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34258400000045

第45章 一、牛是传统农业的生产力

在以上诸章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了牛的社会功能及其演变,以及在文字、艺术中的反映。现在作一简要的总结。

牛,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但人类认识这种价值走过了一条漫长之路。起初,牛只是提供肉食的猎物,用以解决衣食之源,这种攫取经济对生态是一大破坏。当人类发现牛可以驯育、繁殖、奴役之后,改捕杀为饲养,将牛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输、战争、饮食、宗教、衣饰等领域中。因此牛具备了多种社会功能,主要有:

(一)牛提供了传统农业的畜力资源,除骑、驮运输而外,还可拉车,挽犁、拉耙。在我国南方民族地区还利用牛踩田,牛拉拖架。这些都是利用畜力的表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是犁田、耙田,这是维持传统农业生产的保证。

(二)耕牛除提供各种力役外,还提供一种副产品,即积肥。据研究,一头牛每年可积25立方农家肥。为此,农民们都非常重视牛栏的建筑,没有牛栏,就把牛放在人住的房屋内过冬。南方地区的干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牛,乍看起来,很不卫生,但是每年所积的肥料很多,是维护地力,保证丰产的有力措施。这是在没有化肥以前最基本的肥料来源。

(三)牛能提供肉、乳,补充人们的饮食营养,在从事游牧的民族地区,肉乳是最基本的食物。《内蒙古纪要》:“主用牛、马、羊、鸡、豚,与他之鹿、兔、野羊、山雉及野鸟等类。”牛肉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牛乳更是当代各民族都喜食的最好饮料。

(四)牛是重要的祭祀牺牲物。在原始信仰中认为,死了的人也和活着的人一样要吃肉饮乳,所以各民族在遇有丧事、祭祖时,必须宰杀大量的耕牛,既是供祖先亡灵享用,也是祭祀的人们用来调剂物质生活的一种方式。牛的最初功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杀牛吃肉,也不是犁地耙田,而是作为宗教仪式的牺牲物,这是最大的消费。

(五)牛也被应用于征战。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把战争与牛联系起来,如印度把牛与战争视为同义词,可能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财产,而牛是古代的重要财富。过去,在我国琼山彝族打冤家时,就以抢夺奴隶、牛马等为目的。但是,牛也是战争中的运输工具。古代王亥是商汤七代孙,在灭夏的过程中,就使用了牛车运送军需用品。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秦、楚、燕、魏、赵五国军队,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城未被攻下。即墨守将田单,深谋远虑,用计离间燕王,迫走乐毅,派人向燕军诈降,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使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田单乃乘胜陆续收复失去的七十余城,这一仗成为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著名的“火牛阵”战役。公元4世纪时,羯族首领石勒,为了攻取西晋的重镇幽州,用计策打开了城门后,怕有伏兵,先驱牛羊数千头,名曰送上礼,实欲塞诸街巷,结果轻而易举地活捉了守将王浚。

从以上分析看出,牛具有多种功能,而最核心的是牛是一种畜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传统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与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这样一个大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商代有犁耕以来,一直到近现代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力变化不大,基本是由牛牵引的犁耕方式,从而使牛成为农业的根本。宋人陈?在《陈?农书》中专有“牛说”一章,阐明牛耕的重要。《农桑衣食撮要》:“一牛可代七人之力。”《元亨疗马集》:“田猎战阵,马绩为良,任载力田,牛劳莫巨。”民谚讲牛的更多,如:

牛者,农之本也。

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

榜头耕牛兴旺,地里五谷丰登。

由此看出,在传统农业中,犁是最先进的农具,而这种农具又是由牛挽拉的,别无动力。这样牛就是传统农业的重要动力资源,是小农追求的目标,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两亩地,一头牛”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生存,一要有土地,二要有耕牛。

其次,牛是繁殖性家畜,不仅便于饲养,应用广泛,经济实惠,同时在肉食、积肥、祭祀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种社会需要使耕牛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牛的全身都是宝,正迎合了上述需要。牛不仅是力畜,又能提供肉乳,对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

由于牛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是比较重视耕牛的。《战国策》有“秦以牛田”的记载,这是后来秦国强盛,并统一六国的经济基础,当时秦国还制定了保护耕牛、鼓励养牛的法律,叫《厩苑律》。秦国法律规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要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饲养耕牛的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要赏赐给当地农事官吏酒一壶,十条干肉,免除饲牛人员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30天,对养牛成绩低劣的,要严厉批评农事官吏,罚饲牛人员资劳两个月。如果牛的腰围减瘦了,还要笞打主事者。《厩苑律》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畜牧法规,反映了当时对耕牛的重视。汉代官府用“盗牛者死”等严刑峻法保护耕牛。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杀牛,必亡之数。”保护耕牛的法律为什么这样严酷呢?汉人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得很明白:“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新唐书?张廷?传》所谓“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这种保护耕牛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说明我国保护耕牛、热爱耕牛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实际上,这也是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反映,关系到农民疾苦、国家强弱的有力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