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34242500000031

第31章 无可逃遁的反思(2)

至于技不如人说,就比较复杂了。这几乎是挂在戚务生教练嘴上的口头禅,每次输球他都这么说,说得多了也就成了公理。技无止境,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任何时候都是正确无害的。但这次十强赛给人的一种突出印象,是证明了在亚洲十强之间,或亚洲较强的几支队伍之间,并不存在实力与技术的太大悬殊。差异是存在的,最主要的差异却在意志力、顽强程度、组织、节奏、机遇、临场发挥上。为什么被行家视为“老末”的卡塔尔,在不到一个月内,忽然由“技术粗糙”、“实力最弱”者上升为“锋线锐利”、“三条线无懈可击”的强手了呢?它连克三强,要不是最后的一球之差,它不但可进军法兰西,还会以小组第一的姿态进军呢。对此,行家只能大跌眼镜了。我们与卡队的最后一仗,性命攸关,但看到后来,连电视解说员也不得不说,“中国无法取胜”,大有技止此耳,唯有下马受缚,甘为臣虏之势。想来可悲,多年前中国的一线希望,就因为卡塔尔队赠送的“黑色三分钟”而功亏一篑,现在又是卡塔尔,又一次葬送了我们——无话可说的葬送。要问,卡塔尔队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难道又是“技不如人”吗?所谓“恐韩症”、“恐伊症”的说法这次又起来了,很可恶,依我看,若非别有用心,受雇于人散布危言以动摇军心,就一定是糊涂蛋自作聪明的胡说。我队与伊朗双的交锋,有史可证,不去说它,若说“恐韩”,举个只可意会不可类比的例子: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不是把李承晚军队整军整师地吃掉吗,何“恐”之有?天天说“恐韩”,说到后来,恐怕会真的“恐”起来,造成不良心理暗示,没病找出病来。我们与韩国队的确有差距,但主要的并不是技术,而是速度、意志与韧性。

足球还得踢下去,用“游戏说”安慰自己并不能解除长期失败的焦虑。如果二十多年前你可以只玩乒乓不参与国际足球赛事,那么现在不可能了,你必须进入旋转的世界足球一体化的涡轮,而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乃大势所趋。即使你只在家门口踢球,这一行为也已加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足球竞争,因为国门打开了,你的行为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个体行为。你搞联赛如果老是一个水平,头两年还能哄一哄,不失为热闹,但若与各种媒体中的国际水准差距越拉越大,就会没人看,混不下去,光请外援都不行了。所以,重要的是,今后的中国队怎么办,或者换句话说,在国际足球总格局中,中国队应取何种姿态和对策。这是无可逃遁的反思。换教练,换一定数量的球员应该不是问题,但换入中国队就一定会好起来吗?我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现代足球意识和眼光,你能否找出中国队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找不到要害,洋教练即使聪明过人,也回天乏术。曾有球迷暴躁地说,我就不信,中国十二亿人,就找不出几个会踢球的。这是气话。人多未必球队就强大,这里没有正比例关系。球队的强大与否取决于综合素质。同样,企图以蛮力取胜也不可能。现代足球的战术变化万端,每一寸草皮上的争夺都很激烈,光有决心,没有技术和实力,恐怕会找不到北,徒然扮演一个赳赳莽夫的可笑角色。就这个意义上说,戚教练的“技不如人说”又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怎么正确理解这个“技”字。我认为,实战是重要的,教训应从实战中总结,素质应在实战中增长。我少年时踢球,青年到中年又一直看球,有几条从实战出发的想法,一直憋在心中,现在到了危急时刻,我愿贡献出来,就正于足球界的专家。

我认为,首先必须抱定硬碰硬的决绝态度,树立针锋相对的强对抗意识,发扬韧性的战斗精神。这话好像听起来并不新鲜,但恰恰是队最大的弱势所在。中国队习惯于打软仗,比如友谊赛、商业赛、表演赛之类,往往战绩奇佳,在外部环境正常的情况下,还常有惊人的超水平发挥,但一遇到强对抗的重要赛事,立刻就顶不住了。这不光是经验问题,首先是意志问题。我们为什么总输给韩国呢?仔细看来,韩国之胜主要胜在快速与韧性上,胜在捷足先登上,我们不知吃了多少亏。倘若我们随时想到,你出脚快,我出脚更快,你刁钻,我更刁钻,你顽韧,我更顽韧,那对方也就吃不住劲了。我们的多少次失利,总是因被对方钻了空子,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对方在球门前轻松推入,原因在于,我们的钻空子意识不强,又缺乏严防对方钻空子的意识。倘以为钻空子壮夫不为,君子可以欺以其方,那就更要吃亏了。韩国、卡塔尔都是有极强钻空子意识的队伍,就像目光锐利的饿鹰,四处搜索,见缝插针,机会不被他们最先捕捉到才怪呢。但更重要的是韧性。中国队总是在最后五分钟出问题,就是因为缺乏韧性。倘若快进入尾声时,对方千方百计要破门,而我们就是不给机会,或者反过来专找他们的漏洞,在高强度的对峙之下,他们也就无计可施了。我想,在九十分钟的战场上,打法尽可能一张一弛,但神经的弦必须绷紧到极致。一秒钟也不能放松,严密注视并投入每一变动,牢记住,球赛终究以分数论英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我稍松懈,就是在为自己准备坟墓,倘能决绝如此,离胜利也就不远了。

第二,主体要最大限度地在压抑下解放出来。看中国队踢球,总感到一种无名的压抑感,究竟压抑来自何方,我说不清楚。但至少看出中国队适应和应变环境的能力太弱。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裁判和场地等。仅以裁判而论,其破坏力和威慑力极大,若不善应对,必然压抑。在裁判相对公道的情况下,中国队往往发挥正常,比如这次的亚俱杯中日赛,但一遇上偏袒而苛刻的裁判,中国队就慌神了,以至于不敢做动作,手足无措,惧怕那严苛的哨音随时会响起。要看到,裁判也是人,也不能避免人类的弱点,比如势利眼、欺软怕硬、看人下菜碟之类。正如在生活中,你对有的人可以说的和做的,对有的人就不能。目前国际裁判中藐视中国足球的大有人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给中国队掏牌并无心理障碍,对别人可就客气得多也顾忌得多,对此也心照不宣,不说破也罢,因为任何时候对新闯入者总会格外严厉,气也没用。我也并不主张球员围攻裁判,我曾亲眼看到某外国队在工人体育场集体退出比赛以抗议裁判的场面,却不以为然,但我又觉得,温顺似羊,逆来顺受,大气不敢出,只能助长某些心理阴暗、品行不端的裁判的气焰。俗话说,会闹的孩子多吃糖,球员与裁判之间实际也存在一个谁适应谁的问题,对于公开的压制、暗藏的偏袒也需要斗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公正上,甚为虚幻。所以,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在不公正的阴影威胁下不受干扰,拒绝压抑,能杀出一条血路的勇士。中国队需要的正是这个。

中国队的压抑感还表现在,赢不得,输不得,太脆弱,好像那肠胃既不敢痛饮胜利的喜酒,也惧怕失败的苦酒,总想适可而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中国队几乎从未狂胜过谁,即使是弱队,也不敢或不愿狂胜。先胜后败几乎成了中国队的家常便饭。事实上,立足狂胜,可能中胜,立足中胜,可能小胜,立足小胜,必败无疑矣。我一直在思索中国队的这种性格究竟源于何处,它是否是我们国民性的一种反映呢?我们有些教练,身着西服,经常出国,好像也很见世面,也在大谈足球的职业化、市场化之类,但我总觉得有的人其实是满脑袋农民意识,他们的心态带有典型的农业文化的特征。比如,见好就收,留有余地,不可冒尖,不可太有野心,总是力求稳健、踏实等等。这一切都与足球的本性相背,我宁可希望中国的球员少一些稳健,多一些恣肄,少一些中庸思想,多一些酒神的狂放。

第三是管理与训练。我不是专家,没有发言权,但我固执地认为,足球国脚应该是一群特殊材料构成的人,他们应该比常人更少商品意识的污染,更能排拒声色的诱惑,在眼界上他们需要开放,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倒应该具有某种封闭性,与烦嚣的社会相对隔离,需要用铁的纪律管理,培养勇猛的性格,他们应该是最先摆脱国民弱点的刚健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足球才有希望。由于落后,我们应该比别人更少享乐,更多吃苦。我曾有过恭请马俊仁出山,任中国队足球教练的想法,他的方法原始一些,但可收实效。我的想法不是玩笑,马氏训练法未必不可借鉴。

中国足球的革命已迫在眉睫,这是个绕不开的大题目,我无力全面陈述,但我自信,以上我所指出的中国队最突出的弱点,倘能有所克服,必定会谱出新的英雄乐章,到那时候,我亦唯愿杂在狂欢的人群中与大家一向流淌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