饭,一位老年妇女走上前来,看着她的面部,然后略带遗憾地说:“我看不出有多好!”这个演员神情自若地说:“谢谢您的真诚,咱俩没有区别,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
在社交场合,当你明白他人的用意时,不妨神态自若,然后轻松地幽默一下。这有利于你热情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使你顺利地熟悉和了解众人。
(1)善意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别人并不是坏事。善意的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能导致众人的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超脱了习惯、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律的“轻松”。
(2)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因打不开局面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便可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既可用遮阳光,又可在上面题诗作画,也可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小道具的妙用不可小瞧。
(3)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
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4)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调侃自己,这也是一种正话反说。它是一个人心境平和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5)给一个无痛苦的伤害
有时候,那些毕恭毕敬的夫妻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恋人可能会更亲热。
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开句玩笑,互相攻击几句,打一拳、给两脚,反倒显得亲密无间、无拘无束。
(6)怪问怪答
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7)夸张般的赞美
和朋友久别重逢见面后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发表一番高论,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做一番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这会让朋友们感到你深深地了解、倾慕他们。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友情会加深一层。
(8)寓庄于谐
社交需要庄重,但长时间保持庄重气氛就会使人精神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9)制造悬念
在相声里,悬念是相声大师的“包袱”。有意制造悬念,会使人更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时抖开“包袱”之后,人们发觉这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报以掌声。
(10)反话正说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一点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作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可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处于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7.不要在谈话中自以为是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
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你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却是这样做的。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谈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
因此,你千万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而应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二、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直来直去
有的人天生说话直筒子,且以此为荣。当然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这没有什么不好,而且从人性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易相处,更能发展成朋友。但须注意的是,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直来直去,该隐忍、留余地的时候能够留余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社交的润滑剂——幽默
为什么只要卓别林等喜剧人物一露脸,他们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立即便能把人们的心弦拨动,使千万人为之捧腹、为之喷饭倾倒?这奥妙就在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启人心智、令人愉悦的幽默。
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苦脸者笑逐颜开,也可以使泪水盈眶者破涕为笑;可以为懒惰者带来活力,也可以为勤奋者驱散疲惫;可以为孤僻者增添情趣,也可以使欢乐者更愉悦。
幽默这个词虽然大家并不陌生,常常听到有人挂在嘴上,似乎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可是,若有人问“什么是幽默”时,还真的不容易讲清楚!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风趣幽默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文艺晚会上,相声小品之所以一直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就在于它的表现形式离不开幽默,那幽默的语言强烈地感染着观众的心,幽默的话能抓住听者的心,使对方平心静气;也可以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能力、意志、个性、兴趣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社交的调料。有了幽默,社交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它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幽默的社交,便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别人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它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这种交往是智慧的体现,是智慧者灵感勃发的光辉。
有人将幽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同时不同的人对幽默又有各自的欣赏眼光:
(1)哲学性幽默
对哲学、宗教等方面有嗜好的人会对此反应热烈。他们往往能对自身弱势进行嘲笑。对这类幽默感兴趣的人并不是自虐狂,而是具有一种能坦率地承认并欣赏自己的弱点,并能超越它们的开阔胸怀。
(2)荒诞式幽默
这是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独特方式摆脱理性而产生此类完美的“蠢话”。这种幽默绝不会来自傻瓜的头脑,而是高度智慧的结晶。喜欢这种类型的人理性思维较发达,追求精神的自由奔放。
(3)社会讽刺小品
这是对社会风气、对人性某些灰暗面的嘲讽,酷爱这类小品的人是在以一种半超然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这种幽默的欣赏者往往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即所谓“上帝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人类自身,成为自己与人类命运自由而超然的观察者。
(4)插科打诨式的“胡言乱语。”
这是轻松的自我娱乐。对于那些刚开始体会推理之味的对世事涉足不深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对此会兴趣盎然。
生活中如能妙用幽默,对你的人生自然是大有益处的。综合起来看,大致能产生以下几种效用:
第一,改善人生。
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种种引起麻烦的事情,如果借助于大笑一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从而减少过分忧虑。所以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大笑还可以使人振作起精神,以轻松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引起烦恼和忧虑的麻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忧郁的情绪也就逐渐消除了。
第二,保你健康。
古语说得好,快乐长寿。幽默能够使人健康,对于这一点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因为幽默能使人变得格外坦率和诚恳,使人感到愉快,心宽体胖自然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康。
第三,加强合作。
许多人在事业和工作的路途上,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其中有一个障碍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新的工作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大部分来自对人际关系的忧虑。但挑战和困难其实也是一种机会。要知道,获得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一个代价就是应该把自己的某种能力和专长放在一边,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多下工夫。也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职员、工人,但是让你当校长、经理或其他负责人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到不胜任,从而陷入困境。因为处理众多的人事问题要比发挥个人的才能困难得多。
第四,促进亲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亲密、最可靠、最稳定的社会单元。“生老病死,婚姻嫁娶。”
……乃自然与社会规律,两个男女相爱结婚,如能学点幽默,对于相互情感沟通,减少摩擦是有好处的。下面是一对夫妻幽默的对话:
“夫人,你怎么始终不明白钱的事情,别以为自己所买的东西全是打五折的。”
“所以我才愿意嫁给你,你的聪明才智也是打过对折的。”
这段对话,人们听后都一定会发出笑声。夫妻之间,为生活,为金钱,彼此难免存在分歧。可是如果不用恰当的形式转移矛盾,而是赤裸裸地批评对方的缺点,夫妻之间不吵才怪。可见家庭之中也要有幽默的表现形式,才能增进感情,减少分歧,令双方陶醉。
第五,助你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都要从事某项工作。虽然某项工作你可能喜欢,也可能厌烦,但你终究要做下去。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出色,事业成功,更要加倍努力。那些在“位子”上终日思进取的人是无所作为的。一般而言,人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其共同点都是考虑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加强与同事及上下级的沟通,避开人际关系中的僵化与失误,使自己事业获得成功。
要做到这一切,学点幽默能够使你与上司、同事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你也会因此而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能关心和信任别人,又能被众多的人所信任和喜欢的人。有人说,获得工作上的成就和事业上的成功是要具备很多条件,但幽默有助于你改善和他人的关系,促进成功,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的人,能够开自己的玩笑,并且不那么看重自己已有的荣誉。
做到以上几点,都离不开幽默的帮助。幽默可使你和大家一道享受笑声带来的快活,即使观点不同,兴趣不同,也不要紧。
2.得体的玩笑
社会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塑造。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板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个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却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3.巧妙应对羞辱你的话
公然直接羞辱人的言语不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点:说话的人很冲动,而且被逼得无话可说,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辱骂感染而变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安详,这样才能够稳操胜券。下面列举几种对待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一、“你说话之前应该先想想。”
什么人说话之前不先想过呢?对方这样说,并不是真的提醒你去运用思想,而是指责你说了令他不悦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你把重点放在时间问题上:“唔,那么‘以后’该怎样呢?”
②接受他的好意:“好,我尽力而为就是。不过,我一向习惯在你说话之前先想。”
③采取幽默的态度,为他抱不平:“可是我想了你不想,对你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或“我在这儿想,冷落了你,太失礼了。”
④报以微笑,然后默默不语,如果他不耐烦了,想再说什么,你就打断他:“嘘……!我正在想呀。”
二、你父母是怎样教养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冒火的事,但是你千万别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对方与你父母无冤无仇,并不真打算侮辱他们,他的目标是惹你发火。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装傻充愣。你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②侧面躲避。你默默想一会儿,再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自己去问他们。”
③正面回击。可以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
三、“我不要跟你这种人讲话。”
这样可恶的人决定不和你讲话,是你该觉得幸运的事,你就该坦白表示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啊,太好了!”“真是老天有眼。”
②他这句话是对你讲的,你当然可以说:“哦?抱歉,我还以为你是在和我讲话。”
③对付这种无礼言辞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假装没听见:“你说什么?”“你是说……?”“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好吗?”不管他是否肯再说,都是他输了。假如他果真糊里糊涂再说一遍,你就以牙还牙:“抱歉,你这种人说的话我听不见。”
四、“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这样的话是要你对自我认识产生疑问——你为什么说出这种话?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说清楚:“依你的意思,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
②谦和一点,请教他:“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常常自以为是什么人吗?”
③用开玩笑的方式:我不大确定,不过我一定算是个人物吧,有不少人给我写信呢。
“现在吗?我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管是谁,反正是你没听过的人。“或者干脆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五、“你少来这一套。”
这是不太重的话,即便是当众以不周的语气对你说了,你仍应该礼貌地答复。回答的方式不外乎一般客套:“不必客气。”“请笑纳。”
如果是你说的一句话惹怒了对方,而使他说出这样的话,你觉得他的怒意莫名其妙,你的话可以说重些:“本是你应得的,何必恭维!”
4.坦然面对别人的攻击
一是以理解的心情面对对方的错怪。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一所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排在队伍中,将手上的报纸都看完了也没有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值班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报歉,让你等了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开刀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了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那个值班员身上。但是他理解病人的急切心情,因此,面对病人的错怪,能够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二是用幽默自嘲摆脱尴尬局面。
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获得了赞誉之声。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是一种有效的应付之道。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会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得口吃。
这时,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这也是语言机智应变的技巧之一。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当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交谈平添许多风采。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不过是当事者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①尽量不要认为他人别有用心。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
②不可反唇相讥。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③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三是以幽默调侃。
一位巴黎的剧作家邀请小仲马看他的新剧本的演出。大幕拉开了,戏正在演出。小仲马不断回头,嘴里嘟哝着:“一个,两个,三个!”
“您在干什么?”剧作者纳闷地问。
“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人。”
过了些日子,小仲马的剧本《茶花女》上演了。上次请小仲马看戏的那位剧作者和小仲马又坐在了一起。演出开始之后,他也不断回头去找,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一个打瞌睡的人。那位朋友欣喜若狂,连忙说:“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也有人打瞌睡。”
小仲马听了毫不介意,幽默地说:“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的戏时睡着了,至今尚未醒来的人。”
四是找到攻击者的弱点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曾遭受到许多政治评论家的攻击和批评,其中以亨利·门肯的批评最为严厉。
有一次在华盛顿里迪罗俱乐部的大会上,政治人物云集,当然,新闻记者更是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轮到罗斯福演讲时,他清了清喉咙,对着在座的亨利·门肯笑了笑,说了开场白:“各位先生女士,我的朋友亨利……”
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却让全场观众哗然,尤其是新闻记者,彼此面面相觑,十分惊讶。
罗斯福大肆谩骂美国的新闻界,指出新闻界的记者都十分无知、没有常识,并且愚蠢而自大。在场记者觉得罗斯福简直莫名其妙,怎么好好地骂起人来了,但是再听下去就渐渐地会过意来了。
原来罗斯福所讲的内容是亨利·门肯写的一篇文章《美国新闻界》,这时所有的焦点都对准了满脸通红的亨利。
本来要根据亨利抨击的重点提出问题的记者,这时对他的评论内容起了怀疑,因为他对于记者的评论如此的离谱,那么对于罗斯福的政策抨击又能相信吗?
会后,罗斯福被人推着轮椅离开时,还特别到亨利面前微笑致意,表示出政治家的气度。
原本会遭受各界质询的罗斯福,于是很轻松地渡过了这一关。
当遭受到攻击时,想办法找到对方的弱点,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压力是很有效的防身术。
五是巧妙辟谣。
无端诽谤和造谣中伤在美国总统的竞选中是常有的事。1800年,约翰·亚当斯在竞选总统时,就有个共和党人煞有介事地指控他曾委派竞选伙伴平尼克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两个给平尼克,两个留给总统自己。这种桃色新闻对于一个政坛要人来说其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弄不好就会搞得身败名裂。然而亚当斯却没有急于申辩和澄清,他大笑着说道:“假如这是真的话,那平尼克将军一定是瞒过了我,全都独吞了!”周围的人听了,无不捧腹而笑。
六是保持平静,不作攻击。
当别人确实侵犯到你,你当然有权利生气。如果对方是陌生人,你可以大吼大嚷、漫天叫骂,然后一走了之,祈祷彼此再也不要碰面。但是,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呢?
你仍然应该生气,但别忘了沟通的艺术。得理不饶人的强烈抨击,只会告诉对方:“在我眼中,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能者、不折不扣的坏蛋。”然而,当你平静而清楚地告诉他:他的某些行为(而非他的人格、本性)激怒了你,为了什么,这将使对方有路可走,可以改过迁善。
当然,改变自己和宽恕别人的确不容易,但值得努力。敌意和怒气给我们的心灵与肉体带来同样沉重的负担,未雨绸缪来避免它不是很好吗?
5.不要把话说绝
大港油田某工厂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他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怵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怵头”;他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他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加了信心,失去了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1946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当刘斐和毛泽东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时,表现出对于和谈的前景尚有怀疑,就试探着问毛泽东:
“您会打麻将吗?”
“晓得些,晓得些。”毛泽东回答道。
“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平和,只要平和就好了。”毛泽东听出了刘斐话中有话,笑着回答道。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连串的模糊语言,它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这种特殊场合,成了沟通思想而又不致引起矛盾的特殊方法。我们在外交事务中,常常用“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来回答国外的邀请,“适当的时候”,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试想若用“不打算去”或“马上就去”或“某月某日去”即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会理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弹性外交”的很好运用。
柔性管理首先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了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6.怎样避免和别人争论
这并不是主张绝对不要和别人争论,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信的真理和主张去和反对者争论,辨别是非。这种争论,有时还会发展到很激烈的程度。
但是,在一般交谈的场合,却要极力避免和别人争论,因为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是一种社交性的活动,一争论起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和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然而,这也并不是说,在一般谈话的场合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别人说黑,你也跟着说黑,别人说白,你也跟着说白,这样虽然可以避免争论,但你已经变成一个没有确定的主张和见解的应声虫,或者被人家看成不诚恳不老实的大滑头,这也会妨碍你和别人的正常交往。
如果要做到既不必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又避免和别人争论,究竟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的”。
①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立脚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就比较地少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②对方的言论,你所同意的部分,尽量先加以肯定,并且向对方明确地表示出来。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双方观点的差异,而忽视了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双方为了一个枝节上的小差别争论得非常激烈,好像彼此的主张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似的,这实在是一件不智之举,不但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使双方的观点更难沟通,更难得到一致的或相近的结论。
解决的办法是,先强调双方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求同存异。我们的目的是在交谈中使双方的观点更接近,双方的了解更深。
即使你所同意的仅是对方言论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只要你肯坦诚的指出,也会因此营造比较融洽的气氛交谈,而这种气氛,是能够帮助交谈发展,增进双方的了解的。
③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你要尽量保持冷静。通常,争论多半是双方共同引起的,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结果就火气越来越大,情感激动,头脑也不清醒了。如果有一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那么,就不至于争吵起来。
但也有的时候,你会遇见一些非常喜欢跟别人争论的人,尤其是他们横蛮的态度和无理的言词常常使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都会失去忍耐。在这种时候,你仍然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气不恼的,将会使你可以能够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进行有益的交谈。
④永远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错误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一方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立即加以承认,那么,任何争论都容易解决,而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也将是一桩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但却不妨以身作则,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立刻爽快地加以承认。这种行为,这种风度,不但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还会把谈话与讨论带着向前跨进一大步,使双方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之中交换意见与研究问题。
⑤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老一辈的人常常规劝我们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这样做会得罪人,是非常不智的。然而,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去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岂不是使交谈变成一种虚伪做作的行为了么?那么,意见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岂不是都成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行为了么?
然而,指出别人的错误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但会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且还会妨碍交谈的进行,影响双方的友情。
那么,究竟有没有两全之道呢?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
首先,你不必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却要设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谈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有许多人都有一种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那些自己很愿意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有时也不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在自己的思考与推论中,掺进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成分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往往使对方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或是情绪上受了影响,感到懊恼异常。或者引起他的恶意的反攻,或者使他尽力维护他的弱点,这都是对交谈的进行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在发现对方推论错误的时候,你把你交谈的速度放慢,用一种商讨的温和的语调陈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够自己发现你的推论更有道理。在这种情形下,他也就比较容易改变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们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们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们情绪激动,我们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叮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与人为善的做法。
⑥最后,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不但不要心急地去使别人接受我们意见,反而更要争取长期和别人互相交谈的机会,让我们从心平气和的讨论中,逐渐把正确的真理,传播到朋友们的心中脑中。
7.灵活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
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异议有以下四种基本方式:
一是不处理。
我知道这种建议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我觉得有时候某些异议可以置之不理。比如,你在介绍计划时有人会说“听起来实施这个计划会很复杂”。对此,你的反应可以仅仅是一个会意的微笑,然后继续讲下去,不再理会。
在促销会上,有人可能会说“听起来会很花钱的”,对此你可以说“对”,然后继续解释你的计划,介绍从中得到的好处如何会大大地超出所需的投资。
我们在采取不理会的方法时应非常谨慎。这些异议如果对提问人来说真是问题的话,那么他会始终记着的,等你讲完后他还会提出来,这期间你说的什么他几乎都听不进去。
二是一段时间后再处理。
我们可以这样说:
“巴里,提得好,一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问题。”或者“我准备在讲投资部分时谈谈这个问题。我把它留到那时讲,好吗?”
另外,还必须注意巴里的身体语言和表情,确信他暂时已不会再纠缠这个问题,而且明白你会在后面讲解的。决不能让他有这样的感觉,认为你说后面再讲仅仅是希望大家会忘记这个问题。
三是立刻处理。
通常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立刻就处理异议,当然这样做会打断你的发言或思路。你可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很高兴你能把它提出来。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约翰,你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能否再详细说说你的观点,让我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你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中能更好地理解约翰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等他答复后你可以说:
“要是我理解得对的话……”针对他提出的异议,你重新措词解释来肯定你的计划。
四是提出之前就处理。
对付潜在问题,这是最有力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一,这表明你为会议做了很好的准备,对提出的计划,你一定考虑了他人会怎么说。第二,你能把解答问题与你的发言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妥善处理各种异议。第三,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而不用被动地等待他人的提问。第四,你显然是一点儿也不担心会有异议,否则,你是不会自己提出来的。
你会这样说:
“现在有些人会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他们说的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接着解释计划将会如何容易地被落实完成。
“有些人会认为太贵了,但是我已经核查了所有必需的支出,平均下来每月只需一千八百英镑。而这项投资每月能产生六千七百英镑的收益。这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你们不会不同意吧?”
问题在提出前就解决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8.该委婉和含糊时,就不要直白
一是学会委婉。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
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二是要学会含糊。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办事说话时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2)回避式含糊法。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
三是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