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高兴地说:“这还差不多,我就是喜欢曰璐兄弟的仁义,学问也好。”
郑燮、金农,同马家兄弟关系就是这样的密切。盐商中的另类与艺术家中的另类不谋而合,结为好友。并且还有知府尹会一这样的官人加盟,一时成了扬州书画繁荣的推动力。因为有二马的竭力举荐,又有尹知府的真心支持,许多所谓另类艺术家,当然也包括郑燮,得到了空前的推崇。郑燮师徒二人出游北京的计划,也很快得以实施。不光是马家兄弟资助,知府大人尹会一亲自为他们送行时也慷慨解囊。遇到了这样的官人朋友,很难说不是以后他步入仕途的一种感召。
九
日头高高地悬在头顶,毛驴行走在早春的原野上。农夫三三两两在地里忙碌。旱地的小麦开始吐穗,苞米苗子也长出了五六片叶子。昨晚恰巧落了好雨,风显得格外清爽。这些都是北方特有的田野村景,看着甚是新鲜。此刻,青袍撩起一角的郑燮戴着一顶草帽骑在驴背上,望着牵驴走在前面的田顺郎的背影。那童子正走得来劲,嘴里还不停地同毛驴子唠叨着什么。他笑着摇摇头,又望望越来越温暖却也刺眼的日头。最后目光就很舒服地落在了路边的庄稼地里。从前很少有机会在阳光下如此细心地观察大自然的秘密。瞧那年幼的苞米叶子,嫩绿嫩绿的沾着露水,就像是玉石翡翠。田顺郎走着,嘴里竟高兴地哼开了小曲儿。也许是童子的歌声吸引了路旁柳树上的喜鹊。瞧那两只喜鹊,就在他们头上叫着来回翻飞。郑燮的心情,从未有过的轻松愉快。想到这一回离开扬州时,他还顺道回了一趟兴化,给家中留足了用资。这是顶重要的一件事情。妻和两个女儿,还有叔婶和墨儿,一直送他到了码头上船。如今终于行走在旱路上了。他的心中踏实了许多,也惬意了许多。听着田顺郎的歌声,心中就浮想联翩。
“老者,这一带该是到了古邺城的地面吧?”迎面走来了一位雪髯老人,郑燮拱手问道。
“是呀,那远处就是漳河。所谓北临漳水即是邺城嘛。”
路人说话间客气地擦肩而过,郑燮却陷入了沉思。
河北省这一带的地面,正是古都邺城。这令郑燮顿时兴奋起来。他喜欢曹孟德的诗,雄奇豪放,霸气十足又不乏哲思人情。因此对他的人生经历当然也就格外关注。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雄心勃勃,定都于此,距今已是一千五百多年。当年的都城早已是灰飞烟灭,可他的诗词还被人们挂在嘴上。可见这文化的力量有多顽强、多深远。他如此想着,手搭凉棚望去,远处的云翳之下,大约就是著名的漳水,那城外自北而南列峙排立的冰井、铜雀、金虎三台,残土墩围似乎还隐约可辨。他正想着,却见那一座墩台的遗址豁口,正有牧人赶着牛羊走出,想必其中已经成了牛羊圈舍吧。他顿时感到了一阵凄凉。想到当年曹操分香寄托后事的典故,他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凄婉的冲动,诗句就在胸中酝酿出来:
划破寒云漳水流,残星画角动谯楼。孤城旭日牛羊出,万里新霜草木秋。铜雀荒凉遗瓦在,西陵风雨石人愁。分香一夕雄心尽,碑版仍题汉彻侯。
这一首《邺城》,吟自北上的途中,诗人有些滑稽地骑在驴背上。那驴子也许会纳闷儿,寒云、残星、孤城、霜草、遗瓦、西陵……原本在春天的时光,却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悲凉。可这畜生哪里懂得,眼前之景与胸中之境,完全融错交颠,那是人的专利。摇摇晃晃的节奏,颠颠簸簸的韵律,亦真亦幻,英雄末路,故事遗迹,物是人非,甚是悲切,正是驴背上人的心情,连牵着驴子的童子,也悟不透的。
吟完了这一首怀古之诗,郑燮的心中,就更加不能平静。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位英雄豪杰,原本更是雄心勃勃,也曾经在这一带逐鹿征战,做着建功立业、称帝为王的美梦……然而阴差阳错,同样没能逃脱命运戏弄与失败的结局。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如是两句祭奠项羽的诗到心头,顿时一股寒气冲顶。项羽与曹操,历史上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英雄也罢,奸雄也罢,在郑燮的心目中,就是值得敬仰的男人与诗人。做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诗人,是他的理想,也是心中偶像的标准。而不必总以成败来论英雄还是狗熊。因此在他看来,成功的刘邦仍是蝇营狗苟、一介市井流氓,而项羽还是驰骋疆场,敢爱敢恨敢于担当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感谢读书人的前辈司马迁的正直与不俗。《史记》中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及垓下之围等篇章,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有担当也有血性的真正的男子汉,一个失败但不失人性与气节的英雄豪杰。掌声、鲜花与勋章,眼泪、悲戚与叹息,可以表明一个男人的成功与失败,但并不意味着一个生命的价值与光彩。一定意义上看,违背功利标准的失败也许是更大的成功。在郑燮眼中,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威武雄壮的大诗人曹操,貌似一个政治家,其实是为艺术与爱情而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郑燮一口气,竟然把长长的《短歌行》背诵一遍。惊得田顺郎扭头直看师父。这时候的郑燮,在童子的眼里,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醉老夫子。他摇头晃脑,忘乎所以,迷迷瞪瞪,不食人间烟火。不是酒醉,而是诗醉。
“你看什么,小子,我告诉你,曹操可是个有情之人,并非忘恩负义之徒。老爷子临死之前,把一捆子名贵香料分给他的姬妾,嘱咐她们多做女红、丝鞋以求自给自足。嘱咐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上,继续为自己供膳供果。还叮嘱自己的儿子们也要常常登台,遥望自己的陵寝,安慰孤魂的寂寞……”
田顺郎听得有些不解:“他这不是太自私了呀,自己死了,还要女人守着,不得改嫁,不得做事,不得有新的生活……”
“说什么哩!小子,住嘴,住嘴,当心我掌你!”
郑燮故意瞪起眼睛,吓唬着田顺郎。那一个只是嘟囔,心中并不服气。
“什么是私心?你小子懂得什么!只有此时的曹操,才流露出属于人性的一面,才具有普通人的感情和诗人的浪漫。”
“他倒是浪漫了,可那些妃妾们可就惨了,要守死寡了。我看这一点,他还不如人家项羽项大将军。”
“项羽临自杀时赐死虞姬,那有什么好?!自己兵败无脸见江东父老而自裁,应该,可为何还要拉一个垫背之人?”
“死了总比活守寡好!”
“你还顶嘴!我看你就是不忠之人!”
“项羽要是做了皇上,一定会对虞姬好!”
“这话倒也不错!”郑燮沉吟不语。随即又是诗兴大发。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尽称帝。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这一首《巨鹿之战》,算是郑燮对项羽与曹操的总评判。可见他本质上是同意田顺郎的恋爱观点的。但是论起诗歌,郑燮还是对曹操有一种深深的偏爱,喜爱那苍凉、浑朴、英气勃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
就这样,师徒二人一路说话吟诗,就来到了当年的铜雀台前。辉煌后的悲凉,这是政治,更是一代英雄或奸雄的结局。郑燮如今面对,感到了一阵迷茫空落。他翻身下驴,就近靠在一株古松下的石人边上。眼前一片寂静、一片荒凉,远处是牛羊牧野的西陵残照,还有悠然远去的漳水……于是他吟道:
铜雀台,十丈起,挂秋星,压寒水。漳河之流去不已,曹氏风流亦可喜。西陵松柏是新栽,松下美人皆旧妓。当年供奉本无情,死后安能强哭声。缚帏八尺催歌舞,懒慢盘鸦鬓不成。若教卖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他日都梁自捡烧,回首君恩泪沾袖。
看来他并不完全反对童子的观点呀,那童子听得心中暗暗高兴。但是却故意埋怨道:
“哎呀先生,大晌午的,日头如此的毒,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大发诗兴,我可饿得受不了啦!”
田顺郎在一旁噘嘴嘟囔。郑燮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当年的角逐与烽烟,悲壮的正剧与悲惨的闹剧还有滑稽的喜剧……交替着浮现眼前。那是战国故事,那是大汉轶闻,活在司马迁的讲述与班家父子的唠叨中。然而一切都烟消云散,眼前只留下这条河,这清澈见底的“泜水”,清波悠悠,融入远处的地平线。山与石倒映在水中,崖壁兀然耸立,郑燮突然觉得胸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激动,那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就在这漾漾水面上呈现出来,而自己也仿佛投身其中,成为一个弄潮遏浪的人了: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背水造其谋,赤帜立赵土。韩信购左车,张耳陋肺腑。何不赦陈余,与之归汉主?
他诗中那些个历史故事,田顺郎一概不知,但也不想知道。他只觉得肚子饿得咕咕乱叫,至于《易水》之中,子房、渐离,还有壮士荆轲,他都一概不感兴趣,只记得末尾两句:
酒酣市上情,一往不可复。
这是郑燮的凄叹,旷野之上并无知音的回应。他感到了格外的寂寞。
十
终于又到了北京。比起京城的庄严与宏伟,郑燮记忆中的扬州就变得非常小巧玲珑了。
“先生,这京城的大街上为何这么多牌楼,这么多车马还有驼队。都是为谁而立,又是忙碌什么?”田顺郎惊异地问。郑燮笑而不答。他想起了自己十年前初来京城时的心情,很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也许是有些可笑,但是却问得天真有趣,不无理由。
“别只看牌楼车马骆驼,你看看这里的人物。瞧见了吗,那些穿着各种各样衣服的,蓝色长裙包头巾的那是蒙古族人,穿长袍马褂的是旗人,还有我们汉人,戴白帽的是回回,藏人皮袍子露着一条胳膊,黄头发蓝眼睛的是传教的西洋人。”
田顺郎经师父这么一提醒,早看得傻了眼,连口水都忘了咽。他原先只知道扬州大,可没想到还有比扬州大的地方。
扬州城中四通八达的水道,那水道两岸狭窄的石板街与茶肆青楼还有众多的寺院,都仿佛成为了远去的虚幻梦境。而眼前的北京却是现实的,就像是一座无边际的大庄园。一个拥有天底下所有臣民和土地的大地主庄园。灰色的城墙与高大无比的城门楼子,还有那么多的道观庙宇,红墙与黄、绿色的琉璃瓦,再加上熙熙攘攘衣彩纷呈的人流,汇聚成了名利交织的世界。而在这个神话般繁华又浮躁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感到了望洋兴叹、力不从心。然而,这毕竟又是一个宽容而具有某种亲和力的环境,没有像其他地方城市那样的狭隘甚至排外、认生、小气。这使得每一个人都会在这里感到一种包容的轻松愉快与宽博的放肆。人人都会感到彼此似曾相识的惬意。特别是对于来过一次的郑燮,更是感觉到了一种故地重游和朋友重逢的亲切。
看到田顺郎高兴的样子,郑燮更是感到兴奋。这一次,北京可是伸开双臂接纳了郑燮。他居住在城南有名的慈仁寺中,由于好友李鱓的推介和他的书画名气的影响,再加之他张扬的个性和出众的才艺,使得他很快就在北京站住了脚跟。同他交往的圈子,除了诗人和书画界的朋友之外,还有庙里的高僧,甚至还有御林军中的禁卫人员,有显贵子弟及随从皇帝游猎的期门仆射。每日出入于豪门酒肆,田顺郎也跟着大开眼界。
“咱这可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呀。”郑燮自嘲地说,心中却感到了一种自由的惬意。饮宴、游乐,无所顾忌地评论着达官名人。
没事的时候,郑燮喜欢在住地的院子里走走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模糊的碑文、廊柱上的彩绘以及屋脊上的兽禽图案都是他喜欢仔细端详研究的。院子里的一通御碑,记载着这座古庙昔日的辉煌。
“傻小子,你可知道这慈仁寺的来历?”
“我哪里知道,怕是先生也不晓得。”
“我告诉你,这大报国慈仁寺,始建于辽代;明代塌毁,成化二年(1466)又重修,改名慈仁寺。”
“那怎么又称为报国寺?”
“因为是皇家寺庙。你看这规模形制,哪里是普通的寺院可比。七进院落,七层殿堂,后边还有毗卢阁,是这南城一带最大庙宇。”
“那我们这回可是住进了大店,难怪这僧舍如此的讲究。”
“是呀。你知道我们居住的‘忆花轩’是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
“大学者顾炎武当年住过的地方。”
田顺郎听得,眼睛顿时瞪起老大。
“你瞧这《顾亭林先生祠记》和《重建顾亭林先生祠记》,这两块碑文,记载着当年旧事。”
这一次来京,由于川资充裕,日子过得较为从容。没事的时候,师徒二人就在忆花轩中读书、写字画画。有时则与好友勖宗上人同游西山,在竹屋中暗淡的灯影下品茗吟联。
北京的环境,即所谓的燕市,对于田顺郎而言也许未必有扬州有趣。但是北京比扬州更能激起郑燮那读书人的雄心。在扬州,他只是希望成名卖画,希望能换得全家温饱。可是到了北京,他就有了出世的野心,希望能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像李鱓或顾万峰那样,出仕或入幕。随着时日的推进,他心中这个野心也似乎在日日地膨胀,开始有些坐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