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个历史文化之谜
34273800000061

第61章 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关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而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文莹是宋朝初年的一个关心时政的和尚,专门收集宋初至仁宗时期的朝野轶事,他在《湘山野录》中记述道: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不悦,召来弟弟赵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赵光义时时离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

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在地面积了数寸,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砍雪,一边砍着,一边高声叫道:“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周遭寂无声息,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于是,赵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了帝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赵光义,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涑水纪闻》里记载:宋太祖去世的时候,已经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昭叫来,王继思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就直接去找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决,王继恩说:“再犹豫,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于是,两人一道踏着积雪步行到宫门,宋皇后问:“是德昭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看见晋王,说不出的惊诧,后来突然醒悟过来,泪流满面地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官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晋王也流着眼泪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但是,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湘山野录》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团: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

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昭,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34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14岁了,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像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的贤明,绝不会出此有悖常理的下策。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赵光义的意思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

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赵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兄弟间手足情深令人感动。

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了。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

此外,如果真的有“金匮之盟”,那么,太祖去世的时候,赵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他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的列举证人,公布誓约,让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而临时炮制出来的假话。

四是《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宋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由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责,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重的。

《宋史?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有以下4点非议:

第九十六章赵光义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

新君即位,按照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为什么不等把剩下两个月就过完的开宝九年,迫不及待的改为了兴国元年。他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第九十七章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

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叫做光美的弟弟了,可是赵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而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夺王位,由魏王被贬为涪陵县公,不久之后就“抑郁”而死。

第九十八章武功王为什么自杀?

赵光义篡位的时候,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30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赵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23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宋皇后的担心不幸而言中,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皇位竞争中的最后隐患。

第九十九章宋太祖的遗孀宋氏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隆重地发丧?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的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

到了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当日的刀斧之仇。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

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成为宋孝宗。而这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已经过了187年。

我们当然不相信轮回报应,但我们可以相信:宋高宗认识到了自己祖先的罪孽,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历史的公平,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