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34258400000024

第24章 三、牛与游戏

除了斗牛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牛的游戏。在春秋时代成书的《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有一个故事。齐景公壮年无子,非常着急,盼到五十岁才喜得贵子,欢喜若狂,经常带儿子玩耍。尽管他乃是齐国之君,但在与儿子玩耍时,忘记了君臣之礼。景公常常是四肢着地,学着牛爬,让儿子牵着嘴里衔着的绳子,学牵牛玩耍。有一次儿子挽绳过劲,把父亲的牙齿拉掉了。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却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牛耕初兴,牵牛之戏乃是时髦游戏;第二,牛戏之始,起码是春秋时代就流行了。

现在保留在民间文化中的游戏,有不少与牛有密切联系,试举几例:

(一)赛牦牛

西藏山南曲松的夏江宗地区,每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举行牦牛节,四个牧区,每区出一头牦牛,赛距1500米,分别骑一人,进行赛跑,比赛谁取胜,就把谁的旌旗插在最高屋脊上。

解放以后,是以村为单位,参加人数增加,赛程为2000米,取前十名为获胜者。赛牦牛不仅是一种游戏,也是对各户、各村、各牧区饲养牦牛的大检验,因此当地人人都很重视,从而使牦牛节热闹非凡。

(二)狼吃牛游戏

在广西灌阳地区有一种“哞呀咚咚怯”的儿戏。“哞呀”为母牛护小牛的叫声,“咚咚怯”为小儿游戏时唱的音调。

游戏时,一人扮狼,一人扮母牛,其他若干人扮小牛,尾随在母牛之后。狼不断地袭击小牛,母牛则口唱“哞呀”之声,尽力保护小牛,小牛则不断叫“咚咚怯”,躲藏狼的袭击,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狼把小牛抓完,游戏才算结束。

(三)牛斗虎

由两人扮牛,两人扮虎,在锣鼓声中,牛虎相遇,虎扑牛,牛以角抵之,互不相让,老虎左扑右攻,上蹿下跳,牛则用角上抵下顶,左闪右抗,直到最后牛胜虎逃为止。

(四)打萨克

达斡尔族的游戏,是玩以牛粪制成的玩具――“沃排”。该族在冰天雪地季节,选择一块冰场,一般以河面或湖面为佳,在前方立一个萨克,即狍踝骨,作为袭击的目标或把子,同时取若干牛粪,掺入一定的泥土、麻?,和在一起,制成圆形坨子,厚3厘米,直径15厘米,在户外冻硬,就成了“沃排”。

玩时,许多孩子并站一排,前方各摆一个萨克,距人30米左右。然后每人都以沃排打击萨克,以谁先击中为优胜。

(五)玩毛球

蒙古族把牛毛揉擀成球,直径10厘米左右,作为儿童玩具,玩法有掷远、袭击目标、踢球等方式。其实,这种游戏在东北汉族、满族地区也十分流行。除上述玩法外,还有分为两队玩的,由一队先在队内传球,另一队人前来争抢,抢到后,也在本队内传递,另一队人再来阻拦、争抢,以此为戏。

(六)牛角灯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到处都张灯结彩,看花灯是重要内容。在灯饰中走马灯内有牛、羊、牛郎等形象,有些地方还扎牛角灯,儿歌中唱道:

牛角灯儿,大得奇,好看莫如汇丰的。

十支洋蜡均不亮,四人斗牌在灯里。

(七)憋死牛

在华北、东北有一种棋戏,称走憋死牛。玩时,先在地上画一棋盘,如区字形,两人各找两个石头为棋子,放在棋盘上下两个点上,只留棋盘中间斜线交叉点空点,下棋时,先走棋子的人,不能一走就把对方憋死,但最后谁走不动为输方。

(八)赶牛

青海互助县土族有一种赶牛游戏,棋盘为两个等腰三角形,从一个底角画斜线交于对边,又从交点向对边画斜线,依次至顶点下方。

下棋时,由两人对弈,一人为赶牛人,有两个子,放在底边两端,另一人为牛,有一个子,放在第一条斜线与对边的交点上。第一步由牛走,赶牛人设法把牛赶到顶点,而牛则设法躲开,看最后胜负。此外,古今的儿童们也都以嬉牛为乐,这种情景也常被制作成为艺术品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