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02

第2章 生物演变进行曲(2)

从石炭纪晚期以来的植物化石分布以及化石本身的形态特征上发现了年轮,这些都说明地球表面不但有了气候冷暖不同的区域分带,而且还有了季节变化。

到了二叠纪晚期,原先在陆地上的沼泽森林中占优势的鳞木、芦木、种子蕨等都走了下坡路,耐寒的松柏等裸子植物类群,则逐渐扩展地盘,展示了中生代植物的另一种新面貌。

爬行动物崛起

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往往是生物进化的有趣例证。

比如,人们爱吃的河蟹,自然是江河、湖泊淡水中的“居民”。但每到秋天,“秋风响,蟹脚痒”,它们成群结队,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连爬带游,直奔河口海湾。它们必须到达含有盐分的海水里才能交配、产卵。孵化出来的幼体,也在浅海中生活,直到长成幼蟹,才逆水而上,长途跋涉,返回江、湖驻地去。这种每年一次艰苦、顽强的繁殖回游,恰好证明它们的老家在海洋里。

再比如两栖类的代表——青蛙,在生殖产卵时必须下水。受精的青蛙卵进入囊胚时期,很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团藻;发展到原肠胚时,很像水螅;早期的蝌蚪,像鱼一样,在水中用尾巴游泳、用鳃呼吸;待到长出前肢,尾巴萎缩消失后,才和它的父母亲一样,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跳上陆地,成了像模像样的青蛙。

动物界发展到两栖类阶段,在繁殖后代时仍然离不开水,都必须把卵产在水里,借助水作媒介,使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胚胎。

人们喜欢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我们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在海洋中的蛋白质逐渐进化成大分子,然后有了细胞膜,生物就生生不息繁衍了起来——之后,这个问题似乎就不必回答了。但要真的说起“蛋”——带壳的蛋,那么“蛋”的发明权应属于继两栖类之后统治世界的爬行类。

原来,早在2.8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气候变得干燥起来,沼泽地大大地减少了,许多池塘成了无水坑。生活在这里的两栖动物之间,又开始了剧烈的生存竞争。其中一部分,可能由于基因突变,生出了羊膜卵,也就是说,在卵的外围包上了一层能透空气、可以“呼吸”的壳,把胚胎的食物和水分都包在保护壳里。有了这层羊膜,就无需再把卵产在水里,胚胎可以在水分充足、营养俱全的环境中成长,小动物一旦孵出来,就能适宜陆地生存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展。

凡能够摆脱水域向大陆深处进发的,就成了佼佼者。

它们逐渐发挥了优势,成了后来居上的爬行动物类——蜥蜴、龟鳖、恐龙等等。

最早出现的蛋,是圆的还是长圆的?是薄壳还是厚壳?

到现在还很不清楚。可能是因为蛋易碎,难以形成化石吧!

不过,在我国广东、江西和山东都发现过一窝又一窝的恐龙蛋化石,成为奇大无比的“古蛋”的物证。这还证明了早在2亿年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大的厚壳蛋了。

在北美南部的二叠纪地层里,人们曾找到一种有趣的“蜥蜴”化石。这是一种小型的四足动物。它的身体结构介于两栖类和爬行类之间,它的头骨构造和两栖类的相似,身体已是爬行动物了。这些特征曾使古动物学家很为难,把它归在哪一类好呢?正是它们,再次说明了爬行动物是从两栖类演化而来的,它正是从两栖进化到爬行的“中间类型”之一。二叠纪的化石还证明了两栖类与爬行类曾共同称霸于世,后来爬行动物占了上风。

在距今2.7亿年~1.55亿年间,地球历史上发生了最剧烈的地壳运动。海面降低,沿海的陆棚——大陆架,相继露出水面,沙漠也大片地出现了。冰川一度覆盖了炎热的非洲、南美洲和印度。蕨类的巨大森林消失了,针叶树开始出现,松柏一类的裸子植物大大地繁盛了起来。

蕨类有了发达的茎、叶和根,但没有花和种子。它的繁殖靠孢子分裂为精子和卵,并且只有在有水的条件下,精子才能“游”去和卵子结合成为“胚”。而裸子植物则出现了“花粉管”和种子,只不过种子是裸露的。除了苏铁以外,裸子植物不必借水为媒介,能够自行授粉结合为种子。

裸子植物种类繁多,除松柏以外,我国稀有的水杉,就是从那个时候一直衍生到现代成为活化石树种。

比水杉更珍贵的银杉,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唯我国独有发现的古老树种,在生物学上叫“孑遗生物”。

还有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也是原属我国特有的活化石。

前面提到的苏铁,现在比较多见,但你可能想不到它的祖先在亿万年前曾和恐龙同时出现在地球上。

2亿年前,在地壳变动相对稳定时期,气候又转暖,四季区分不明显,有了不少宽广的河谷和数不清的沼泽、湖泊。爬行类的代表——恐龙,大量繁殖,霸占了天空、陆地和海洋,横行全球,成了大地的真正“主人”。人们把恐龙家族统治的1.3亿年,叫做恐龙时代。

恐龙是一种终生生长的动物,一直到死才停止生长。

人们根据恐龙骨盆结构的不同,把它们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前者的骨盆与现代蜥蜴相似,可以用四肢行走;后者与现代鸟类一样,一般只用两条后腿走路。

我国的新疆、内蒙古、云南都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比如蜥臀类中的禄丰龙身长6米,身高2米,靠吃小昆虫、植物度日;鸟臀类中的大地龙却只有现代鹅那么大。

到了侏罗纪,恐龙中的蜥脚类(属蜥臀类)多起来了。

在我国四川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中外闻名。它全长22米,如果把头抬起来,能有三层楼那么高,体重50吨,是现在大象的好几倍。马门溪龙的脖子9米长,可头小得可怜,还不到60厘米长,脑子只有几斤重。大概是脑子太小了,在腰部长了一个膨大的神经节,比脑子大几倍,在传达命令时起“中继站”作用。有人说恐龙有两个脑子。

一种动物有两个“司令部”,这是非常罕见的。

在我国四川还发现过一种食肉性恐龙的化石,这种恐龙叫上游永川龙:小的4~5米,最大的14米,生活在丛林里。它的骨头长得又大又重,嘴里长满了利剑般的牙齿,有利爪,可以撕裂蜥脚类恐龙,因而被称为恐龙中的恶霸,或“霸王龙”。

还有一种剑龙化石,也是在四川发现的。大小和亚洲象差不多,身披利甲,背上长着两排骨板,前肢短,后肢长,腰拱起,像座山峰,尾巴上长着“四齿钉耙”,看上去也很厉害。

在我国山东还发现过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化石。这种龙嘴宽,前脚上有蹼,说明它会游泳。青岛发现的棘鼻龙化石,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棘鼻是做什么用的。

在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地区,海拔4800米的聂拉木县,发现了鱼龙化石。全身呈流线型,皮肤裸露,适于游泳。它雄辩地证明了世界屋脊曾经是一片古海。有的鱼龙长达10米以上。这种水生爬行动物是恐龙的“亲戚”。

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翼龙化石,是恐龙的另一支近亲。

它长着翅膀,张开来有9米长。这种能飞的爬行动物,只要一睡醒,就会像风筝一样乘着卷过浪头的高风,在水面上滑翔。但这种有趣的动物,既不是鸟,也不是鸟的祖先。

始祖鸟和哺乳类的祖先

鸟类是由早期爬行类的另一支进化来的。

始祖鸟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石灰岩中发现的“始祖鸟”化石,轰动了全世界。它向我们提供了飞禽起源的足迹。

它的大小和乌鸦差不多。它长着爬行类的牙齿和爬行类那种由多节脊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它全身披着鸟一样的羽毛,又有鸟一样由前肢变成的翅膀,可同时又长着爬行类的爪子。这些都说明它具备了从“爬行”进化到“鸟”的“中间类型”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它是鸟类祖先中的一类,但还不是直接祖先。

在本世纪70年代,苏联曾发现过另一种叫长鳞龙的爬行动物化石,它身上有可以滑翔的鳞片,那是羽毛的前身。

有许多人认为它也是鸟类的祖先类型。

另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在发现禄丰龙的红色地层里(它的年代相当于爬行类刚从两栖类进化不久、恐龙称霸的前期),还曾发现一具意义重大的化石,叫“卞氏兽”。“兽”是古代哺乳动物的统称。为什么叫这种化石为“兽”呢?其实,这种“卞氏兽”也是一种“龙”,但却长着像哺乳动物那种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三种牙,加上一些其它特征,既像爬行的“龙”,又像哺乳的“兽”,于是它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间类型”。

更为有趣的是在早期爬行动物化石中,有一种叫异齿龙的动物,背上长着许多又直又长的棘条——帆状皱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吸热或散热的体温调节器官。当外界气温降低时,这些由棘条组成的“帆”就会面向太阳,很像现在的太阳能接收板,吸热使体温上升。反之,它又会掉转“帆”的方向,使“帆”接受太阳光的面积达到最小限度,让体温降下来。这种“特殊装备”的出现,或许可以说明异齿龙是具有高度调节机制的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之一。

侏罗纪地层,出现了首批真正的哺乳动物化石。那些像松鼠或小狗大小的不显眼的小东西,叫犬颌兽。有人推测:它们是长了四条腿的食肉动物,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它和始祖鸟一样,是已经不需要随着气温变化来改变体温的恒温动物了。

当世界还十分暖和的时候,动物身上长着的绒毛、羽毛以及身体保持恒温,还显不出多少优越性;它们那由脊髓进化成的发达的脑子,也没显出什么威力。因为那时候裸子植物仍占优势,并且还出现了一些由叶子进化而成的有花植物。因此,可以找到杨柳、槭树、山楂……到处有丰富的食物,最迟钝的动物也不至于饿肚子。但犬颌兽这一类小动物,却是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当时,它们挤在恐龙世界里,悄悄地过着不显眼的生活,这样足足维持了1亿年。

恐龙王朝的覆灭

关于恐龙,最扣人心弦的就是这称霸全球、不可一世的种群,在距今7000万年前,突然地、戏剧性地灭绝了。

至今,这还是许多科学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课题。

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地壳发生了很大变化,火山喷发此起彼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从鱼龙出没的海底,挺身而起;大陆漂移,地面气候变冷。因此,地表植被中的裸子植物减少,断绝了恐龙的食物来源。加上恐龙本身已向特化发展,很难适应当时的恶劣环境。