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个历史文化之谜
34273800000050

第50章 寻找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世人描绘的美好社会,风光绮丽、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令人向往的仙境。

这个令人歆羡的桃花源究竟是作者个人理想的寄托,是被一厢情愿塑造出来的,还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

有的学者们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而现今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依然保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并且在此居住的苗族人早在晋朝前,就呈现出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社会景象。

既然桃花源并非陶渊明所虚构的,那么这片美好的净土到底在哪里呢?历来众说纷纭。

《桃花源记》中称,地点在武陵山区,而重庆市的酉阳正在武陵山腹地;从历史上看,桃花源是说人们为躲避秦朝乱世才到桃花源,而在酉阳桃花源里,还有秦人留下的篆字;而且酉阳桃花源景色正好与陶渊明描述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一样;再加上酉阳县志也有关于陶渊明桃花源的相关记载。按照常理来说,桃花源就在酉阳县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却有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桃花源并非在酉阳而是在湖南常德。理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桃花源就在武陵郡境内,当时叫乌头村,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桃花源在常德的证据似乎也很充分。

此外,另一种说法就是位于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即古武陵郡)。因《桃花源记》中有交待“武陵人捕鱼为业”;又因陶渊明的祖先是武陵?族人,对武陵地区的社会生活十分熟悉;魏晋以来,战乱频仍,确有大量北方汉民避难逃入此地,而当地人宁静、富饶、淳朴的原始生活与桃花源人的生活十分相似。因此,此说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然而,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是陶渊明为了抒发胸臆而虚构出来的还是真有其处,桃花源是仅此一家,还是别有分店,实难轻下定论。因此,桃花源的所在地依然在等待着后来人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